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論主張對公安派起著指導性的作用。他作于萬歷二十四年的《論文》上、下篇,分別從辭達、反對模擬主張學古之達、尚理這三個方面抨擊了前后七子模擬剽竊之陋習,并闡明了其詩文主張,指引著公安派走向反模擬、抒性靈的道路。
關鍵詞:袁宗道 尚辭達 反對模擬與學古之達 立本尚理
萬歷年間,前后七子復古模擬之潮滌蕩著整個正統(tǒng)文壇?!睹魇贰の脑穫鳌酚涗洝昂?、正之間,李東陽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聲館閣。而李夢陽、何景明倡言復古,文自西京,詩自中唐而下,一切吐棄,操觚談藝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詩文,于斯一變。”[1]《列朝詩集小傳》:“獻吉以復古自命曰:‘古詩必漢魏,必三謝,今體必初、盛唐,必杜。舍是無詩焉。牽率模擬,剽賊於聲句字之間,如嬰兒之學語,如桐子之洛誦,字則字、句則句、篇則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盵2]前、后七子因?qū)ε_閣體雍容平易的文風不滿,便“卓然以復古自命”,希冀恢復優(yōu)良的古文傳統(tǒng),并以此比肩唐宋古文運動??伤麄冊谯`行復古主張時,多是語句字詞的模擬,根本沒有觸及漢唐古文的實質(zhì),這種舍本逐末的行為讓他們的文章佶屈聱牙,難以卒讀。在這樣的背景下,袁宗道創(chuàng)作了《論文》上、下篇,在揭擿了前后七子復古之失的同時,又提出了三方面建議,有破有立,踏上了堅定的反模擬、寫心聲之路。
一、尚辭達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轉(zhuǎn)隔礙,雖寫得暢顯,已恐不如口舌矣,況能如心之所存乎?”[3]伯修在《論文》開篇便發(fā)出 “言不盡意”的感慨,這是很多作家都曾遭遇過的障礙,伯修也不能例外。但是伯修并不僅僅是浩嘆一番“意不稱物,言不逮意”,他有更深的意蘊涵具其中,這更深的意蘊他借孔子之口說了出來:“故孔子論文曰:‘辭達而已?!蔽恼率莿?chuàng)作主體意念的載體,而語言又是文章表象的存在,當意念轉(zhuǎn)換成語言時,便有了輾轉(zhuǎn)隔膜,故而會言不達意。既然言總是不能盡意,那么又何須像復古派一樣,卯足干勁在語言上費工夫呢?辭達即可!
《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辭達而已矣?!盵4]孔安國注曰:“凡事莫過於實,辭達則足矣,不煩文艷之辭?!盵5]可見孔子主張的是言辭中不要用過多的藻飾,能夠清晰達意就足夠了。后世文人們多于此附會己意,如《文心雕龍》:“至堯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風》之詩,觀其二文。辭達而已?!盵6]劉勰認為這些年代久遠的詩歌,藝術性不足,僅僅只能達意而已,將“辭達”劃入了低水平表達的層次。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說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7]蘇軾不僅劃定了辭達的范圍,而且認為辭達是寫文章的重要準則,對辭達極其推挹。伯修所提倡的“辭達”,也與孔子原意大相徑庭,他在尋繹語言內(nèi)在理路的基礎上,張皇幽眇,概括出了語言的平易性、時代性、形象性三方面特點:
第一,語言的平易性。前、后七子以“文必秦漢,詩必盛唐”[8]的主張把持文壇,尤其注重對秦漢古文和盛唐詩歌中語言句式的模擬、抄襲?!敖袢俗x古書,不即通曉,輒謂古文奇奧,今人下筆不宜平易。夫時有古今,語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詫謂奇字奧句,安知非古之街談巷語耶?”古文中的奇字奧句是年代久遠之故,并不是刻意為之,作者以諷刺味十足地反問來批判那些專于模擬的時人,并表達了自己對古文語言的意見,即應“通曉”“平易”?!肮省妒酚洝肺宓廴跫o,改古語從今字者甚多:‘疇改為‘誰,‘俾為‘使,‘格奸為‘至奸,‘厥田、‘厥賦為‘其田、‘其賦,不可勝記?!彼抉R遷在《史記》中改古語從今字就是對“語言應平易”很好的例證。
第二,語言的時代性。復古派在追求奇字奧句的基礎上變本加厲,開始擾亂“時制”:“今卻嫌時制不文,取秦漢名銜以文之”,這種做法實質(zhì)上只是一種呆板、笨拙地替代,將一批陌生遙遠的話語涌入當代的語言中,醞釀出一種不合時宜的語言氛圍,甚至帶上了矯揉造作的氣息。這在無形中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剪斷了活躍思維地蔓延。“夫時有古今,語言亦有古今”,意謂語言也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變化的。正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9]語言同文學一樣,也具有時代性。因而時人作文之時,不要拘泥于古制,從時制出發(fā)即可。
第三,語言的形象性。“且空同諸文,尚多己意,紀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袁宗道毫不掩飾對李夢陽文學成就的認同,認為他在文章中的記敘傳情,十分形象逼真,這些是應該學習的優(yōu)點。他批判的主要是那些后之文人將模擬“視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語不肖古者,即大怒,罵為‘野路惡道。不知空同模擬,自一人創(chuàng)之,猶不甚可厭。迨其后一傳百,以訛益訛,愈趨愈下,不足觀矣。”“肖古”者們看見前七子模擬古語作文,便也調(diào)換文風,開始模擬古文,甚至將模擬視為定例,“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10],若有人另辟蹊徑,不法此路,還要受到嘲弄與怒斥。因而,文風日下,敝竇百出,最后窳敗到不可觀看的程度。這些發(fā)自肺腑的痛惜傳達出了作者對語言形象性的呼吁,只要是從自己心胸中流淌出的字句文章,稍加雕琢,帶上自己的特色,那就是絕好文字。
二、反對模擬與學古之達
在對語言問題對癥下藥之后,袁宗道又緊追不舍,長驅(qū)直入地說到:“惟戲場中人,心中本無可喜事,而欲強笑,亦無可哀事,而欲強哭。其勢不得不假借模擬?!币匝輵蜃鲇髦敝改M的病根,并提出了“反對模擬”這一論題。“模擬”是自古以來的熱點論題,葉釐在《愛日齋叢鈔》中說:“但如近年后生巧于模擬變撰者,所為不惟,決非先秦古書,亦非百十年前文字也?!盵11]批判了那些善于模擬變撰的當代后生們。柳宗元在《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后題》提出“韓子之怪於文也。世之模擬,竄竊取青嫓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為辭者之讀之也,其大笑固宜?!盵12]將模擬者們對韓愈文章地偷筋換骨,大肆嘲弄一番?!秴俏恼罚骸皶x人風致其為詩也,無所造作,無所模擬,一皆本乎情之真,瀟灑不塵畧?!盵13]借晉人風致,贊揚了沒有造作、模擬之致的真實瀟灑的文風。伯修在前人反對模擬的基礎上,楔入了自己對模擬的思考和判斷,他主張“反對模擬”的前提下的“學古之達”,這主要分兩個層面展開:
首先,反對模擬。不僅《論文》篇中批判了模擬之不足,在其他文章中袁宗道也多有提及:《刻文章辯體序》“不佞聞之,胡寬營新豐,至雞犬各識其家,而終非真新豐也,優(yōu)人效孫叔敖,抵掌驚楚王,而終非真叔敖也。豈非抱形似而失真境,泥皮相而遺神情者乎?!盵14]《送夾山母舅之任太原序》“而今里中三尺小子所哦者,非兩漢即六代?!盵15]《答陶石簣》“可見摸擬文字,正如書畫贗本,決難行世,正不待中郎之喃喃也?!盵16]鑒于當時文壇一片黃茅白葦,袁宗道清醒地認識到復古派的模擬如同書畫贗品、優(yōu)伶做戲,都是一些表面膚淺地抄襲,像李夢陽古文創(chuàng)作多是“句擬字摹,食古不化”[17],何景明甚至都在《與李空同論詩書》中批判李夢陽:“追昔為詩,空同子刻意古范,鑄形宿鏌,而獨守尺寸?!盵18]這些領袖人物的創(chuàng)作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那些追隨者了。復古派初始的光輝已經(jīng)淹沒,成果也逐漸干涸,詞匯或語句也早已喪失了靈活彈性而淪為一種虛偽模仿的陳詞濫調(diào)。袁宗道面對此情形,沉穩(wěn)有力地提出反對模擬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復古派的根基,廓清了黃茅白葦?shù)膩y象。
其次,學古之達。伯修在反對模擬的前提下,是提倡學古的,“古文貴達,學達即所謂學古也。學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彼麑W古定義為“學達”“學其意”,而不是復古派們僅僅文字模仿上的擬古,像《偶得放翁集,快讀數(shù)日,志喜因效其語》:“模寫事情俱透脫,品題花鳥亦清奇。盡同元白諸人趣,絕是蘇黃一輩詩。老眼方饑逢上味,吟脾正渴遇仙醫(yī)。明窗手錄將成帙,恰似貧兒暴富時?!盵19]便是袁宗道學習陸游詩歌的佳作。復古派將以往學古的和諧審美維度擠壓到變形,伯修于此切除了他們的操縱,將學古的審美維度又恢復到了適宜和諧的程度。
伯修對待模擬的態(tài)度有棄有取,不似中郎那般徹底激烈,更像是一種略帶溫柔地抗衡,他只是將矛頭對準那些后之文人們:“余少時喜讀滄溟、鳳洲二先生集。二集佳處,固不可掩,其持論大謬,迷誤后學,有不容不辨者……一時遁辭,聊以解一二識者模擬之嘲,而不知其流毒后學,使人狂醉,至于今不可解喻也。”這種溫柔地抗議對復古派可能沒有達到徹底性顛覆的效用,但“沉穩(wěn)”的伯修,作為公安派的先行者[20],正是憑借這種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才引領著公安派在反模擬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三、立本尚理
“文章亦然,有一派學問,則釀出一種意見。有一種意見,則創(chuàng)出一般言語。無意見則虛浮,虛浮則雷同矣?!薄叭黄洳≡磩t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若使胸中的有所見,苞塞于中,將墨不暇研,筆不暇揮,兔起鶻落,猶恐或逸況有閑力暇晷,引用古人詞句耶?故學者誠能,雖驅(qū)之使模不可得矣。”他對復古派古文細閱深思之后,發(fā)現(xiàn)滔滔莽莽的模擬之潮背后實質(zhì)上是文人的無識,只有提高文人的識見,做到“從學生理,從理生文”,才能真正地潑墨如云,意到筆隨。
正是因為對于理的看重,伯修極度反感李攀龍所謂的“視古修辭,寧失諸理”。修辭通常只是作為語言的附加成分,屬于刻意修飾和技術加工范疇,倘若真的要本末倒置,將修辭置于文章的主體之上,那真的是湮沒了文學。從“寫什么”到“怎么寫”這個過程中,需要深厚的學識學養(yǎng),僅憑幾句師法漢魏盛唐的口號,就想學到真正的佳處,取徑太過狹窄了,這樣只會使學古之路上模擬剽竊等叉道頻出。面對這種現(xiàn)象,伯修必然要抗衡!于是他大膽揭露這種本末倒置的文論就是當今文壇的病源,并對癥下藥,指出“理”才是文章的本質(zhì)與核心,旨在消弭前后七子的復古模擬,將文學焦點重新轉(zhuǎn)移到文學內(nèi)容上來?!暗兰覄t明清凈之理,法家則明賞罰之理,陰陽家則述鬼神之理,墨家則揭儉慈之理,農(nóng)家則敘耕桑之理,兵家則列奇正變化之理,漢、唐、宋諸名家如董、賈、韓、柳、歐、蘇、曾、王諸公,及國朝陽明、荊川皆理充于腹而文隨之?!碧热魹榱诵揶o等外在形式,而忽略本質(zhì),那就是對智慧的貶值,對本質(zhì)的放逐??墒亲x者不禁問道,什么是他所倡言的“理”呢?伯修于此有著清晰的定義:理是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是經(jīng)年累月的主觀經(jīng)驗,是獨特的學問、見識?!妒肯绕髯R而后文藝》:“信乎器識文藝,表里相須,而器識獨薄者,即文藝并失之矣?!盵21]中的器識也指代的是這個意思。這些具有獨特性、形象性的想法、經(jīng)驗、意見,進入文章中,就是實實在在的好語言、好想法,不需模擬前代作文,只需真實地抒寫自己的心聲,便可成就好文章。那些追隨七子派的人們,只是看見七子在語言文字上的皮毛功夫,便躍躍欲試,倘若作文之人,毫無見識,只懂得抄襲,走窠臼,那卻不是好文章。只有掌握了“理”,才能做出好文章。
總概之,袁宗道就萬歷文壇之弊病,由外層到內(nèi)層,層層剖析,并從語言、模擬和立本三個方面逐開藥方,拋開時人習以為常的模擬框架,啟用立本尚達理論,穿透了復古派在模擬、抄襲之間的盲點,將真實獨特的文學書寫灌注其中。他旨在破解模擬抄襲之弊病,并以其徹底內(nèi)向化的文學本體,消解了七子派外向的文學理想[22]。故而,他能于一片反對聲中,開辟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注釋:
[1][8]《明史·文苑傳》卷285,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
[2]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11頁。
[3][14][15][16][19][21]袁宗道:《白蘇齋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頁,第80頁,第128頁,第233頁,第56頁,第91頁。
[4]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93頁。
[5][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卷18,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
[6]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6頁。
[7]劉乃昌選注:《蘇軾選集》,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275-276頁。
[9]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1頁。
[10]李攀龍:《古今詩刪》,《四庫全書總目》,上海古籍出版社。
[11][宋]葉釐:《愛日齋叢鈔》卷5,《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54冊。
[12]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66頁。
[13][元]吳澄:《吳文正集》卷17,《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97冊。
[17]李東陽:《空同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497頁。
[18]何景明:《大復集》卷32,《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67冊。
[20]鐘林斌:《公安派研究》,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頁。
[22]易聞曉:《公安派的文化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版,第120頁-121頁。
(姚喜慧 河南大學文學院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