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翱 蔣紅陽
論以主體性教育解決大學生焦慮心理問題
韓丹翱 蔣紅陽
焦慮心理問題普遍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它容易導致大學生的一系列身心問題和行為問題。學生入大學以前養(yǎng)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一旦大學教育沒有良好的銜接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就會使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大學生的焦慮心理也就隨之產(chǎn)生。在現(xiàn)代高等教育中,對學生主體性的教育還有所欠缺。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對大學生主體性教育的水平。
大學生;焦慮心理;主體性;主題性教育
當前,不少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這或多或少地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焦慮是指內(nèi)心感受壓力、沖突與矛盾而緊張,致使情緒不能放松、不能保持平衡的一種非健康心理狀態(tài),通常表現(xiàn)為壓抑、煩躁、不滿、易怒、沖動、非理性等情緒或言行。焦慮心理問題如果普遍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它容易導致大學生的一系列身心問題和行為問題,并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社會發(fā)展。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緩解大學生的焦慮心理。
主體性是指人在社會活動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功能特性,是人的個性的本質(zhì)特征之一。人能夠成其為獨立的人,正源于人能夠作為主體獨立支配自己的意識和活動。主體性教育是指一種引導學生自我體驗建構的教育,一種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我生存發(fā)展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教育。大學生主體性教育是在對傳統(tǒng)的工具性教育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
現(xiàn)代教育培養(yǎng)的人應該是有主體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并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主體性教育也就是在培養(yǎng)人的主體性,具體涵蓋以下幾個內(nèi)容:一是學生的自主性,意即在一定條件下學生對于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二是學生的能動性,意即學生作為認識主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覺努力、積極主動以及有所選擇的特性;三是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意即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對自身的超越。在現(xiàn)代高等教育中,對學生主體性的教育還有所欠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思想教育工作對學生需要重視不足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更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和專業(yè)素養(yǎng),而忽略了大學生作為自然人和社會人基本的物質(zhì)需求和精神需要。教育的方式方法仍然以灌輸為主,忽視了個體差異。將知識和道德倫理以統(tǒng)一的形式給予學生,讓學生在被動的接受教育者的傳授,容易讓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失去主體性。主體性的發(fā)揮是滿足自身需要最有力的方式,但是思想教育工作對學生需要重視不足就容易喪失對學生的主體性教育。
2.傳統(tǒng)教育為學生培養(yǎng)了依賴習慣
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處于主體和權威地位,大學生則成為了知識的容器,被動接受教育者的傳授,自然養(yǎng)成了依賴權威的習慣。在大學教育中,教師是施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旦學生面臨權威沒有交給自己的問題時,不能夠獨立解決困惑則將處在焦慮的狀態(tài)之中。因此,德育工作要突出大學生的主體性教育,讓學生在品格修為的培養(yǎng)上擁有主體性,積極成為具有專業(yè)技能和較高修為的有志青年。
3.教育形式缺少良性的互動溝通機制
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育者一直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實際上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和領導者,大學生往往處在被動消極的客體地位。在教育形式本質(zhì)上仍然是一種教師處在主導地位而學生只能配合聽命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形式只是單方面的溝通和引導,但是缺乏有效的雙向溝通。這樣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很難通過教育有效解決。當問題不斷積累,自然也就為學生的身心健康埋下隱患。
1.營造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校園文化
教育理念是德育工作的基礎,這就需要教育者在校園文化的營造上就要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拓展學生參與學校治理的渠道。不斷豐富學生參與學校治理的形式。其次,要發(fā)揮學生組織以及各類社團的積極作用。學生組織和社團是學生為主要參與者的團體,學生活動要發(fā)揮學生的真正價值,教育者要減少對學生活動的干預,發(fā)揮引導和監(jiān)督的作用,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此外,要積極了解學生的客觀需要,有針對性的舉辦各類校園文化活動。
2.分年級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
由于各年級各層次的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同,因材施教才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所面臨的基本狀況,要制定各年級德育教育的基本規(guī)劃,并且要定期進行反饋,以跟進學生的基本動態(tài),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綜合素質(zhì)不同的學生對自身的要求也有所差異,要有意識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提升和發(fā)展自我的機會,必要時給予他們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3.構建有效的溝通機制
受傳統(tǒng)教育教學的影響,很多學生都或多或少具有畏懼權威的心理特征,因此與教育者的溝通往往容易出現(xiàn)溝通障礙。有效的溝通機制才是了解和幫助學生成長的重要教育資源。一要充分發(fā)揮朋輩學生的典范作用,這就有效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溝通中的不平等地位。二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制度,以有效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干部和學生信息員促進學生與教育者的溝通。三要充分運用各類溝通資源,如微信、微博以及QQ等通訊工具,避免溝通過程中的尷尬。有效的溝通途徑是提高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方式,一套有效的溝通機制將能夠大大幫助學生緩解焦慮心理。
[1]郝文軍.大學生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及其行動邏輯[J].湖北社會科學,2009,08:190-193.
[2]王軍.略論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灌輸必須尊重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J].學理論,2010,11:188-189.
[3]朱芳轉(zhuǎn).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大學生主體性教育的反思與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2,19:67-68.
[4]楊敏.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對大學生主體性教育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13,32:206-207.
[5]張迪.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主體性培育的關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06:3-5.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