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溪碧水巖廟不大卻很有特點,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古寺廟。歷史名人王陽明、詹師傅、戚繼光、賴繼謹在這里演繹的故事讓其熠熠生輝。
“三教”合一的明代寺廟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古寺廟在全國為數(shù)不多,蘆溪碧水巖古寺廟便是其中一個。
蘆溪碧水巖背靠蘆山,下臨蘆溪溪的碧水潭,山光水色,景致清幽。巖廟倚山而建,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有一廟、一宮、一殿。
一廟:水陸大眾爺公廟,安奉(左)主神大眾爺公,(中)萬善壇、三寶佛、文朱、普賢菩薩及地藏王佛像,(右)姑婆祖神像;楹聯(lián)有“萬神先知人生事,善眾后覺地步寬”。
一宮:文昌宮,安奉主神(文曲星)文昌帝君;宮中聯(lián)曰“秉正掌衡裁祿位;不偏執(zhí)度定功名”??滴跛氖迥辏闹莞?、霞東有了一所文昌學院,蘆溪碧水巖也有了文昌宮,又名“蘆山書院”,每當皓月當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碧水巖倒映碧水潭中,清晰可愛,游人至此,無不嘆為絕妙好景,難怪有位游客在碧水宮前題寫一聯(lián),上聯(lián)“蘆山勝景福臨圣地”,下聯(lián)“碧水連天祥納靈宮。”這個書院是造就培養(yǎng)人才園地,又是各社里頭目議事解決問題的地方(解放初期,蘆山書院成為紅色政權活動場所)。
一殿:觀音殿、奉祀如來佛像、觀世音菩薩。楹聯(lián)有“碧水滌心辟邪朝凈土,慈航普濟懷正陟禪巖”。
這樣,蘆溪碧水巖就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
關于蘆溪碧水巖的始建時間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在明朝始建是較有依據(jù)的。明正德年間,王陽明在平和設縣后回朝廷,經(jīng)常到各地游說他的“心學”。周金,明正德年間(1506—1521)僧人,曾游少林寺,后還居九華山東巖。值王陽明游九華山,周金前往造訪,與之談心,甚契。陽明以偈、詩贈之。其偈曾刻于東巖懸石倒覆處。時為明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八日。周金既是禪僧,又尚念佛法門,有偈為證:“千圣本不差,彌陀是釋迦,問我還鄉(xiāng)路,日午坐牛車?!蓖蹶柮髋c周金在“三教合一”的問題上非常默契。談及在平和的事跡時提到蘆溪一帶周圍群山環(huán)抱,鐘靈毓秀,漢畬共處,團結合作,發(fā)展生產(chǎn),到處出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升平景象。這恰好被周金的弟子禪范聽到。禪范,江西人,俗名王枚玉,精通佛道,醫(yī)術高超。爾后,他南下福建化緣傳教至蘆溪,遂愛蘆山風水寶地,這里水清景美,山幽林蔚,于是筑亭建廟(稱為萬善壇或碧水巖),深受王、周兩人思想影響的禪范在寺廟供奉了“儒、釋、道”的神明并傳道教化,行善積德,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急民眾憂急。
明、清時期,閩南、粵東一帶,平和縣蘆溪、山格地區(qū)的民眾崇拜大眾爺,碧水巖當然也就少不了大眾爺公的神像,并形成傳統(tǒng)習俗,香火不斷。碧水巖歷經(jīng)幾次的擴大和重修,清乾隆七年大眾爺公,保祐一方百姓,風調雨順,百業(yè)興旺,朝廷派浩奉直大夫蔡宗元重修廟宇,立石碑《萬善壇記》。目前,尚存一塊石碑記載:“清乾隆七年(1742)蘆溪有建萬善壇,奉祀大眾爺……”圍繞大眾爺公信仰,數(shù)百年來蘆溪碧水巖形成了一套民俗文化,每年七月中旬(農(nóng)歷十四日)舉行一次規(guī)模大至閩粵四縣(平和、南靖、永定、大埔)的廟會,主要內(nèi)容有“扛豬公”、“擲孤米”、“開龕口”、龍藝表演等。
明代四位名人對寺廟的影響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1472-1528),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作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tǒng)軍征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王陽明在明代學術、思想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儒、釋、道”三教合一觀念的流衍或變遷中,王陽明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爸铝贾笔峭蹶柮魅繉W說的理論結晶,王陽明說:“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圣人教人第一義”;說到致良知說的創(chuàng)建,就得提到王陽明和儒釋道三教的關系。王陽明早年曾沉溺佛道:“嘗篤志二氏……用功二十年”,后因不滿佛道宗旨而重歸儒門。但他對佛道的態(tài)度很明智,他否定其棄人倫絕世務的旨歸,但肯定其本體論等思辨“高博”,還曾以“三間共為一廳”之喻來表達其融合儒釋道的三教觀,而致良知說正是他融合三教的產(chǎn)物。王陽明說三教一家、三教同源:“譬之廳堂三間共為一廳”;“言圣枝葉,老聃釋氏”。
當然,王陽明倡良知標準和“三教合一”的本意是強化封建統(tǒng)治,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那王陽明怎么與蘆溪扯上關系呢?這就要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叫詹師傅。
詹師傅(?-1517),名已佚,平和縣蘆溪連新人,以竹工為業(yè),人稱為“師傅”。自明中葉以后,土地兼并日趨劇烈,田賦日漸繁重,蘆溪雖僻處深山,也不能幸免,官逼民反,反抗遍地蜂起。詹師傅素以“慷慨仗義、濟困扶危”為眾所信服,于是,共推之為長,趁勢而起,與溫火燒組成義軍隊伍,以蘆溪及象湖(現(xiàn)屬永定)為根據(jù)地,聯(lián)絡廣東饒平大傘、箭灌等處,于明正德二年(1507)起義反明,至明正德八年(1513)附者日眾,聲勢日益壯大。為了擴大反抗范圍,詹師傅與江西橫水、桶崗的謝志珊、藍天鳳及廣東的池仲容、池大賓等義軍取得聯(lián)系,活躍在閩、粵、贛邊區(qū),致使“三省騷然”。明正德十二年(1517),都察院僉都御史王守仁向閩、粵、贛等省官兵發(fā)出進攻令,由于雙方力量懸殊,起義軍被殲殆盡。王守仁又先后進軍江西、廣東等處,原與詹師傅互為倚角的謝志珊、藍天鳳、池仲容等亦為所滅。至此,縱橫三省、活躍十年、聲威直震朝廷的農(nóng)民起義方告終。
平息詹師傅后,王守仁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考慮到官兵一撤,賊寇必將卷土重來,老百姓就會再次遭殃的問題。如何才能做到百姓安居樂業(yè),政權長治久安呢?王守仁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后,他認為必須設立縣治,只有這樣,才能較好解決這個問題。于是,他就寫奏章請求朝廷增設縣衙,并取名叫平和:“取寇平而人和之意,定縣名為平和”。王守仁的建議很快就得到朝廷的批準,明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正式置縣,縣址就設在九峰鎮(zhèn)的大洋陂。之后,王陽明在各地訂立“鄉(xiāng)約”,興辦“社學”,傳導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題,世稱“王陽明心學”,當然也包括“三教”合一,使民既知“格面”,又知“格心”。這時候,“三教”合一的觀點已開始被蘆溪的群眾所接受。
王陽明之后,發(fā)生在平和縣的又一件歷史事件就是戚家軍剿滅倭寇。
戚繼光(1528-1588),也就是碧水巖主祀神靈。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出生軍人世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開始大規(guī)模侵犯我國東南沿海,戚繼光奉命赴浙閩平倭。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閩海告警,戚繼光率戚家軍入閩,連戰(zhàn)連捷,取得橫嶼、牛田、林墩三個戰(zhàn)役的勝利,后回浙休整。嘉靖四十二年(1563)初再次率戚家軍入閩,與俞大猷、劉顯等將領相配合,共擊倭寇、平興化、仙游之敵后入閩南。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五日取得同安王倉坪戰(zhàn)役的勝利。二月十六日在漳浦縣八都湯坑蔡陂嶺(今漳浦縣盤陀鎮(zhèn)境)與倭寇激戰(zhàn),殲敵數(shù)百,而戚家軍將士也有八十多人陣亡。出于對抗倭英雄晚年景遇的同情和對他平倭功德的感念,明末清初,蘆溪一帶四鄉(xiāng)信眾逐漸把大眾爺公當作戚繼光的化神,或稱神為“大將爺”、“總兵爺”。戚繼光在蘆溪的神化與他在閩海平倭的業(yè)績有密切關系,同時也是民俗自然演化的結果,是人們追思戚將軍平倭功業(yè)的宗教化表現(xiàn)形式。明末清初以來民間流傳的有關大眾爺公“神跡”故事,均以人格化神明的形象昭示世人,起到了道德教化作用。圍繞大眾爺公信仰,數(shù)百年來蘆溪碧水巖形成了一套民俗文化,主要內(nèi)容有“扛豬公”、“擲孤米”、“開龕口”、龍藝表演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區(qū)域性特點,既重現(xiàn)了當年民眾歡迎犒勞戚家軍的場景,反映百姓對戚將軍的愛戴和追思,又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紀念除暴安良的英雄,緬懷抗御侵略的英烈。
王陽明和詹師傅直接影響了蘆溪碧水巖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形成,戚繼光則使寺廟的香火長久旺盛,而讓碧水巖美化和聲名遠播的是賴繼謹。
賴繼謹(? -1646),字敬儒,蘆溪漳汀人,自幼穎異,弱冠即入縣學,后拜黃道周為師,師生相契,追隨不離。賴繼謹很喜歡家鄉(xiāng)的碧水巖,經(jīng)常邀朋友回鄉(xiāng)朝圣、交流、寫詩、題詞,碧水巖的“蘆江第一”就是他親筆題寫。黃道周的“性以至善為宗”的觀點也被灌輸?shù)剿聫R中。據(jù)《平和縣志》記載:明崇禎及福王相繼覆亡,黃道周在福州擁立唐王,并自福州發(fā)兵北上抗清,時繼謹任監(jiān)紀將軍。兵至建陽,繼謹勸道周駐建陽,積聚力量然后伺機進取,道周不同意,同學莊起儔和繼謹相對至夜深,起儔說:“這回出征,能活著勝利歸來便可封侯顯貴,即使死了也可讓人立祠敬仰!”繼謹說:“前途難于預料,你有老母在堂何不回去,至于我是誓不后退,唯師是從”。起儔臨別時,兩人握手依依。此時繼謹已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及至江西婺源兵敗繼謹被俘,當時有些跟從者哭泣不能仰視,繼謹說:“人師而死,為幸多矣,何哭為!”一個月后與黃道周、毛玉潔、趙立超、蔡春溶等人被分開監(jiān)禁。道周贈詩云:“不盡名緣膩著人,悉君好我敗精神,一次相逢一惆悵,生前可是未分身”。清廷派人勸繼謹降,繼謹說:“吾將與吾師相從地下,豈肯向汝曹求生耶?”終于和道周及毛、趙、蔡等人同時被害于南京。殉難后,同鄉(xiāng)趙子壁等人收回繼謹遺體,葬于黃道周墓側。
朝圣觀光、聯(lián)親聯(lián)誼的場所
有詩曰:“碧水悠悠映閩山,蘆巖瑞靄漫宮垣。弘基永固二儀久,圣殿長存百姓安。玉宇巍峨拱北斗,金波蕩漾接南天。春風化雨懷恩澤,國富民康億萬年?!边@是對蘆溪碧水巖最好的寫照。登上碧水巖的最高層,便有“松煙竹影幾千秋,云鎖東川自天流。”的感覺,此景,那簡直是一幅壯麗而又清淡的巨幅國畫。極目云天,潑黛浮藍,催人遐思,感慨萬千……
碧水巖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jīng)多次的修葺已具規(guī)模,它像一顆璀璨明珠,光照四方八面。近處有左右鐘鼓二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繩武樓”,中國傳統(tǒng)村落“蘆豐村”。如今,碧水巖已成為蘆溪朝圣觀光、修心養(yǎng)性、聯(lián)親聯(lián)誼、傳播文明之地。每年七月中旬,碧水巖廟前文化宮廣場上舉行盛大的廟會,開展各種文化娛樂祭拜活動,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兩岸交流,歡度中元,喜慶豐收,相互祝福。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有臺灣臺北、基隆、桃園嘉義和廣東紫金、廣西埔北、江西萍鄉(xiāng)等鄉(xiāng)親組團返回故鄉(xiāng)蘆溪朝圣進香,尋根祭祖,聯(lián)親聯(lián)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