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耀藝
張功慤《夏》水墨尺幅:33厘米x33厘米
何謂“不畫之畫”?即在繪畫中不去刻意表現(xiàn)形象,而形象又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在畫面上,這是一種具有東方藝術哲理的繪畫表現(xiàn)之“道”。
相傳莊子在《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中講述了一則“不射之射”的寓言故事,列御寇射箭給伯昏無人看,他拉到滿弓,再放一杯水在手肘上,連續(xù)射箭,他像木偶似的平穩(wěn)。伯昏無人說這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我要和你一起登上高山,站到那危險的石頭上,面臨萬丈深淵,你還可以射箭嗎?于是,伯昏無人便爬上高山,站在危險的石頭上,面臨萬丈深淵,背還向后靠一靠,腳有兩分懸空在外,請列御寇過去。這時列御寇已趴在地上,汗都流到腳跟了。伯昏無人說:“凡是高手,上窺青天,下潛黃泉,在任何地方都揮灑自如,神色不變,現(xiàn)在你緊張惶恐的樣子,心中很害怕啊!”
“射之射”是有固定目標的射箭狀態(tài),“不射之射”是沒有固定目標,拋開技巧而忘我的射箭狀態(tài),是射箭的一種至高境界。莊子是辯證大師,在他看來技巧并不是純粹的技巧,它還是“道”,“射技”即“射道”,這個故事闡述了中國先秦時代的技道哲學觀,引申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即“畫技”亦是“畫道”,從“畫之畫”的狀態(tài)到“不畫之畫”的境界,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飛躍與升華。
1.張功慤《湖》水墨 ?上世紀60年代作尺幅:18厘米x43厘米?2.張功慤《冬》水墨尺幅:33厘米x33厘米3.張功慤《姊弟》水墨 ?上世紀80年代作尺幅:70厘米x35厘米?
著名藝術家張功慤自2012年在上海舉辦了個人畫展后,近年來一直處于潛心創(chuàng)作中,并為新的展覽積極做準備。張功慤1948年畢業(yè)于國立杭州藝專,從學生時代起就迷戀印象派和現(xiàn)代派繪畫的創(chuàng)作。1949年以后,國內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已不允許他再搞這些屬于“資產階級”的新派藝術,他就去中學當了一名普通的美術老師。隨著國內與外界文化信息的隔斷,張功慤及其同輩的其他畫家對外國美術的認知也只能停留在馬蒂斯、畢加索等這批當時已成大名的西方現(xiàn)代派畫家身上,之后出現(xiàn)在歐美的藝術思潮和風格,如抽象表現(xiàn)主義畫家波洛克等人的創(chuàng)作他們已無從知曉,更無法了解他們的藝術思想。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他受恩師吳大羽藝術思想的影響,重新認識了中國古代的文化精神和藝術哲學,特別是對老莊思想中道法自然、自由想象等理論的感悟,開拓了一條“心象”表現(xiàn)與西方現(xiàn)代造型相融合的新派繪畫道路。所以,對國內只能創(chuàng)作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美術界來說,張功慤是非主流的畫家,但把目光落在世界美術發(fā)展的大方向上,他卻是在世界“現(xiàn)代藝術革命”的浩蕩大潮中,游弋弄潮,營造了自己的藝術“自由王國”。水天中在《張功慤的繪畫境界》一文中就指出:“其實他早在1940年代,已經開始了現(xiàn)代水墨寫意繪畫,從《枝頭鳥》等作品可以感受到張功慤在寫意水墨領域的創(chuàng)新試驗所邁出的步伐和達到的高度。”
關于繪畫創(chuàng)作,張功慤經常會提到在畫面中不僅要考慮筆墨及其筆觸呈現(xiàn)的具體物象,更要考慮到畫面中沒有著筆墨的地方,畫面的空白處理往往決定了一件作品的藝術優(yōu)劣。所以,無論在其油畫還是水墨作品中,畫面中虛無甚至空白的地方往往充滿著具有無限想像力的妙趣,有時更隱現(xiàn)著具體形象的存在,這與傳統(tǒng)中國書畫創(chuàng)作中的“計白當黑”道理也有著相似之處。
《湖》是張功慤于上世紀60年代完成的水墨作品,墨色的枯、濕、濃、淡以及大小不規(guī)則的墨跡豐富了墨韻的多姿變化,運筆的頓、挫、快、慢則呈現(xiàn)了筆勢的節(jié)奏動感,整個畫面沒有描繪任何具體的形象,與任何傳統(tǒng)的中國畫筆墨技法也無關聯(lián),但是整個畫面還是讓人感受到了一羽飛禽撲打著湖面,濺著水花飛騰起來的抽象意趣;又如另一幅作于上世紀80年代的《姊弟》,畫面呈現(xiàn)的墨色斑駁,是筆墨運用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自由地點點戳戳留下的痕跡,以大大小小干、濕、濃、淡的墨點非刻意地鋪陳在宣紙上,組成了氣韻生動的畫面效果,隱約中似乎有一對孩童親臉的溫情形象躍然紙上……同樣的表現(xiàn)手法還有其在上世紀50年代創(chuàng)作的《追》以及后來的《飛天》、《舞》、《無題》等一系列水墨作品中,畫面中所讓人感受到的動物、人等形象可以“說有即有”,“說無即無”,個中“不畫之畫”妙趣自然而然。
張功慤《秋》水墨尺幅:33厘米x33厘米
畫家能“不畫之畫”,必定具備了“畫之畫”的高超技術,這是基本的前提要素,這種技術就是對畫面節(jié)奏、布局和造型能力的掌控,而非只是畫得像某具體物象;其次,非刻意去描繪具體的對象,油彩或墨彩通過筆觸運動在畫面中自然留下痕跡,形成具象或非具象的造型及構成,墨與墨之間關系、色與色之間關系達到自然和諧;最后最重要的“不畫之畫”要義,就是沒有主動去表達、去表現(xiàn)具體的事物,它卻在畫面上抽象地顯露出來,其呈現(xiàn)狀態(tài)猶如“渾然天成”,而非人工刻意追求能企及。欣賞張功慤的畫作,經??唇洺行碌陌l(fā)現(xiàn),這大概就是張功慤現(xiàn)代水墨的奧妙,它在形式上與傳統(tǒng)的中國畫拉開了距離,但在精神內涵上卻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道保持著一致。
有人說中國畫畫的就是哲學,那么“不畫之畫”應該就是一層哲學境界了。如果說齊白石的一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道出了中國畫的美學高度,那么在張功慤的繪畫造型中,物象表現(xiàn)游離在“有與無之間”就是藝術境界的再一次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