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愛看科幻小說的,應該沒有人不知道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這“科幻小說三巨頭”。至少有一半讀者是被其中某位領(lǐng)進科幻大門的吧,反正我算一個。
我小時候讀了一本叫作《雙星》的小說。窮困潦倒的演員洛倫佐以為獲得了一個演出的機會,豈料他的任務是扮演已經(jīng)遭綁架的著名政治家邦福特。洛倫佐要頂替他和火星人談判,不然一場星球之間的戰(zhàn)爭就會爆發(fā)。
就算沒讀過這本書,你光聽聽情節(jié)就知道多驚心動魄、多好萊塢。在我無知又幼小的心靈花園里,《雙星》簡直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般的存在。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作者是一個叫作海因萊因的美國老頭,《雙星》是他四部獲雨果獎的長篇作品之一。而海因萊因的每部作品都這么情節(jié)離奇、曲折動人。作者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帶領(lǐng)我們領(lǐng)略一個又一個聞所未聞的奇妙世界。
閱讀的最初,吸引人的總是那種純粹的閱讀快感??墒亲x得多了,單純的由作者設置的過山車一般的體驗,不足以滿足胃口了。追尋更深層次的邏輯,可能是人之為人的本能。小時候我喜歡海因萊因,討厭阿瑟·克拉克。如果說海因萊因是個活潑玩伴,克拉克在當時的我心目中是個穿著黑衣、板著面孔的無聊大人。克拉克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足以催眠童年的我,也包括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2001:太空漫游》。
我估計看睡著的不止我一個,因此還是要把故事梗概介紹下。按照時間線索,《2001:太空漫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史前階段一群生活在饑餓和死亡邊緣的人猿,某天在外出的途中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人造體”。這個人造體是純黑的立方體,作用不明,但明顯是智慧生物的手筆。人猿雖然不知道什么智慧不智慧,立方體的出現(xiàn)卻在它們混沌的心智里觸動漣漪。人猿的首領(lǐng)偶然揮舞了一下手里的棒骨,“發(fā)現(xiàn)”它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人猿們紛紛開始狩獵小動物,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甚至擊殺了一頭獵豹,史無前例地站在了進化鏈的最高端。
在第二部分,故事一下子就跳躍到了人類太空殖民的時代——《太空漫游》寫于1964年,作者設定本段故事發(fā)生在2001年。弗洛伊德博士奉命來到月球空間站調(diào)查一起特殊事件。書里詳細描述了弗洛伊德從地球到月球旅行的過程,也帶領(lǐng)讀者如親眼目睹一般考察了月球空間站。原來,在月球上進行作業(yè)的太空人們,意外發(fā)掘出了一塊埋于地底的黑色立方體,證明地球之外存在遠高于人類文明的智慧生命。黑色立方體存在的意義不明,弗洛伊德博士判斷它大概是某種警報器,只要被發(fā)掘出來就證明地球人已經(jīng)具備太空殖民的基本科技水平。
第三部分緊接著第二部分的故事展開。根據(jù)人類偵測,黑色立方體不斷向土星的一顆衛(wèi)星發(fā)射電磁信號。為了與智慧生物接觸,人類派出一艘宇宙飛船。駕駛飛船的鮑曼并不知道此行的目的。按照程序,飛船的主控電腦赫爾將在快到達目的地時喚醒冬眠的三位宇航員,他們將進行科學考察,鮑曼只負責航程。但是,事故發(fā)生了。電腦赫爾在旅行過程中得了精神分裂癥,它認為自己必須殺死所有船員,才能獨立完成任務。他果然也殺死了除鮑曼之外的所有人類船員。鮑曼意外存活最終使赫爾當機。弗洛伊德博士通過預錄的視頻告訴了鮑曼此行的目的,鮑曼獨自奔赴永不回頭的未知旅程。
鮑曼與智慧生命的接觸后果如何?為了給大家留點將來閱讀的樂趣,我就不再當可惡的劇透黨了。不過我可以負責任地吹噓一下,我描述的故事梗概比故事本身好懂多了。克拉克的作品總是充滿硬派的科學元素。舉個例子,人物在太空艙里舉手投足,發(fā)生的一切行為,都符合當時科學已探知的結(jié)果??死私^對不會寫出海因萊因?qū)戇^的那種人和狗互換大腦的“荒誕情節(jié)”,事后塞給讀者一個“腦垂體感染”的理由就算完事。
照阿瑟·克拉克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他的小說本來應該是離快餐式的好萊塢電影最遠的。但是你知道嗎,《2001:太空漫游》的創(chuàng)作初衷,恰是作為一部當時即將拍攝的同名好萊塢電影的劇本。說到這里就不能不介紹同學們認識一下在另一個領(lǐng)域同樣名聲如雷貫耳的一位大師——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庫布里克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卻是好萊塢文化的堅定反對者。好萊塢各大制片人和制片公司,經(jīng)常被他罵為“白癡”和“勢利眼”。他從不把大牌電影明星當回事,凡是進了他的片場,一切都要聽他調(diào)度安排,否則立即滾蛋。以至于演員們經(jīng)常投訴他是瘋子、虐待狂。
庫布里克的電影也從來不遵循好萊塢那套討好觀眾的創(chuàng)作模式,什么5分鐘一場沖突、3分鐘一個包袱,在他這里全部用不著。他想怎樣就怎樣,因此他拍出來的電影是絕對與眾不同的,也造就了多部經(jīng)典。關(guān)于庫布里克的故事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自行百度。只要了解,影迷公認的排名第一的恐怖片《閃靈》、排名第一的越戰(zhàn)電影《全金屬外殼》和排名第一的青年暴力電影《發(fā)條橙》(這部建議過幾年再看),都是他的作品。
《2001:太空漫游》是庫布里克找到阿瑟·克拉克,請求他為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宏大夢想而構(gòu)思的電影大綱。我想1964年大概整個美國社會都在為即將登月的人類歷史上的創(chuàng)舉而鼓舞,庫布里克因而找到最硬核的科幻小說家為他的電影描繪藍圖。順道一說,克拉克在科學方面真的很有造詣,他很久前就預言人類將于1969年登月成功,結(jié)果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
該怎么描述這部與小說同名的電影呢?我得說它可能是庫布里克所有電影中最無聊又最經(jīng)典的一部。前面3分鐘沒有一個畫面,只有雄壯的背景音樂描繪地球的洪荒時代。要知道電視里出現(xiàn)3秒黑場就算播出事故了,庫布里克讓觀眾聽3分鐘音樂是有多自信。這還不算完,接下來大約30分鐘是沒有一句對話的——如果人猿嗷嗷亂叫不算對話的話。這部分對應的就是書里的智慧生命啟迪人猿心智的情節(jié),問題是電影里看到一群猿拿著骨頭敲敲敲,沒看過書的話根本不知道它們在干什么。
骨頭扔上天落下來就變成宇宙飛船,演員們終于開始好好說話了。觀眾需要有120分的耐心,因為演員們在太空艙里失重狀態(tài)行走不易,轉(zhuǎn)個身拿個東西吃要花幾分鐘。觀眾還要有120分的專注,電腦神經(jīng)分裂開始殺人,一不留神冬眠艙的生命給養(yǎng)就被關(guān)閉了,不專注的話你根本不知道電影里發(fā)生了什么。
一個多小時靜謐又冗長的太空航行之后,鮑曼要與智慧生命開始接觸了,電影畫面上各種視覺錯亂,而且又進入無對白的狀態(tài)整整30分鐘。好吧,前后加起來一個小時沒臺詞。你累了嗎?電影在雄壯的音樂聲中結(jié)束。
只有克拉克和庫布里克這兩位幾百年不出一個的奇葩天才,偏偏生活在同一時代,才造就了這樣一部奇葩作品?!?001:太空漫游》誕生之后,可能它描繪的太空場景太真實具體了,給所有的觀影者,包括后世的小說、電影創(chuàng)作者腦海中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以至于其后同題材的電影,在場景和世界觀的構(gòu)建方面,都不脫離《2001:太空漫游》的框架。最近幾年的優(yōu)秀科幻電影,像2009年的《月球》、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星際穿越》,如果截取場景畫面,分不出來它們與《2001:太空漫游》的區(qū)別。小說家們就更不用說了,最近幾年很火的《三體》,結(jié)構(gòu)和內(nèi)涵都在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劉慈欣說,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海因萊因的粉絲大部分是像我這樣追求閱讀快感的“淺讀者”,而阿瑟·克拉克的粉絲許多是真正的科學家、宇航員。阿波羅8號的機組人員說他們環(huán)繞月亮的時候超想按照克拉克的小說情節(jié),發(fā)回電報說發(fā)現(xiàn)了一塊黑色石板。阿波羅13號在飛往月球途中氧氣罐爆炸之后,宇航員對地面控制中心說:“休斯敦,我們有問題了?!边@是電影里的一句臺詞,后來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家喻戶曉。
克拉克對科學的貢獻遠遠超出了一個小說家的范疇,也許應該這么說,寫小說是他的主職,凡是跟科學有關(guān)的事,他都愿意玩票。他曾經(jīng)解說了阿波羅登月;他是現(xiàn)代衛(wèi)星通信理論奠基人,距離地球4.2萬千米處的同步衛(wèi)星軌道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他還因為有關(guān)全球衛(wèi)星通信的貢獻而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你每打一個電話看一次電視刷一次網(wǎng)頁,他都與你同在;他冠名了一顆行星;他寫信給美國氣象局,論及有關(guān)衛(wèi)星在氣象預測方面的應用,由此開創(chuàng)了氣象學的一個新的分支。他在小說里描繪的人類未來,無數(shù)場景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更多的在不遠的未來等待著我們。
長大以后我覺得漸漸讀懂了克拉克。他和阿西莫夫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卻殊途同歸。有意思的是,兩個作家經(jīng)?;ハ啻蛉?。有一次媒體報道,某飛機差點失事,一位乘客在迫降中仍然不動聲色地讀著克拉克的小說??死笋R上把報紙復印寄給了阿西莫夫一份,附寄一封親筆信:真遺憾,他沒有閱讀你的小說。要不,他就可以在睡夢中度過整個災難的煎熬了。阿西莫夫很快回信:正相反,他看你的小說是因為,萬一飛機真的墜毀了,死亡便是一種最好的解脫。
今天的我再去翻閱腦海中克拉克的形象,不再是一本正經(jīng)的黑面大人,而是一個童心從未泯滅的老頑童。2008年阿瑟·克拉克在斯里蘭卡去世,享年90歲。去世之前,他寫下了自己的墓志銘:他從未成熟,但一刻也沒有停止成長。
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能這么評價自己,這個世界會不會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