譚和英
摘 要:解題的方法,不能全靠記、全靠蒙,解題的根本方法是對題意的理解、剖析,對問題的梳理探究。方法的生成是有源頭的,發(fā)現(xiàn)解題方法的思路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講評數(shù)學難題,關鍵之一是講清解題思路及其生成途徑。本文擬就此問題展開探討,以期能夠與廣大同仁交流、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結題思路;探究
1 例題分析
例:把一個三角形分成面積相等的4個三角形,可以怎樣分?你能想到幾種分法?(人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
【分析】把一個三角形分成面積相等的4個三角形,所得的每個小三角形的面積是大三角形面積的1/4。
2 尋找方法的途徑
2.1 從知識到方法
思路1:如:三角形面積的代數(shù)公式為S=ah÷2,把一個三角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四個三角形,其實就是要對三角形的底邊a或(和)高h進行切分,高h是頂點到對應底邊的距離,為一定值,從“高”的概念首先容易想到對某一底邊四等分(圖1)。
解題思路首先是題中情境或條件或求解、求證目標,初步激活思維實現(xiàn)知識鏈接而形成,進而從包括概念、公式和定理在內(nèi)的知識出發(fā)去發(fā)現(xiàn)方法。解題思路的生成依賴于知識鏈接,知識鏈接是形成思路并發(fā)現(xiàn)方法的主要途徑。
2.2 從數(shù)的角度切入生成方法
思路2 :形的問題即基礎的幾何問題的求解、求證,需要從數(shù)量關系的角度比較、判斷、分析,需要進行量的替換。形的情境或問題需要從數(shù)的角度切入、推理并解決。本例拆分底邊a或(和)高h的基本思路就是依據(jù)知識,從數(shù)的角度切入而生成的。
另外,從數(shù)的角度稍做變換,可把本例的切分對象看做整體1,將一個三角形分成面積相等的4個三角形,就是把1拆分為兩個1/2,再把每個1/2再均分,生成分步拆分底邊的方法。將大三角形先拆分為兩個面積相等的較小的三角形,即⊿DCB和⊿ACD,再將這兩個較小的三角形,在不同的底邊上進行平分(圖2),即對大三角形做兩次均等分割,有多種具體分法。
或者,先把1看做1/4+3/4,再把3/4看做1,把后面這個1看做1/3+2/3……
從數(shù)的角度切入形的情境并解決問題,能夠拓展思維的深度。不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講解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換,往往需要對照圖形呈現(xiàn)、分析。
2.3 變換角度生成方法
思路3: 圖1所示的方法,從概念推知也好,憑直覺蒙也好,學生容易想到。從圖1的圖形來看,這一方法可看做用D點平分AB,再用G與K點分別平分BD與AD。換個角度也可看做先用G點分割出⊿GCB和⊿ACG,再用D與K點對⊿ACG進行三等分分割。即生成新的分切方法:按1:3切分某一底邊產(chǎn)生一小一大兩個三角形⊿GCB和⊿ACG,再將較大的⊿ACG切分為3個面積相等的小三角形,可以直接將某個底邊三等分或分步切分,也生成許多具體分法。
變換角度是形成新的思路的有效途徑,能夠生成相關聯(lián)的新方法,能夠拓展思維的視野。
2.4 從方法到方法
思路4 :關注圖2中D、F分別是AB、BC的中點和⊿DBF的面積是⊿ABC的面積的1/4,在小學生沒有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作支撐的情況下,可生成取各個底邊的中點相互連接的切分方法(圖3),還可以生成關于三角形中位線的探究問題。
一種解題方法可以生成另一條思路、另一種方法,當一題有多解時,先讓學生試解,再組織討論或評析學生的普通解法,引導未發(fā)現(xiàn)其他方法的同學借鑒思路或關注普通方法所得解答中的特點,去發(fā)現(xiàn)“新”的方法,例如由本例的思路1生成思路2與思路3、思路2生成思路4,可以引導學生在合作與分享中生成新思路發(fā)現(xiàn)新方法。
2.5 置疑與探究中生成方法
思路5 :方法1、2、3是對底邊進行分割,能對高h進行分割嗎?如果拆分高h,底邊的位置和長度就會發(fā)生變化。雖然單獨拆分高h行不通,但可以啟示同時拆分底邊a和高h。這一思路與思路4相關聯(lián)且殊途同歸,得到同樣的分切圖形。
大三角形的面積為ah÷2,把底邊a和高h分別平分得到的小三角形的面積為:a/2 × h/2 ÷ 2 = ah/4 ÷ 2。正好是大三角形面積的1/4。先作平行于AB的DE線段垂直平分高h,得到⊿ADE,再平分底邊BC得到點F,連接D和F、E和F,可得另外三個小三角形(圖3)。圖3中的⊿DBF、⊿EFC的面積為⊿ABC面積的1/4,分別為⊿DCB、⊿EBC面積的一半;所以,⊿DCB、⊿EBC面積為⊿ABC面積的一半,⊿DCB、⊿ACD面積相等,以C為頂點,⊿DCB和⊿ACD的底邊AD與DB相等,D為AB的中點,同理E為AC的中點。
⊿ADE、⊿DFE的面積之和為⊿ABC面積的一半,⊿ADE和⊿DFE同底等高,與⊿DBF、⊿EFC面積相等且等高,故這四個面積相等的等高三角形的底邊等長,即DE等于BF與FC,等于AB的一半。
直接走到同時拆分底邊a和高h的思路上來是困難的,因為小學生沒有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做支撐,在引導學生做單獨切分高h的可行性分析時,不少學生難以做出(正確)判斷。雖然有的難點在某些教學環(huán)境中可以淡化或放棄,但突破難點的方法不過是一個“巧”字,巧生于“拙”,由拙生巧突破難點是重要的技巧。由知識鏈接形成思路發(fā)現(xiàn)方法并完成求解、求證,平淡無“巧”似于“拙”,笨拙的思路與方法有時不能快速或完全解決問題,但對多數(shù)學生管用,還可生成新的思路與方法。例如,不經(jīng)過明顯的知識鏈接過程,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想到或“蒙”到直接將一條底邊4等分的方法,此法雖然普通,卻能通過變換角度產(chǎn)生分步切分底邊的思路而發(fā)現(xiàn)新方法,能產(chǎn)生值得關注的D、F點和⊿DBF生成思路4。
有些習題,可以展示參考答案給學生自己去核對、去領悟,有些習題則可精心講評。依據(jù)新課程理念,設計好突破思維難點的環(huán)節(jié)、程序,設計好引導或置疑的有效問題,把握好講評的節(jié)奏,使學生知道解題思路、方法是如何生成的,找到方法的源頭,真真明了解題思路和各種思路之間的關聯(lián),明晰思維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方能構建高效的數(shù)學講評課堂。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縣西沱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