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
私塾,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于家庭、宗族或鄉(xiāng)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滿足于現有的學校教育,并積極為孩子尋求快樂、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現代私塾漸漸興起。位于秦嶺深處的終南山里,就有一所不為人知的私塾“終南山書院”,它原本是一對父母為自己孩子所設置的一處“桃花源”,沒想到成了一群孩子的私塾……
白梓霖和妻子侯潔是生活在西安的一對普通夫婦,他們有一雙兒女,由于夫婦倆早年創(chuàng)業(yè),經濟上比較優(yōu)渥。兒子到了入學的年紀,夫妻兩人不惜花費重金,千方百計把兒子送進了當地的重點小學。
然而,兒子上學后,情況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簡單。重點小學要求嚴,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不說,孩子之間也是競爭激烈,課余時間報了許多培優(yōu)班。累得孩子回到家里都不想說話,看半小時動畫片都成了件奢侈的事兒。白梓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啥际欣锏暮⒆忧宦啥歼@樣生活,難道自己的孩子能幸免?看著不滿3歲的小女兒,白梓霖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有所改變。
白梓霖很想像鄭淵潔那樣自己在家教孩子,可又擔心身在繁雜喧鬧都市,不可能不受到外界的影響。這時,白梓霖想到讀書時,讀到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描寫的童年生活:“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躥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種快樂質樸的童年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白梓霖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這樣美好快樂的童年。
白梓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妻子侯潔,沒想到妻子竟然跟他有同樣的感受。侯潔甚至言之鑿鑿地說:“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古有孟母三遷,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転楹⒆觿?chuàng)造點什么呢?”是啊,賺再多錢,孩子感到不快樂又有什么意義呢?白梓霖和妻子商量后,決定搬離城市,帶著孩子們回歸自然,做一個愜意的隱士。
隨后的一年時間里,白梓霖和侯潔開始四處尋覓滿意的的歸隱地,終于他們在離西安市區(qū)50多公里的大壩溝風景區(qū)內找到了一處滿意的地方。接下來,他們如燕子銜泥般在這里筑起了一座簡樸而溫馨的庭院。看著初具規(guī)模的小院,白梓霖對著妻子高興地說:“我現在可是農夫,山泉,有點甜啦!”
2010年春節(jié)一過,白梓霖和侯潔就將手里的生意全部轉讓,帶著3歲的女兒離開鋼筋水泥的牢籠,去山里體驗自然帶來的快樂。本來他們也想帶兒子一起來的,可是讀小學的兒子已經習慣了城市里的教育模式,如果重新換個環(huán)境,他反而會不適應。無奈之下,夫妻倆決定暫時把兒子托付給西安的爺爺奶奶,兩人定期回去看望。
剛開始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喂雞喂鴨,釣魚種菜,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女兒更是高興得不得了,每天在山野間玩耍,吸收著沒有霧霾的新鮮空氣,好不自在。白梓霖很喜歡國學,玩樂之余他開始教女兒念《三字經》和《論語》,沒想到女兒很樂意學習。
白梓霖全家不辭而別,在朋友圈里炸開了鍋,大家紛紛跑到山里去看望他們。哪承想,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大家都羨慕他這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特別是看到他們的女兒不同于城市里的孩子,從內心里散發(fā)著快樂與滿足,紛紛羨慕不已。幾個要好的朋友當場就要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白梓霖這里生活學習。面對大家殷勤的目光,白梓霖無法拒絕,決定把小小的庭院擴成一個真正的書院。
在朋友們的資助下,一座占地2.5畝,一面靠山,兩面臨河,環(huán)山抱水,清靜幽雅的書院正式落成了。書院南北各一棟兩層樓房,房舍30間,通風采光,冬暖夏涼。教室、餐廳、茶室、禪堂、書房、宿舍、農場一應俱全。由于書院地處秦嶺深處的終南山間,因此白梓霖把書院命名為“終南山書院”,并正式接納朋友的孩子們入學。
白梓霖給書院制定了以國學和中醫(yī)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向,并聘請了多名具有傳統(tǒng)國學背景的老師,立志要終身踐行傳統(tǒng)教育、培育中華文化傳承人。他給每個孩子都起了一個以德字開頭的名字。他告訴孩子們之所以用“德”是因為做人要以“德”為先。他給女兒取名德孝,來的最早的是德賢、德樂和德一。
白梓霖一邊修行,一邊進行帶徒弟式的教學,他首先確定來書院的每個孩子想要做什么,然后才確定教什么。白梓霖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清楚地知道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終南山書院的作息時間很有意思,并不像都市里的學校,每天都把課程安排得滿滿的。
每天清晨五點半,伴隨著鐘聲,孩子們相繼起床、洗漱。六點,孩子們準點進入禪堂,坐上特別定制的寬大的打坐禪椅。一個小時候,打坐結束,孩子們可以在院子里相互嬉戲。踢毽子、跳皮筋、跳繩,玩得不亦樂乎。半個小時后,孩子們進入教室誦讀,有的背誦“蒙學”,有的背誦“經學”,有的背誦“醫(yī)學”。
這里最特別的要屬吃飯了,早餐一般都是早上九點才開飯,晚餐則是下午五點,而且每天只有兩餐飯。早餐每天都是營養(yǎng)粥。別小看這粥,可是用炒至焦黃的小薏米和江米打粉熬制成的健脾養(yǎng)胃養(yǎng)元粥,這可是《本草綱目》里的方子。配的小菜也都是天然無污染的野菜,有涼拌核桃芽、香椿雞蛋等,饅頭和鍋盔饃都是看著不是很白,但吃著很香的原生態(tài)食品。
早飯后,孩子們開始自己動手打掃庭院,別看年紀小,可個個都是干活的能手,完全不想城市里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十點,孩子們開始上課,中醫(yī)班學習的是針灸經絡,而繪畫班和書法班的則在專業(y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各自的專業(yè)知識。下午則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實踐課,有射箭、采草藥等課程。
晚上七點到八點是孩子們的休閑時光,他們可以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或電影。白梓霖自豪得說,這里雖然遠離城市,但并非與世隔絕。通過電視和電影,孩子們一樣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晚上九點,孩子們準備入睡,但是睡前必須打坐一個小時。有很多家長不解,為什么一定要早晚打坐呢?難道這也利于以后的社會競爭?白梓霖認為,每天早晚兩次打坐,不但對身體好,而且能很好地訓練孩子們的“靜定”功夫。孩子小小年紀就不會浮躁,以后遇到任何事都能心平氣和,以理智的頭腦分析和解決問題。
除了日常的教學,白梓霖非常重視勞動、重視實踐。書院有自己的農場,孩子們學習之余,都要到農場里勞動,種地種菜、澆水收割,既鍛煉了體魄也體會到了自給自足的快樂和滿足感。
再比如學習中醫(yī),認識草藥是最基礎的本領。于是,老師會經常帶著孩子們到山里去認識各種植物。別看這些孩子年紀小,久而久之,對認識草藥可一點都不比中醫(yī)院里的醫(yī)生差。一個叫德正的孩子告訴新來的同學:“秦嶺無閑草,你看那些長得奇異的必是草藥。”說著他突然撥開一叢雜草說:“這就是野百合,入藥可清熱解毒,利濕消積?!?/p>
白梓霖深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經常帶孩子們出去游學,川西的阿壩、色達等地孩子們都去看過。在外的時光,更能體現出孩子們之間的相互關愛。
終南山書院迄今已經有五個春秋了,目前書院常住的有9個孩子,最大的16歲,最小的8歲。白梓霖覺得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的,七情六欲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刺激誘惑,甚至會牢牢控制著孩子。環(huán)境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要,深山相對來說,是一塊凈土,與紅塵隔絕,遠離欲望和誘惑,很適合潛心修學。
這一點在女兒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如今8歲的女兒和12歲的兒子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由于一直在書院學習,女兒善良、溫和、懂禮貌,歡樂多,而兒子由于在重點小學上學,壓力大,脾氣有些焦躁。
來這里最久的要數16歲的德一,當白梓霖問他:“山上苦嗎?”他好像成人似的說:“心不累人也就不會覺得苦累,在這里正是豐富我個人開始的地方?!背墒祛V堑幕卮穑屓撕喼辈桓蚁嘈?。也許這就是傳統(tǒng)教育給孩子們最深的領悟,讓他們知道什么是生活的本質。
可隨著孩子們的年紀增大,很多人會擔心孩子們以后的出路問題。如何考大學、如何就業(yè)?畢竟養(yǎng)在籠子里的老虎,終究要重回原始森林的。而這些孩子們以后如何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上立足呢?
白梓霖很早就設想過,他認為學習歸根結底是自己學,所謂傳統(tǒng)文化教育并不是換個課本那么簡單。這里孩子與社會的接軌有兩條途徑:一邊在山里學習國學一邊參加自考,去年就有兩個孩子考上了西北大學;另外一個途徑就是學習中醫(yī),走傳統(tǒng)中醫(yī)的路子。打下良好的基礎后就可以出去拜師,走傳統(tǒng)中醫(yī)“師傅帶徒弟”的路子。
16歲的德一在書院已待了5年多,他特別喜歡古琴、繪畫,他創(chuàng)作的繪本《根》還在全國獲了獎,并由書院印刷出版,《根》講述的是一對“樹兄弟”不離不棄的故事,里面不僅包含了情感故事還包含了對環(huán)保的思索。
而12歲的德樂,在終南山書院也住了4年,她的志向是學習中醫(yī),如今小小年紀就能動手艾灸、施針(保健針灸),這在外界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她希望自己一生都致力于傳統(tǒng)醫(yī)學,將來到國外,將中國的中醫(yī)學帶出國門。
當然,也有些孩子在這里一段時間后不愿在這里呆下去了,嫌這里枯燥乏味,以請假、生病等各種借口離開學校。對于這種靜不下心來的孩子,白梓霖當然也不會挽留。但其中也有孩子來了就不愿意再離開的。有個從城市里休學過來的孩子,本來想在這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之后再回去上學的,最后竟不知不覺愛上了這里的生活。家長經過一番長時間的斟酌,最后決定聽從孩子的內心,在書院長期學習傳統(tǒng)文化。
然而,當終南山書院在媒體曝光后,還是引起了社會上的各種質疑,尤其對于白梓霖夫婦對兒子和女兒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的做法,更是引起頗多爭論。對此,白梓霖說:辦這個私塾的目的僅僅是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孩子快樂地玩耍、生活和學習。我用自己的女兒做這個嘗試,沒有失敗可言,最差也不過是讓女兒在大山深處度過一個寧靜而純善的童年?!?/p>
編輯/賀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