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繼蘭
在伊朗,感受文化之旅
文/孫繼蘭
伊朗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動蕩”、“封鎖”和“制裁”。但真切地接觸到這個國家的時候,我才知道,這個國家很安全,安全到你不需要有任何戒備;這里的人民很熱情,熱情得像火一樣;這里的文明很古老,古老到需要你重新學習歷史;這里的風景很震撼,震撼到每一根神經(jīng),讓你駐足靜靜品味……
初到首都德黑蘭,我驚訝于這座城市的繁榮。德黑蘭是整個伊朗現(xiàn)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街上隨處可見銀行、商鋪、精品店和餐館,車輛繁多,交通堵塞不亞于北京。雖然德黑蘭交通如此糟糕,但這并不妨礙整座城市的干凈整潔。波斯人自古被教導講衛(wèi)生,文明禮讓,我在伊朗10多天,從沒見到伊朗人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取而代之的,是伊朗人溫暖的問好寒暄、友好的點頭微笑。
搭乘由中國援建的地鐵,沿途一路為高鼻梁,深眼窩,棕色、灰色、綠色眸子的波斯美女和身材修長、濃密黑發(fā)的波斯帥哥所吸引。
我來到德黑蘭的必游之地——古勒斯坦宮。古勒斯坦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座完成于18世紀的王宮,堪稱伊朗建筑的精華。而這精華中的精華,便是鏡廳。鏡廳的所有墻壁和圓形屋頂,全部用小塊鏡子拼貼鑲嵌,一進入大廳,光線經(jīng)由無數(shù)鏡面折射,整個宮殿耀眼到讓人睜不開眼,加上遍布整個大廳的五光十色的馬賽克和金屬掐絲工藝,流光溢彩,璀璨至極。想象一下,當時的國王是多么奢華,可以每天住在一顆南非大鉆石里!
如果說古勒斯坦宮讓我亮瞎了眼,那么,進入國家珍寶博物館后,簡直讓我的眼睛亮瞎到無法修復。這個位于伊朗國家中央銀行地下的博物館,像極了《哈利·波特》里地精的地下金庫。盡管館內(nèi)燈光昏暗,遍布黑衣保鏢和防盜系統(tǒng),仍無法阻擋無數(shù)鉆石、黃金、貓眼、祖母綠、藍寶石、紅寶石及綠松石散發(fā)出的光芒。波斯皇帝與貴族把寶石鑲滿寶座、皇冠、腳杯、珠寶盒、衣物、胸針、扇子,甚至裝飾在馬身上,最驚人的是一個全部用寶石鑲嵌而成的地球儀……無法衡量那時的古波斯帝國是多么輝煌,我當時心中只有四個字:窮奢極侈。
在國家珍寶博物館不遠處,就是電影《逃離德黑蘭》的真實事件所在地——美國駐伊朗大使館。這是伊朗最獨特、最具政治意義的景點。這里曾在1979年爆發(fā)震驚世界的美國人質(zhì)危機,現(xiàn)在被改建成一所反映美帝霸權主義的博物館。大院圍墻上除了能看到模糊不清的美國使館徽標,還有以大字涂寫的“美國去死”的反美標語、畫成骷髏的自由女神像等反映美國破壞伊斯蘭美好世界的多幅涂鴉作品,極具沖擊力,任人們駐足品評。
伊斯法罕是伊朗的歷史文化名城,10多個世紀以來,伊斯法罕就是東西方貿(mào)易的集散地,是名副其實的南線絲綢之路重鎮(zhèn),熱鬧繁華,因此有“伊斯法罕——半個世界”之說。伊斯法罕也是近現(xiàn)代伊朗的“魂”之所在,伊朗最重要的建筑藝術矗立于此,而其中最具特點的清真寺當屬伊瑪目清真寺和聚禮清真寺。
位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伊瑪目廣場中的伊瑪目清真寺是世界上最美的清真寺之一,更是波斯建筑的典范,它精美的蜂巢式穹頂、繁復的馬賽克花紋雕飾、美麗的孔雀藍色調(diào),讓人迷醉到不能自拔。整個清真寺都面朝圣地麥加,建筑者把對伊斯蘭教的虔誠發(fā)揮了到極致。
與伊瑪目清真寺迥然不同的是始建于12世紀的聚禮清真寺。它是伊朗最大的清真寺,它并沒有繁復的彩色花紋,而全部用泥土磚墻的本色示人,以龐大、古樸著稱。聚禮清真寺凝聚了近800年的歷史,在不同時代不斷擴建,混合了不同時期伊朗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建筑風格。中午,偌大的清真寺空無一人,當太陽光柱從27米高的穹頂直直投射到地面的時候,整個清真寺靜謐肅穆,頌經(jīng)聲仿佛就在耳邊回響,百年間過往的虔誠信徒仿佛就在身邊膜拜……
當夜晚降臨到伊斯法罕,另一座地標——三十三孔橋美麗異常。當33個橋洞被燈光一一打亮,這座凝聚了伊斯蘭建筑特色的大橋宛若一座黃金橋,伊斯法罕市民坐在橋兩邊的走廊上聊天、喝茶,悠閑,舒適。
到伊朗,不去設拉子,枉去伊朗;去設拉子,不到波斯波利斯,則無知波斯。
設拉子被譽為“夜鶯與玫瑰之城”。這里有多處波斯花園,每當春夏,花園中水池、花圃,陽光充足,花木繁盛,雀鳥流連;每當夜幕降臨,夜鶯鳴叫不止。設拉子也是玫瑰之鄉(xiāng),世界聞名的波斯玫瑰是這里的優(yōu)良品種。它更是一座詩人之城,伊朗詩歌在世界詩壇享有盛譽,至今仍有無數(shù)伊朗文藝青年會在伊朗大詩人薩迪、哈菲茲墓冢前輕吟詩句。
在設拉子市郊的荒原上,孤傲地矗立著最著名的古波斯遺址——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希臘語意為波斯人的宮殿。波斯帝國開國皇帝居魯士長眠于此,波斯中興之帝大流士在這里接見萬國來儀。在這蒼茫的伊朗高原上,漫漫25個世紀過去了,巨石臺階、萬國門、大殿、金箔、銀刻,已被戰(zhàn)火和風霜洗禮得只剩斷壁殘垣。而在其中某一塊巨大石柱上,仍依稀可辨一行楔形文字,昭告世人:“我,大流士,阿契美尼德之子,偉大的王,眾王之王,列王之王……”引得懷古傷今的人們在這里坐看夕陽斜照,緬懷他們的王。
西北小城亞茲德雖是伊朗的一個三線城市,但因完整保存了伊朗本土宗教——拜火教的圣火而聞名于世,這個城市也是拜火教氣氛最濃的城市。
亞茲德那天下了罕見的大雪,我和途中偶遇的中國伙伴一同踏雪尋訪亞茲德老城,瞻仰拜火教圣壇,在藍天、雪山掩映下的恰克恰克古村留下腳印,在峭壁山洞中千年不熄的拜火教火種前祈禱。
值得一提的是,在拜火教神廟里,我碰到一大家子伊朗姐妹,她們熱情地招呼我一起合影,于是,在圣火前,我們再次見證了波斯與中國的不了情,與伊朗姐妹花一同定格微笑,成為我伊朗之行中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伊朗還有無數(shù)文明等待我去挖掘,無數(shù)光輝等待我張大雙眼,無數(shù)驚喜等待我親身體驗。所以,旅者,行動吧,去伊朗,來一次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