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不刊之論”無不“刊登”義
不刊之論 bùkānzhīlùn
“不刊之論”原作“不刊之書”,指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典范性著作。漢?揚雄《答劉歆書》:“是縣(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也作“不刊之典” “不刊之筆”“不刊之訓(xùn)”等等,意思都差不多。
后來多用“不刊之論”指不可更改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形容言論精當,無懈可擊。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曹吳體法》:“證近代之師承,合當時之體范,況唐室以上,未立曹吳,豈顯釋寡要之談,亂愛賓不刊之論,推時驗跡,無愧斯言也?!绷簩嵡铩锻瑢W(xué)》:“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確是不刊之論。”
理解這條成語的關(guān)鍵是要弄清什么叫“刊”??谋玖x是砍伐,《書?禹貢》:“隨山刊木?!币隇橄鞒ㄥe字),修改。古人把字刻在竹簡上,有錯就削掉。晉?杜預(yù)《春秋左氏傳集解序》:“刊而正之?!痹僖隇榈窨虝?,排印出版,如刊行、刊登、刊載。“不刊之論”的“刊”就是修改的意思,“不刊”就是不容更改。許多人不了解“刊”的古義,只知道“刊”就是刊登,誤認為“不刊不論”就是不能刊登的言論,犯了以今釋古的毛病。網(wǎng)上有一篇文章說:“他這篇文章結(jié)構(gòu)松散、邏輯混亂、陳詞濫調(diào)、空話連篇,真是一篇不刊之論?!边@就是錯用“不刊之論”的一個典型例子。
“豆蔻年華”只能用于少女
豆蔻年華 dòukòu-niánhuá
1995年6月《文摘報》摘登了一條消息,說:“經(jīng)過選擇,66名正值豆蔻年華的女孩子踏進……北京人民警察學(xué)院的大門,成為名副其實的警花……,這些女孩子平均年齡只有22歲,平均身高1.69米?!鼻安痪梅喰?,又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句子:“這位老人唯一的兒子正值豆蔻年華,卻因攔路搶劫而被判刑5年?!憋@然,這里的“豆蔻年華”都用錯了。央視節(jié)目《幸運52》某期有一道題目:“請問,豆蔻年華是指多大年紀的少男少女?”提供的答案是:“十三四歲的少男少女?!鳖}目和答案也都是錯誤的。
“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春末夏初開淡黃色花,種子有濃郁的香味,古典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币馑际钦f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娉娉裊裊,正像二月初的豆蔻梢頭,含苞待放。后用“豆蔻年華”比喻十三四歲少女的青春年華。例如石三友《金陵野史?秦淮歌星王熙春》:“來此演出的歌女,有半老的徐娘,有豆蔻年華的少女,也有未成年的幼童?!?/p>
前面第二個例子用“豆蔻年華”形容兒子,顯然用錯了對象,固不待言;第一個例子性別倒是沒錯,但年齡相差太遠,平均22歲,早已是青年而非少年了,而且平均1.69米高大健壯的身軀,也與“娉娉裊裊”的形象不無出入。至于某些都市報的娛樂版常把這條成語強加在早已成為少婦的歌星影星身上,更是近于荒唐了??梢娛褂贸烧Z一定要準確理解它的含義,弄清它適用的對象,才不致張冠李戴,甚至鬧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