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關鍵詞〕古詩;教育原理;哲學
中國古代詩詞大都形神兼具,文質(zhì)彬彬,藝術(shù)性與思想性水乳交融。許多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元素,給人一種教育美學上的享受與教育哲學上的啟示。
一、教育的 “取法乎上”的原則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唐)虞世南
詩人筆下的蟬,成為詩人自己人格精神的化身。蟬能鳴聲遠播,主要不是“秋風”的外力所致,而是自己“居高”的環(huán)境使然。居高才能致遠,不僅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也是一種教育的內(nèi)在要求。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倘若對學生欲求得“中”的行為效果,起碼得有“上”的認知要求。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學校的育人目標逐漸退守成一種不做惡人的“底線教育”,甚至還大張旗鼓地推出“底線教育”的課題研究,我以為這實在是時代與教育的雙重悲哀。一旦“取法乎中”,必然得乎其下,更何況“底線教育”擺出一副“取法乎下”的態(tài)勢,那豈不要得乎無?所以,相比“底線教育”,筆者更欣賞有些學校進行的紳士淑女教育。求仁未必得仁,但努力追求“君子之道”,至少會離“仁”更近一點,離“惡”更遠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紳士淑女教育是一種引領向上的加法式教育思維,而底線教育則是一種退守保底的減法式教育思維,孰優(yōu)孰劣,不言而喻。
二、教育的情境無痕原則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其五)(晉)陶淵明
微醺飄然而忘乎形骸的詩人,在東籬之下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悠然”相會——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這幅東籬采菊、南山入目的美好畫卷,呈現(xiàn)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悠然”的是一種過程,妙在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所“見”則是一種結(jié)果,妙在南山非刻意守望,而是無意偶得。這種無意偶得的人生佳景,恰如無意偶得的人生理趣,體現(xiàn)出教育的情境無痕原則。
真正的教育絕不是道德訓斥與心靈折磨,而是以一種春風化雨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擁有幸福的智慧與德行。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在沒有意識到受教育的情況下卻受到畢生難忘的教育?!苯逃顒有枰环N“悠然見南山”式的無痕教育情境——基于學生立場又不被學生輕易發(fā)現(xiàn),讓學生浸潤其中,樂此忘返,久而乃化。南通市通州區(qū)東社學校,積極踐行陶行知先生的鄉(xiāng)村教育理念,推進學校的“行知”文化建設。該校巧用節(jié)令,開展生動活潑、富有特色的“校園主題月”活動,如元宵燈謎會、二月風箏節(jié)、三月感恩節(jié)、清明寄哀思、端午中華情、校園藝術(shù)節(jié)……這些應時令而生的常態(tài)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的精神在自由玩樂中獲得無痕生長。
三、教育的螺旋上升原則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南宋)陸游
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展現(xiàn)了山水佳境的探尋艱難與發(fā)現(xiàn)之喜。這樣一個喜憂交織、久覓終得的過程,恰是教育“螺旋上升”的復雜過程的生動寫照。對個性復雜的教育對象的教育過程,大多要歷經(jīng)幾番“恨鐵不成鋼”的苦惱,很少能有“畢其功于一役”的幸運。許多時候,我們都長期徘徊在王靜安《人間詞話》所論述的成大業(yè)者的一二之境中:一次次滿懷著“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憧憬,一次次固守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孤寂,對問題學生教育再三,就是難以到達“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彼岸。
筆者班上有位學生,頭腦也算活絡,可從小養(yǎng)成了很壞的學習習慣,上課總不能定神,不到5分鐘必然神游天外;倘若精神沒有遠游,他又總在教師講到關鍵處插科打諢,嘩眾取寵之態(tài)讓人不勝其煩。為了提高他的學習效率,也為了凈化課堂氛圍,我采用了“胡蘿卜加大棒”的方法對他進行長效管理:上課每回答好一個問題,獎勵1學分;每打擊一次,扣除1學分。每周末“結(jié)算”一次學分:凡有盈余,老師予以物質(zhì)獎勵(1學分獎1本本子);凡有虧欠,則需為老師擦黑板一周。堅持幾周,漸有成效,擦黑板終于轉(zhuǎn)化為周末領獎??珊镁安婚L,不出一個月他又在課上拿出鏡子照他開始長痘的臉,于是我忍無可忍將鏡子當場沒收。一番苦口婆心之后,他又能好上一段,可老毛病仍不時復發(fā),但也終于在我長期“軟硬兼施”下漸漸進步。教育是一個漫長的守望過程,考驗著教師的教育耐心,也見證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感動。
四、教育的“視角轉(zhuǎn)換”原則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題西林壁》(宋)蘇軾
陶行知先生做校長時,某天在校園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他的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了他,并讓這個學生去校長室談話。在了解情況后他回到辦公室,發(fā)現(xiàn)那名男生已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顆糖獎勵給他,因為他很準時,比自己先到了。接著又掏出第二顆糖獎勵他,因為老師叫他住手他就立刻住手了,說明很尊重老師。那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說:“據(jù)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边@時那名男生羞愧不已,認錯不迭,說用磚頭砸同學是不對的。陶行知這時掏出第四顆糖,獎勵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男孩已經(jīng)泣不成聲。
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倘若讓暴怒的潮水漫過理性的堤岸——不加調(diào)查就粗暴訓斥,很可能事與愿違甚至不可收拾。所以,當我們遇到淘氣學生犯錯時,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憤怒,把憤怒的時間用于調(diào)查分析,用于傾聽原委,努力換一種善意的思維,試圖去理解學生,去幫助學生,而不是去打擊學生,去懲罰學生。
古代詩詞是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寶,許多深沉的感悟、精辟的哲理蘊于字里行間,給今人諸多靈感啟迪,于吟哦諷誦之中讓我們對其中的教育美學不禁感慨其深微。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新聯(lián)中學,南通,226363)
編輯/黃才玲 終校/馬茜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