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圣
《圣經(jīng)》中有幾條這樣的忠告: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
在以色列,至今有一條不成文的習(xí)慣依然被民眾遵守:割麥子的時候,一定要留下四角的幾片麥子不收割;摘葡萄的時候一定要剩下邊緣的葡萄不摘取;自家莊園的門口一定要放上一些干糧。他們這樣說,誰都有處于困境的時候,誰都有走投無路的時候,誰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德蘭修女說過一句話:“我們都不是偉大的人,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p>
法國社會有一個由志愿者興起的節(jié)日,叫露宿街頭周。他們動員安居樂業(yè)的人們,每年都在那一周到街頭去露宿,以體會無家可歸、長年露宿街頭者的窘迫和艱難,以激發(fā)時代的愛心情懷。在政府的管理部門因為奉命整飭市容市貌而將露宿街頭者趕走的時候,他們作為社會的另一些成員主動送上關(guān)切,以體現(xiàn)人類社會尚有溫暖的一角。
俄國作家赫爾岑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談到一個風(fēng)俗。在寒冷的西伯利亞鄉(xiāng)村,出于對流放者和窮人的關(guān)懷,形成了這樣的習(xí)俗:居民夜間在大門口或者窗臺上放一個筐子,里面放一些面包、牛奶或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間逃走路過這里,或者窮人走投無路,饑寒交迫,又不敢敲門進屋,就可以隨手取食,以渡難關(guān)。
在西藏拉薩,每年過年都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就是到街頭布施窮人。窮人成排地站著,眾多布施者拿著零錢一路分過去。有的布施者專挑看著順眼的求乞者分,而那些自己看著不喜歡的人,就被他跳過去了。這個時候,就會有人告誡不能這樣有所遺漏,這樣做會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傷害。唯有依順布施,布施完了就結(jié)束,才是對的,才不失布施的意義。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經(jīng)這樣充滿深情的描述生命的意義:如果我能夠彌補一顆破碎的心靈,我便不是徒然的活著。如果我能夠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個生命的創(chuàng)傷,或者讓一只離巢的小鳥回到巢里,我就不是徒然的活著。
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具有這樣的人生信念:我們不能讓自己徒然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