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中小學生在繁重的學業(yè)壓力下最常見的情緒障礙,威脅著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值得注意的是,每個焦慮的孩子背后,總有一個替孩子擔憂的焦慮的家長。家長的焦慮與孩子的焦慮有沒有因果關系?家長如何改變自己從而給孩子減壓?本期,我們邀請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麥紅杰女士,與家長朋友一起座談這個話題。
焦慮癥狀,千奇百怪
主持人:今天我們來討論焦慮這個話題,請大家說一說孩子是否焦慮,都有哪些癥狀,通常在什么情況下表現出來。
劉碧涵(15歲女孩的媽媽):我女兒上初三,正在緊張復習準備迎接中考。前一段時間學校模擬考試比較多,老師對每次考試成績都進行畫線預測,看誰能上重點高中,誰能上普通高中,孩子壓力很大。最近我發(fā)現,我女兒只要考得不好,就會在家無緣無故地大發(fā)脾氣,亂摔東西,有時還失眠。有一天晚上,我進她房間,發(fā)現她正把試卷一張張撕碎,然后塞在嘴里惡狠狠地嚼。我嚇壞了,這孩子不會得了焦慮癥吧?孩子經常問我:“我天天都很累,又總是考不好,是不是死了就可以解脫了?”我不知道該怎樣給孩子減壓。事實上,我自己的壓力也很大。中考就這樣,那高考呢?
何雪蘭(18歲男孩的媽媽):我兒子以前是個很開朗的男孩,但上了高中就變得越來越焦慮了,至于原因,當然是學習壓力太大。最近我發(fā)現,他在與人說話時特別沒耐心,動不動就插嘴,打斷別人的話,表達時語速還特別快,別人根本聽不懂他在說什么。這是個不好的習慣,我提醒過他很多次,但是無效,他說他控制不住自己。我?guī)催^心理醫(yī)生,醫(yī)生說他是焦慮型人格。請問,為什么人一焦慮就喜歡說話?
陳東陽(14歲女孩的媽媽):我女兒只要心情不好就狂吃零食,見什么吃什么,看著嚇人。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喜歡亂吃東西,想必這孩子性格隨我。
馬建明(17歲男孩的爸爸):我兒子考試前總要網購許多東西,運動鞋就買了十多雙,羽毛球拍買了五六副,許多都沒有開封。我想,這都是孩子內心焦慮的表現吧?
麥紅杰(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焦慮是一種負面情緒,如果長期被這種負面情緒控制,人就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焦慮時的癥狀也不同。常見的有失眠、唉聲嘆氣、易怒、自虐等,嚴重的會出現自殘、自殺傾向。人為了尋找心理平衡,更會出現千奇百怪的行為,如吞食試卷、插嘴、狂吃零食、非理性購物等。具體來說,吞食試卷就是一種自虐行為,因為試卷不是食物,孩子這樣做是在表達對考試的憎恨,同時也是在懲罰自己。交流時愛插嘴、語速快,而且明知失禮卻不能控制自己,是在搶奪話語權,說明孩子長期被焦慮情緒控制,心情緊張、自卑、杞人憂天、對拒絕和批評過分敏感。從性質上講,吃零食行為與自我撫摸行為的心理機制是相同的。吃零食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填飽肚子,而在于對緊張情緒的舒緩和內心沖突的消除。當食物與嘴部皮膚接觸時,一方面能夠通過皮膚神經將感覺信息傳遞到大腦中樞而產生一種慰藉,使人通過與外界物體的接觸而消除內心的孤獨;另一方面,當嘴部接觸食物并做咀嚼和吞咽運動的時候,可以使人對緊張和焦慮的注意中心轉移,在大腦的攝食中樞產生另外一個興奮區(qū),使緊張情緒得到抑制,最終使身心得以放松。也就是說,孩子是在進行自我心理按摩。瘋狂購物也是對焦慮情緒的一種緩解,同時也是對心理壓力的一種補償。
焦慮基因,如此遺傳
晏永春(17歲男孩的爸爸):孩子真可憐,小小年齡就承受那么沉重的學業(yè)壓力。我覺得,只要國家的應試教育體制不變,孩子的焦慮就不可能緩解。所以,這是一道無解的難題,再討論也沒用。
主持人:話不能這樣說。沒有中考、高考,孩子憑什么上重點高中和重點大學呢?考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也是目前最公平的辦法,我們要體諒國家。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給孩子減壓,盡量減少孩子的焦慮情緒。請問麥博士,孩子焦慮,有家長的原因嗎?
麥紅杰:孩子焦慮,大環(huán)境當然是主因,但家長也難辭其咎。調查顯示,每個焦慮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焦慮的家長,因為教育大環(huán)境同樣對家長的情緒構成影響。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的焦慮情緒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適當的矯正,那么他做了父母后,他的焦慮情緒就會影響下一代,正如現在的父母用焦慮情緒影響孩子一樣。這便是焦慮情緒的“家族性格遺傳鏈條”。所以,孩子焦慮這道難題,正解是家長從我做起,改變自己的情緒質量,斬斷這條性格遺傳鏈條,給孩子幸福的一生。
趙永紅(9歲男孩的媽媽):麥博士所言極是!我是獨生子女,小時候父母每天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我身上?,F在想起來,我成了我媽媽的化身,想的都是怎么讓孩子多學一點。有時候白天上班時,我也會獨自發(fā)呆,同事很奇怪,其實那時我正在想,前一晚給孩子講解的題目有沒有講清楚?我感覺我越來越像我媽。這大概就是性格遺傳吧?
麥紅杰:這是典型的家族性格遺傳。研究發(fā)現,幾乎所有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自己成長的烙印。焦慮,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有類似的代際傳遞。很多時候,父母是如何把我們撫養(yǎng)長大的,我們也會如何撫養(yǎng)孩子?,F在的孩子,祖輩都經歷過動蕩的年代,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勢必會引起焦慮,這種情緒會影響現在的父母,而父母又在影響孩子。
主持人:我采訪過許多中小學生,他們都說非常想用好成績回報父母。這也是他們焦慮的原因吧?
麥紅杰:獨生子女承載著父母很高的期望,他們都知道父母愛他們,希望用好成績回報父母。在學校里,孩子們需要面對高焦慮群體之一的老師,顯然無法獲得心理上的安寧。如果回到家,仍然面對父母的焦慮,那么,這些孩子就會整天生活在激烈競爭和巨大壓力的環(huán)境中,情緒很難有平復。當負面的信息積壓得過多,有些學生可能逃避,他們或沉迷游戲,或采用各種方式逃學,更極端的就是輕生。
改變自己,適應環(huán)境
謝春桃(9歲女孩的媽媽):我女兒上學之前就被我逼著報了各種培優(yōu)班,她整天嚷嚷玩耍的時間太少。原來,我的美好愿望是在給孩子幫倒忙啊!請麥博士快說說,我該怎么調整自己,進而減少孩子的焦慮情緒?
麥紅杰:我們無力改變外部環(huán)境,唯一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和孩子。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在孩子上學前應建立孩子強大的內心,這樣,即便將來孩子遇到挫折,也能從容面對。在小學階段,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不要強調成績,尤其是三年級以前,因為小學階段是為了讓孩子喜歡學習,習慣學校環(huán)境,增進孩子和同齡群體的相處能力。而到了中學生階段,家長要關注孩子如何學得有效,提高效率。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如果孩子遇到問題,家長必須堅持“不求助,不施助”的原則。家長可以對孩子說:“我理解你會遇到很多問題,也允許你犯錯,只要你需要,我隨時會幫助你。但不會替你承擔責任。”其次就是信任、尊重和接納孩子。
主持人:家長們都在抱怨當下扭曲的教育制度,這樣做本身就是在向孩子傳達焦慮情緒。家長們應該做的是把家庭營造成國家教育制度缺陷的補償系統,學校不關注的家長都要關注,這樣孩子在學習壓力下才不至于產生厭學心理。
柳巖莉(18歲女孩的媽媽):我女兒馬上要參加高考了,焦慮得不得了。請問,我該怎么做才能幫孩子減壓呢?
麥紅杰:以下5點建議,供您參考:
第一,離孩子遠一點。高考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長的事,所以,除了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長應該恢復自己的正?;顒右约靶蓍e安排。這樣,孩子才可能屏蔽掉來自家長的干擾,靜下心來備考。
第二,欣賞孩子。家長千萬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和孩子談論高考。很多家長以為這是一種激勵,但從心理效果來說,這是一種對斗志的打擊。孩子的心理很脆弱,需要家長的精神支持。父母可以每天發(fā)現并欣賞孩子表現好的地方,讓孩子保持自信心。這是高考制勝的法寶。
第三,督促孩子勞逸結合。大腦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長時間、高強度的學習后,大腦需要一段時間的空白來處理信息。這與“磨刀不誤砍柴工”是同樣的道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每周安排一些體育運動,比如跑步、游泳、打籃球,一方面可以換換環(huán)境,給孩子的大腦小憩的時間,一方面也可以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
第四,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高考前,許多家長比考生還要緊張焦慮,反復詢問復習情況,頻繁找機會進入孩子房間探視情況。這樣,只會讓孩子更緊張、更焦慮。所以,家長盡可能讓自己放松下來,時常在家里哼點小曲,給孩子營造一個放松愉快的生活氛圍。
第五,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幫助。如果孩子表現出較嚴重的焦慮,家長應及時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盡早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