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西臨潼的華清池,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里的溫泉及亭臺樓閣的怡人環(huán)境讓無數帝王為之留連忘返,總是出現(xiàn)的帝王身影以及發(fā)生的歷史事件讓華清池聞名于世。
從周到秦漢到隋唐,數位帝王在此建離宮別苑,休閑娛樂。唐代華清池最為帝王垂青,以至于多個帝王整個冬天都和嬪妃在此過冬,春天返回。最出名的當數唐玄宗,其在位時每年都要和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在此賞景。詩人白居易《長恨歌》有兩句非常出名:“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這里再也看不到唐玄宗的身影,華清池也如大唐帝國的分水嶺一樣,變得寂靜起來并慢慢頹廢,最終成為一片廢墟,留給人們的只是記憶中的輝煌。到了清末才又建起了五間廳等一些零星建筑。
歷史的進程有時候總是讓人出乎意料,沉寂了幾個世紀的華清池再次迎來了帝王的光臨。1900年大清帝國的軍隊無法抵御遠道而來的5萬八國聯(lián)軍進攻,眼見北京不保,慈禧攜光緒帝一路西逃,疲憊不堪地到達驪山腳下的華清池,身后的帝國,她的臣民正遭受列強的蹂躪,望著眼前的亭臺樓閣,慈禧頭也不回地走了進去。她駐蹕于華清池內的五間廳,在這里一種久違的奢華生活再次出現(xiàn),華清池的溫泉洗去了疲勞,她忘記了一路以來的落魄和帝國的危機。
五間廳在華清池內眾多建筑物中不甚起眼,甚至普通得不如當今一些鄉(xiāng)村的農舍。五間廳由五個單間廳房相連,故名五間廳,這座建于清末的磚木結構的廳房至今保存完好。
慈禧離開五間廳36年后也就是1936年,這里又成了舉世矚目的焦點,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這里發(fā)生。據記載,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入陜,在這里全面部署指揮圍剿紅軍,12月12日發(fā)生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槍聲第一次響徹華清池的上空,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兵諫囚蔣抗日,促成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今天的五間廳依然保持著西安事變時的陳設,只是窗戶玻璃上的許多彈孔仿佛向人們訴說在這里曾經發(fā)生的戰(zhàn)斗。
華清池見證了西安事變,改變了歷史進程,只不過是促使歷史向好的方向發(fā)展。而一千多年前大唐時的安史之亂,唐玄宗和楊玉環(huán)在此享樂,不理朝政,引發(fā)安史之亂,自此強大的唐王朝由盛而衰,歷史卻是另一種走向。
今天的華清池游客眾多,人們在懷古賞景的同時,更多的應該是感慨,感慨這來之不易的新生活,以史為鑒,和平是多么重要。華清池的變遷又似乎帶給人們太多的啟示。
(責任編輯 劉月嬌)
作者簡介:田千武,江蘇省泗陽縣人,江蘇省宿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近些年潛心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散見于《中國財經報》《預算管理與會計》《江蘇經濟報》《揚子江詩刊》《江蘇地稅》《宿遷日報》《宿遷晚報》《泗陽快報》《林中鳳凰》《石榴》《泗水詩報》等諸多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