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我們需要的儀式
劉如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孩子眼睛里的春節(jié),映襯出曾經的自己。曾經,我們也像留守于家里的孩子一樣,急切盼望著年節(jié)的到來。因為只有這一刻,平時勞累得顧不上看我們一眼的父親,才真正回歸他所勝任的角色。或許,這不是我這個“60”后獨有的有關童年春節(jié)的記憶,而是整整幾代人的經歷。
春節(jié),更確切地說,對于小孩子來說是美食,是新裝,亦是儀式。當今,不斷聽人抱怨說“年味淡了”,但沒有人真心想要抗拒它的到來,縱然這是美味天天吃,衣服月月買的當下。這或許就是儀式的意義。
儀式,關乎美好,感恩,意義,珍惜。德國心理學家洛蕾利斯·辛格霍夫在《我們?yōu)槭裁葱枰獌x式:心靈的意義、力量與支撐》一書中,如此闡釋了儀式的神圣。這本書我百讀不厭,每一次讀到這句話,我的眼睛一定與——苦等打工父母回家的孩童的眼眸,重合在一起。是的,這是我們最盼望的一種儀式,不可侵犯。
這是家庭的儀式。在節(jié)日共進晚餐,晚餐后一起散步,找個固定的時間一起大掃除……這讓我們與親人連成了一個整體,暫時脫離了來自社會、工作的要求與困擾,找到了一個休憩的角落。
這是孩子的儀式。有了父母的親昵與陪伴,孩子才能克服漫漫長夜帶來的恐懼,放松入夢。有了父母的親吻和擁抱,孩子才會勇敢成長。信任感與安全感正是孩子們從儀式中得到的最好禮物。
這是風俗的儀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風俗,既是來自各個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tǒng)的美好饋贈,也是每個家庭所獨有的回憶存儲器。以節(jié)日之名,每個人都能在平淡的生活中迎接意想不到的新生活的小高潮。
感謝智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春節(jié),這個足以讓我們膜拜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