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漢語方言詞匯比較研究現(xiàn)狀,指出研究方法上呈現(xiàn)出的特點,突出方言詞匯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關鍵詞:漢語方言詞匯;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賈維秀(1986-),女,土家族,湖南湘西吉首人,單位吉首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文字學。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2
長期以來,漢語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語音方面,詞匯和語法的研究相比之下顯得比較薄弱。近年來,隨著漢語方言調查和研究的深入,學者認識到方言詞匯差異研究也很有必要。李如龍《漢語方言學》指出,隨著單點方言詞典和《漢語方言大詞典》等幾部巨著的出版,漢語方言的詞匯差異得到更為確切的認識,漢語方言的詞匯差異即使在官話方言區(qū)也很明顯。他將方言差異歸納為六種類型,為研究者提供可行的方法。如今,漢語方言詞匯研究呈現(xiàn)多元化,方言詞匯的比較研究引起了學者的關注,以中國知網為例,2000—2014年有83篇,其中碩士論文14篇,博士論文10篇。除此之外,還出現(xiàn)了大批研究漢語方言詞匯的專著和辭書,如李如龍的《漢語方言特征詞研究》、董紹克的《漢語方言詞匯差異比較研究》、李榮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官田一郎的《漢語方言大詞典》,漢語方言詞匯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一、通過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的比較,揭示方言與普通話詞匯之間的差異
方言詞匯與普通話的比較比較普遍,大多數(shù)論文在比較時采取橫縱兩條線的比較方法。從橫向比較方面來說,就是共時比較,無外乎與普通話,官話和方言內部的比較,從而揭示詞匯特色。張曉燕(2005)從詞形、詞義、詞源三方面來比較宣城城關話與普通話詞匯。得出宣城江淮官話在詞形、詞義、詞源等方面都與普通話存在著一定差異,具有自身的特點的結論。[1]鮑紅(2011)認為安慶方言詞匯在詞形、詞義、造詞理據(jù)和詞的來源等幾方面與普通話詞匯存在諸多差異,使安慶方言的特色從詞匯層面得以凸顯。[2]劉麗娟(2008)通過河南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的比較,指出河南方言詞匯和普通話詞匯保持了很強的一致性,認為通過兩者比較一是顯示出近年來推廣普通話對方言的影響,二是顯示出河南方言與普通話在詞形、詞義、詞源等方面的差異,為研究河南方言,豐富方言語料庫貢獻一份力量。[3]
二、通過與周邊方言詞匯的比較,揭示方言與周邊方言的相互影響和親疏源流關系
齊艷芳(2014)通過詞匯比較,通過詞匯比較,得出懷遠方言與以合肥方言為代表的江淮官話洪巢片的關系最為親密,與以宿州方言為代表的中原官話鄭曹片的關系次之,與以信陽方言為代表的中原官話信蚌片的關系最疏遠的結論。談到與周邊方言親疏關系形成的原因時,認為既有語言自身的因素,又有歷史移民、行政區(qū)劃、交通往來等非語言因素。[4]徐紅梅(2003)指出皖北方言主要指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的中原官話,皖北方言處在其他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的包圍之中,在詞匯上具有從中原官話向江淮官話的過渡性??v向角度通過皖北方言詞匯與周邊方言的比較,揭示了皖北方言與周邊方言點的親疏關系,即皖北方言與蘇北、魯南及豫東的中原官話關系密切,與皖中的江淮官話關系要疏遠一些,但皖北方言在詞匯上又不能與江淮官話截然分開,具有向江淮官話過渡的特點。[5] 曾怡華(2008)將江華縣胡青村新化話與新化縣新化方言詞匯從異形同義、同形異義、異形而實有同有異、詞源差異這四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得出新化方言與江華縣胡青村新化話之間詞匯差異的原因從語言內部因素和語言外部因素兩方面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具體點方言詞匯的比較分析,能夠做大程度還原小點方言詞匯原貌,將小點方言樹立稱為一種漢語方言脫離原有語言環(huán)境逐漸演變分化的典型。[6]
三、通過方言詞匯因接觸產生的變異和新老兩代使用情況的比較,預測方言詞匯發(fā)展趨勢和探究變化的原因
賀菁(2012)認為由于受到普通話強勢地位的影響,衡陽方言詞匯變異明顯。年輕人日常話語交流中,方言詞匯呈現(xiàn)不斷向普通話靠攏的趨勢,但是仍舊具有強大的活力。詞匯變異主要受到性別、教育程度、職業(yè)和場合因素的影響,詞匯變異的使用情況呈現(xiàn)一定的社會分布規(guī)律。文章還探討了衡陽方言在和普通話的接觸中產生詞匯變異的原因,一方面是語言的內部因素,如語言的自我調適機制,省力原則等;另一方面是語言的外部因素,如語言接觸的強度和年輕人對衡陽方言及普通話的使用的態(tài)度等。[7]李盈(2012)通過分析,認為新、老派詞匯存在語音、結構、理據(jù)等方面的差異,說明新派對老派詞匯是選擇性的繼承,對外部詞匯是開放式的交流;新、老派之間詞匯差異的來源主要是普通話詞匯,另外還有流行詞語、其他方言、舊詞新意等,差異產生的原因有社會變遷、語言規(guī)劃、文化交流、年齡差異等;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新派反而會使用一些老派使用的詞匯以顯示自己的資歷,但又在所難免受到普通話以及其他外部詞匯的影響,在不斷的選擇性繼承和吸收中,武漢方言詞匯展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面貌。[8]
四、通過方言詞匯的歷時比較考釋本字,揭示方言詞匯與古漢語的繼承關系
徐紅梅(2003)通過與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的比較,發(fā)現(xiàn)皖北方言詞匯保留了一批古代漢語詞語。從詞源的比較這一角度,舉例說明皖北方言中保留的許多不常用的古漢語詞,這些古漢語詞在皖北方言中,有的是直接傳承下來的,意義和用法沒有多大改變,有的卻存在著很大變化,如詞義有擴大或縮小,詞性有所變動,但是可以看出是皖北方言詞語的源頭,說明了皖北詞語對古代漢語的繼承關系,也說明皖北方言詞匯有古代漢語的歷史層次。[5]劉麗娟(2008)通過對河南方言詞匯進行歷時比較,發(fā)現(xiàn)河南方言不僅繼承了相當一部分古代漢語而且繼承上古漢語詞語也比較多。[3]王靖(2014)通過正陽方言詞匯的縱向比較。從歷時的角度對正陽方言詞匯進行考察和探究,對詞匯系統(tǒng)中保留的古代和近代漢語詞進行了舉證分析。通過正陽方言與古代漢語詞語相同的詞語、與古代漢語詞形相同而意義有所變化的詞語進行比較,并舉例說明,可以看出正陽方言詞匯對古漢語詞的繼承演變關系。[9]
五、通過方言詞匯某一詞類的研究,揭示方言詞匯在方言分區(qū)上的意義
章黎平(2011)用共時和歷時相結合的比較方法,以漢語方言中表示人體器官部位的詞語為對象進行比較研究。在共時方面,比較研究方言與普通話間的異同、方言與方言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探討普通話與方言、方言與方言間人體詞語詞形和詞義結構的共性和差異的模式,嘗試解釋方言差異的原因以及這種共性和差異表現(xiàn)出的區(qū)域類型特征及在方言分區(qū)上的意義。在歷時方面,比較方言人體詞語在漢語史上的演變情況,分析方言人體詞語的歷史層次,并探討了方言人體詞語差異與方言分區(qū)之間的關系。[10]李康澄(2005)以湘方言特證詞為研究對象,以李如龍先生“方言特征詞理論”作為理論指導,通過制定1136條調查詞用表,對湘方言三大片中的八個方言點進行資料收集和實地調查,一共篩選和提取了371條特征詞。進一步將特征詞進行分層和分級,將特征詞分為湘方言區(qū)特征詞(208條)和區(qū)間特征詞(163)兩級。其中湘方言區(qū)特征詞又可分為兩級:一級特征詞和二級特征詞,一級特征詞共有82條,二級特征詞共有126條。論文從共時和歷時兩方面對湘方言特征詞進行考察。共時考察從特征詞的詞類、語音結構和義類三個方面展開,歷時考察主要從傳承詞、變異詞和創(chuàng)新詞三個方面進行。通過比較表明,湘方言與官話和贛語關系最近,而且和官話中的西南官話關系尤為密切。[11]
六、方言詞匯比較理論研究。
董紹克(2002)指出方言詞匯在構詞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語素及構詞的類型的不同;在語義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義位、義場及語素義的不同;方言詞匯成分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基本詞匯、一般詞匯及古語詞的不同;方言詞匯差異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特征。挖掘了方言詞匯中一些新的現(xiàn)象,揭示了一些新的規(guī)律,充實和豐富了漢語詞匯學的理論寶庫,而且能引發(fā)我們對漢語詞匯問題的一些新思考。[12]邢向東(2007)肯定了漢語方言詞匯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還需進一步深化方言詞匯比較和方言特征詞研究以及方言外來詞和方言對普通話詞匯滲透過程的研究,并只出了方言詞匯研究具體存在的問題。[13]李如龍(2002)系統(tǒng)論述了方言特征詞的涵義、存在的客觀性、詞匯特點、來源演化、研究意義及研究方法,在漢語方言詞匯比較研究上具有指導意義。[14]
總的來說,方言詞匯比較研究發(fā)展較快,在研究方法上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一是將內部比較和外部比較相結合。外部比較指某一方言與共同語或其他方言的詞匯進行比較,內部比較是指某一種方言內部各片或方言點之間的詞匯比較,內外比較相結合更能反映出方言特色。二是有共時比較也有歷時比較,便于揭示方言的源流關系。三是有整體比較,也有局部比較。有的論文著眼于方言詞匯的某個具體方面進行比較,從而揭示方言詞匯的細微差異。有的從整體上論述,反映出方言詞匯的整體面貌。
雖然方言詞匯比較研究發(fā)展較快,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存在明顯不足,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比較的面不夠廣。方言與普通話的比較做得較多,方言與方言之間的比較做得還不夠,特別是方言詞匯內部細小的差異很少有人去研究。二是比較研究的方法單一,多是方言與普通話之間詞形、詞義的橫向比較,缺乏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綜合比較。
參考文獻:
[1]張曉燕.宣城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2]鮑紅.安徽安慶方言與普通話詞匯的差異比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3.
[3]劉麗娟.河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
[4]齊艷芳.懷遠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 2014.
[5]徐紅梅.皖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3.
[6] 曾怡華.江華縣胡青村新化話與新化縣新化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桂林:廣西民族大學,2008.
[7]賀菁.語言接觸背景下方言詞匯變異研究—以衡山年輕人為例[J].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8]李盈.武漢方言新、老派詞匯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9]王靖.正陽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 2014.
[10]章黎平.漢語方言人體詞語比較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11]李康澄.湘方言特征詞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12]董紹克.漢語方言詞匯差異比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
[13]邢向東.關于深化漢語方言詞匯研究的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
[14]李如龍.論漢語方言特征詞[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