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孔子周游列國回魯后,常與魯哀公討論問題。一日,哀公說:“您對我的教導已很完備了,那么,要做到這些該從哪里開始呢?”孔子說:“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彼麖娬{(diào),樹立仁愛的觀念要從自己的父母親開始,這是為了教導百姓和睦。難怪孔子這么重視“孝親”!原來,孔子談“孝”,并沒停留在“孝父母”的本身。
假如我們向孔子請教:“社會要和諧,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一定會說“人人修身”。如果再問:“修身最關鍵的是什么?”他一定會說“培養(yǎng)愛心”。如果繼續(xù)追問:“培養(yǎng)愛心從哪里著手?”他一定會說“從孝親開始”。
說起來,這個“孝”字實在太重要了,它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倫理大廈的根基”!孔子認為,所謂“仁”,就是具有“人”的內(nèi)涵。具有“人”的內(nèi)涵,最基本的表現(xiàn)就是孝親!所以他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比硕蝗?,與禽獸何異!
孝敬父母為什么這么重要?這似乎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如果有人間孔子:我為什么要孝敬父母?孔子很可能會掉頭就走,因為提出這樣的問題,已經(jīng)很難再被稱為“人”了。
父母去世后要守喪三年,可是,孔子弟子宰我說:“守喪三年時間未免太長了,其實一年時間就足夠了?!备改溉ナ篮笫貑?,自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過,父母去世,想到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都會茶不思,飯不香。所以孔子反問:“為父母居喪期間,吃得精細,穿得華美,你心安嗎?”沒想到,宰我竟然說:“我心安!”
孔子實在無奈,說:“你心安,那你就這么做吧!君子居喪期間,吃美味不香,聽音樂不樂,正常起居心不安,所以不那么做?,F(xiàn)在你既然覺得心安,那么你就按你想的去做吧!”
宰我退出去。孔子說:“宰我不仁?。『⒆映錾瓴拍苊撾x父母。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是天下一致的禮制。宰我也得到了父母三年的懷抱之愛嗎?”
對于“孝”,孔子有很多、很深的思考,他回答關于“孝”的問題,也往往顯得不厭其煩。“孝”不僅在“養(yǎng)”,而且還有“敬”,還有諸如傳承“父之道”的大問題。所以,人們向孔子問孝,他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釋。例如:
子夏問孝??鬃诱f:“經(jīng)常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很難。”子夏領悟到:侍奉雙親,需要盡心竭力。
孟懿子問孝??鬃诱f:“不違背禮制?!边€說:“觀察一個人,父親在世時看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后看他的行為?!?/p>
孟武伯問孝??鬃诱f:“父母最擔心子女的病痛?!蹦芾斫獾礁改笇ψ约荷眢w的擔憂,就不會不孝敬了。
曾子對孔子思想體會很深,他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眴始乐Y之所以重要,也是因為它對于現(xiàn)實的教化意義。
有人簡單地理解“孝”,認為就是供養(yǎng)父母,孔子很不贊同。他明確地表示反對,說:“如果家中養(yǎng)了犬馬,同樣能夠養(yǎng)活呀!如果缺少了內(nèi)心的‘敬,供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犬馬還有什么區(qū)別呢?”
有人不理解“孝”,往往與所謂“愚孝”簡單聯(lián)系。他們可能不知道,“孝”還有一層很重要的意涵,就是“孝諫”。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子從父命,就是孝嗎?”孔子認為,父有爭子,就像國有爭臣。國有了爭臣,君主就會少犯錯誤,就能社稷不危、祿位不替;父有爭子,就不會陷于無禮。所以,后人說“不孝有三”,排在第一的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孔子儒家重“孝”,不僅為家和,更是為國治、為天下平??鬃拥茏佑腥粽J為:人孝敬父母,敬重兄長,一般不會冒犯君上;不喜歡冒犯君上卻喜歡作亂,更沒有這種人。”
人有了對父母的愛,才可以推己及人,將自己內(nèi)在的愛心推延于外,使社會充滿愛。人修養(yǎng)自身,具有仁德,做到“親親”,才能“不獨親其親”,才能“泛愛眾”。由“親親”逐步外推,進而自覺守禮尊君。由孝悌而守禮、敬上,社會秩序才有保障。
孔子諄諄教導年輕人,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彼M贻p人從孝敬父母開始,以培養(yǎng)自己的愛心,從而完善自身,成就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