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也叫天水,據(jù)說是上天的淚。
端陽這天,一大早上天無端潸然淚下,而且無止無休、酣暢淋漓。
龍文民間的龍舟競渡,在石倉的響水河擂響金鼓。石倉庵前的兩棵大榕樹,在河畔撐起巨傘。年輕的觀者嫌雨傘礙事,索性收起。雨水,在選手和觀眾頭上、身上暢快地流淌。五顏六色的旌旗、喧天的鑼鼓、鞭炮聲、號子聲、助威聲……裹在四下彌漫的硝煙中,空氣里混合著艾葉、角黍和雄黃酒的氣息。好一幅熱熱鬧鬧的農(nóng)家端午圖!
硝煙裹住的節(jié)日場景,在華夏大地已存在了幾千年。我們所看到的,其實(shí)是一顆歷史的活化石。
幾千年前的汨羅江,也是一滴巨大的淚珠,裹住了一塊石頭和一位詩人,化成一顆沉甸甸的琥珀。幾千年后,我們端詳著這顆琥珀,詩人的面容依然清癯,《天問》般的神情依然悲愴。
詩人所有的語言,已無力阻止掠奪和殺伐,無力阻止一支指向深淵的權(quán)杖;而詩人所有的力量,還能夠懷抱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還能夠送自己葬身魚腹,遠(yuǎn)離濁世,留得清白。
那還是一個(gè)崇尚詩歌的年代。吟風(fēng)弄月者依然瀟灑,歌功頌德者依然滋潤。而心憂家 國、直言不諱者,卻伴隨著苦行、勞役、流放和消亡。
他們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他們說“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詩中有淚 ,淚中有血,血中有骨,骨中有鈣……這樣的詩才是真正的詩,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詩人。
幾千年來江上往來的龍舟,與其說是為了尋找一位忠臣的直骨,不如說是在尋找人心之中的那份公道,尋找一顆歷經(jīng)千年依然晶瑩剔透的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