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菲
摘 要:根據研究區(qū)錄井、測井、巖芯觀察描述以及分析化驗、沉積相研究綜合分析認為,馬19井區(qū)東營組馬圈子油層發(fā)育于三角洲平原亞相,主要由三個微相構成,分別為水上分支流河道微相、分流河道間微相和決口扇微相。其中,分支流河道砂體是本區(qū)東營組馬圈子油層的主要儲層類型。
關鍵詞:興隆臺油田;沉積相;地層;巖石
中圖分類號:P618.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8.106
1 區(qū)域地質背景
興隆臺油田位于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田家鎮(zhèn)和新興鎮(zhèn),構造上處于遼河盆地西部凹陷興隆臺斷裂背斜構造帶。馬19井區(qū)位于興隆臺油田南部邊緣,工區(qū)面積約60 km2。
研究區(qū)鉆遇地層自下而上依次為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下第三系房身泡組、沙河街組、上第三系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及第四系地層。其中,東營組馬圈子油層是馬19井區(qū)的主要油層。
2 地層特征及分布
研究區(qū)東營組自成一個完整的構造運動旋回,即斷陷-斷坳-抬升。沉積上由湖泊的河流三角洲沉積到準平原化的泛濫平原沉積,由部分湖相到陸相。
該區(qū)東營組地層總體分布特點為北薄南厚,地層厚度860~1 360 m。東營組一段地層為中、西部普遍偏薄,地層發(fā)育最薄處位于馬125井附近,厚度僅為160 m;最厚處位于馬225井附近,厚度可達560 m。東營組二、三段地層為中部、西部地層較厚,而東部明顯變薄,地層發(fā)育最薄處位于馬256井附近,厚度為500 m;地層最厚處位于馬142井附近,厚度可達1 150 m。
3 沉積相標志
3.1 巖性相類型和組合
巖石相類型及其組合是沉積環(huán)境的物質表現。根據研究區(qū)取心、錄井資料觀察和統(tǒng)計,東營組共有8種巖石相類型,分別是含泥粉砂巖、含泥粉細砂巖、含泥細粉砂巖、含泥細砂巖、細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灰綠色泥巖和黑色碳質泥頁巖。
垂向上主要有5種巖石組合:①粉細砂巖、泥質粉砂巖、泥巖組合。垂向上為一正韻律,底部為粉細砂巖,中部為泥質粉砂巖,向上巖性變細為泥巖,反映沉積作用由強到弱的變化,主要分布在分支流河道部位。②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組合。垂向上組成薄互層,粉砂巖厚度大小不等。該組合是河道間薄層砂部位沉積的巖石相組合。③泥質含礫砂巖、泥質粉細砂巖、灰綠色泥巖組合。底部常見侵蝕現象,有泥礫;中部為粉細砂巖,頂部漸變?yōu)榉凵百|泥巖、泥巖,主要分布在分支流河道部位。④細砂巖、粉砂巖、泥巖組合。垂向上為一正韻律,底部為細粉砂巖組成韻律主體,主要分布在分支流河道部位。⑤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泥巖組合。砂質巖厚度小,泥質巖厚度較大,發(fā)育有水平層理。
3.2 巖石結構特征
據薄片分析資料,巖石顆粒粒徑小,磨圓度較差,主要為次圓到次尖,風化程度中等到淺。主要巖石成分為長石、石英,其次為巖屑。其中,長石含量為41.6%,石英含量為40.3%,巖屑含量為7.6%.巖屑以花崗巖為主,巖石膠結疏松,膠結物成份主要為泥質。主要巖石類型為硬砂質長石砂巖,說明砂巖成熟度較低,距物源區(qū)較近。
3.3 沉積構造
原生沉積構造是沉積環(huán)境的物理反映,是判斷沉積環(huán)境和古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內容。研究區(qū)主要有以下5種沉積構造類型:①波狀層理。由于受波浪的影響,水流無一定流向,水體動蕩而形成的層理一般發(fā)育在河間薄層砂中。②水平層理。該構造在泥巖中發(fā)育,其層面平整、清晰,在弱水流或較平穩(wěn)的條件下形成。③交錯層理。常見槽狀交錯層理等,在粉砂巖、細砂巖中發(fā)育,是河道沉積的主要層理類型。④斜層理。該層理類型在該套儲層中發(fā)育,常見于角度較小的直線斜層理和不規(guī)則斜層理,是單向水流條件下的層理類型。⑤攪混構造。在砂泥巖交界處,常見到由于水體不穩(wěn)定而形成的攪混構造。
3.4 粒度分布特征
粒度的分布主要受沉積物物源性質和沉積時的水動力條件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它是反映原始沉積狀態(tài)的重要標志。
從概率曲線類型來看,主要有兩段式和三段式兩種類型。兩段式由跳躍和懸浮兩個次總體組成。跳躍段百分含量為60%~70%,粒度分布區(qū)間在2.0~3.4Φ之間,傾斜角在53°~67°之間,分選較好;懸浮段百分含量為13%~20%,粒度分布區(qū)間在2.6~5Φ之間,傾斜角在13°~28°之間,分選差。三段式由滾動、跳躍和懸浮三個次總體組成。滾動段百分含量小于1%,粒度分布區(qū)間小于1.8Φ,傾斜角在5°~10°之間,分選性差;跳躍點百分含量為60%~69%,粒度分布區(qū)間在1.8~2.3Φ之間,傾斜角在60°~70°之間,分選較好;懸浮段百分含量為10%~15%,粒度分布區(qū)間在2.3~5Φ之間,傾斜角在13°~20°之間。概率曲線均反映出牽引流沉積特征。
C-M圖主要由滾動懸浮段(PQ)、遞變懸浮段(QR)和均勻懸浮段(RS)組成。其中,滾動懸浮段C值為1 000~1 600 μm,M值為200~500 μm;遞變懸浮段C值為300~1 000 μm,M值為80~200 μm;均勻懸浮段C值為120~300 μm,M值為20~80 μm。說明水動力條件弱,搬運距離遠,沉積物粒度細,反映了牽引流沉積特征。
4 沉積模式及微相劃分
根據上述沉積環(huán)境標志,結合區(qū)域沉積發(fā)育背景,將研究區(qū)東營組馬圈子油層的儲層沉積模式確定為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主要由水上分支流河道微相、分流河道間微相、決口扇微相構成。
參考文獻
[1]廖興明,姚繼峰,于天欣,等.遼河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6.
[2]何幼斌,王文廣.沉積巖與沉積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7.
[3]張振國,李瑞,楊惠賢,等.扇三角洲微相模式在油藏挖潛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1):48-55.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