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發(fā)展,語文教學不再僅僅滿足于傳授必要的知識,而且更要注重學生語文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高中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采取措施和方法,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從而切實實現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最終促進教學和學生各方面水平的發(fā)展。本文主要是在結合具體教學案例的基礎上,探討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具體措施,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語文思維的認知能力
相對于初中和小學的語文教學來說,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而應該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留足時間和空間供學生思考,爭取在最大程度上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過程中,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設置由淺到深,層層深入,不斷推進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語文思維的認知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的獨到見解,在不斷的探索學習中把握全篇的內容大意和課文主旨。
如,在學習《蘭亭集序》時,老師可以在課前就讓學生從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好相關的預習工作,如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對于知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老師在和學生一起疏通文意之后,在精講第一部分時,可以讓學生試著概括這一部分作者的情感是怎樣,很快學生就會回答作者在這一部分感情基調是喜悅的;老師可以進一步提出“那么文章中‘信可樂也’的樂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的問題,先讓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后再對它們進行反復誦讀,體會其中情感,最后學生對這一部分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通過這樣一系列難易適中的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將學生一步一步引入到老師既定的課堂教學中,而且能引發(fā)學生不斷地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和思考,對課文內容和語言背后隱藏的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同時也能使思維不斷得到鍛煉,激發(fā)學生的語文思維認知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和提高。
二、豐富語文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語文思維廣度的拓展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相對來說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更多的是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自主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語文思維的廣度和寬度,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能夠獨立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過程中,要盡量豐富和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注重語文知識的積累,從而使學生的語文思維的廣度得到拓展。
如,在課堂教學之外老師可以讓學生多讀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和報紙等,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老師也可以利用課前三分鐘組織學生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收獲等,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并且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同時,老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任務教學模式。如在講柳永的《雨霖鈴》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教學,或者互聯網以及數字圖書館等教學輔助手段,給學生設置一些任務,閱讀一些資料,如柳永所處的時代背景,柳永的作品賞析等。通過這些資源和平臺,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收獲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fā)學生對于課文知識更深入的思考,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和寬度,從而促進語文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
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
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而且每個人的思維都具有獨特性。對于同一個問題,學生的看法并不會千篇一律。老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對于課本知識大膽質疑和設想,從而為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創(chuàng)新性的形成提供一定的條件和環(huán)境。語文并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老師在評價學生的看法時,不能一味的用教參提供的答案作為標尺,而應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理解他得出該看法的過程及原因,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學生對于問題的看法的對與錯,都是學生努力思考和積極思維的結果,老師應該對其進行鼓勵,并且要加強引導,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切實提高語文思維能力。
繆明慧,教師,現居江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