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博看“高棉的微笑”
“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吳哥文物與藝術”展日前在首都博物館登場。來自柬埔寨國家博物館的80件(套)文物,向公眾展示了公元9世紀至14世紀柬埔寨古代歷史與文明鼎盛時期創(chuàng)造的吳哥藝術。本次展覽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前吳哥時代的重點展品;第二部分則集中展示吳哥時代的展品,分為小吳哥與印度教遺跡、大吳哥與佛教遺跡。通過這些展品,您會對吳哥王朝的宗教、建筑藝術有所了解。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xù)到3月25日。
8件達利雕塑入藏國博
1月20日,香港僑福集團主席黃建華向國家博物館又捐贈了《夢中的女人和兩個舞者》(一組三件)、《微笑的馬首》、《伊卡洛斯》等8件薩爾瓦多·達利作品。達利是20世紀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他是一位擁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與畢加索、馬蒂斯并稱為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據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介紹,黃建華是國博特聘研究員,一直關注和支持國家博物館的事業(yè),繼2013年捐贈兩件達利的青銅雕塑之后,此番又捐贈了《夢中的女人和兩個舞者》(一組三件)、《微笑的馬首》、《伊卡洛斯》、《墨丘利》、《忒耳西科瑞》等8件作品,表現了他一以貫之的愛國情懷。據悉,這10件達利雕塑集中陳列于國博西大廳南側的公共區(qū)域,成為國博公共區(qū)域內的一個新的亮點。
兩岸故宮博物院將推郎世寧特展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日前披露,該院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攜手舉辦一系列院慶活動。據了解,兩院現已簽約的一個重要活動是今年10月將推出的“郎世寧來華300年特展”,到時將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借8張郎世寧的作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同時將舉辦第五屆兩岸故宮博物院學術研討會。目前兩岸故宮博物院正在合作重新編輯乾隆皇帝典藏善本古籍 《天祿琳瑯》。
虛齋名畫展在南博展出
近日,由南京博物院聯(lián)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的“藏天下:龐萊臣虛齋名畫合璧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舉行。龐萊臣藏五代、宋元以來的80件名畫得以與觀眾見面。龐萊臣被譽為“在海派收藏界的頭把交椅”,新中國成立之后,“虛齋”藏畫成了全國博物館和文博機構重點征集購藏的對象。龐家后人先后向南京博物院捐獻了137件(套)“虛齋”藏畫,后來這些典藏也成為了南京博物院藏畫中品質最精的一部分。
南京明代金玉器造訪南昌
為期兩個月的“金玉滿堂”南京市博物館館藏明代金玉器珍品特展日前在江西省博物館開展,共有75件(套)明代王公貴族墓出土的金玉器珍品公開亮相。據了解,此次展出的金玉器珍品中,不乏明代著名開國功臣徐達、沐英等家族成員墓出土的文物,同時輔以部分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明代藩國“寧王”、“益王”世系家族墓葬出土的珍貴文物。這些金玉器涵蓋了冠飾、發(fā)飾、耳飾、指飾、腕飾、帶飾、佩飾等貴族首飾及文玩陳設擺件,珠光寶氣中盡顯明代上層貴族的奢華氣度。據主辦方介紹,明代金玉器一改唐宋以來的豐滿矯健、清秀典雅的風格,呈現出濃艷華麗、富麗堂皇的特點,在裝飾內容、表現手法、造型風格和工藝制作等方面都達到了空前水平。
甘肅為瀕危石窟建立數字化檔案
為了應對石窟文物退化的不可逆轉性,按照國家文物局的部署,甘肅今年開始對其境內5處珍貴石窟進行數字化處理,使其能以數字化的形式得到永久保存。數字化從技術層面講就是文物信息收集的過程。甘肅首批試點建設數字化檔案的石窟共有5處,為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窟、云崖寺石窟、木梯寺石窟和天梯山石窟。
清東陵啟動最大規(guī)模文物修護
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將啟動自建陵以來最大規(guī)模文物修復和保護工程,僅文物修繕部分的費用就將超過5億元人民幣。清東陵內的乾隆皇后和皇貴妃的棺槨糟朽嚴重,目前正委托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提供修復方案。另外,多件絲織品曾在盜墓時被水浸泡過,加之常溫保管干濕度難控,目前面臨腐爛變質的情況。慈禧等人的19件絲織品遺物已被送往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進行維修,鎮(zhèn)館之寶陀羅尼經被也將于6月送到杭州修復。
沈陽故宮展覽面積擴容
近日,觀眾們發(fā)現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展陳面積大了。據介紹,為了增加展廳數量,從去年開始,沈陽故宮陸續(xù)將辦公用房清理出參觀區(qū)。他們把原安全保衛(wèi)辦公用房的西七間樓改造成文物陳列展室,一共增加展覽面積260平方米。目前,這個展廳用于基本常設展覽,展覽內容為《鏤月裁云——院藏清代宮廷雕刻精品展》,以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制品為主,它們不但是清代精湛工藝技法的集中展現,也是清代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使觀眾有機會欣賞到沈陽故宮更多的文物精品。
2014中國考古新發(fā)現揭曉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4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2014年6項重大考古發(fā)現被揭曉。甘肅肅北縣馬鬃山玉礦遺址、云南祥云縣大波那墓地、西藏阿里地區(qū)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山西忻州市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內蒙古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貴州遵義市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榜上有名。據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chuàng)始于2002年,已成功舉辦13次。此次評選出的6項考古新發(fā)現,是由論壇評審委員會從全國各省區(qū)考古機構推薦的數十項2014年全國最新考古發(fā)現中經過嚴格遴選產生的。
棗陽發(fā)現春秋早期曾侯墓
近日,在湖北省棗陽市郭家廟墓地曹門灣墓區(qū),發(fā)現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群,其中一號墓為早期曾侯墓。經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我國最早的瑟和編鐘架等大型樂舞遺存,填補了西周至戰(zhàn)國早期500年間大型樂舞發(fā)展史的空白。本次考古發(fā)掘進一步證實,名不見經傳的“小國”曾國,實為春秋早期的大國,是周代禮樂文明的正統(tǒng)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