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物質會攻擊味覺細胞
●本刊記者:化療為什么會影響到味覺呢?
○何裕民:前陣子美國莫內爾化學感覺研究中心臨床研究室主任貝科沃特談過這個問題,我覺得她的解釋很對。癌細胞增殖很快,大多數(shù)化療會瞄準增殖迅速的細胞。味覺細胞的增殖速度同樣很快,位于味蕾根部的干細胞會定期補充味覺細胞的數(shù)量。所以化療物質也會攻擊味覺細胞。它們會附著在細胞上,或者進入細胞內部,然后殺死細胞。如果死了許多細胞,味覺也會跟著消失。
●本刊記者:那為什么病人不是失去味覺,而是覺得東西難吃呢?
○何裕民:和大多數(shù)藥物療法一樣,化療物質會進入血液,然后進入唾液。唾液將這些物質帶到味覺細胞那里,味覺細胞因此分辨出“金屬味”或者“苦味”并將信號發(fā)送給神經(jīng)元,神經(jīng)元則報告給大腦。這種機理可能讓你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我們確實可以“嘗出”血液物質的味道。比如,日本科學家曾把糖精注入受試者的血液,受試者很快就能“嘗出”味道。
吃再有營養(yǎng)的東西也不一定吸收
○何裕民:有一點我要強調,化療所引起的不僅僅是味覺喪失,而且還導致腸和胃黏膜細胞的大量壞死及損失。腸、胃黏膜細胞參與了整個吸收過程,所以,它們的大量損失讓吸收出了問題,排泄也往往不正常。因此,化療期間很多人要么出現(xiàn)腹瀉,要么出現(xiàn)便秘;吸收成了大問題。即使吃下去了,也難以吸收。雖然理論上講化放療期間應該補充營養(yǎng),但結合臨床事實來看,有點問題。營養(yǎng)的確必須重視,但化療期間病人的消化道就像是一輛“破車”,經(jīng)過長途跋涉、重載后的破車,沒有“整修”,這時候你再讓他超重地跑長途(就是吸收那些通常很有營養(yǎng)卻也同時難以吸收的東西),很可能就不堪重負了。故化療期間,你再給他吃“膏粱厚味”,一則他自然而然地厭惡(身體本能地排斥),二則也很難吸收(吃后漲肚,很不舒服)。
●本刊記者:那您覺得這時候應該吃些什么比較好呢?
○何裕民:這里,我特別強調,越是富有營養(yǎng)的東西,往往對吸收的能力要求越高,難以吸收。所以化療期間病人胃口很差。我們的經(jīng)驗并不主張硬塞給他太富有營養(yǎng)的東西。相反,粗茶淡飯,容易吸收的,且對腸胃刺激很少的,才是最適合于他的,他也喜歡吃,吃后感到比較舒服。我經(jīng)常給化療后的病人(家屬)提個建議:學會像廣東人煲粥一樣,粥是最養(yǎng)胃的,化療期間喝點粥。如果你怕他營養(yǎng)不夠,就像廣東人粥里面可以放很多東西,更容易吸收,味道也不錯。這時候整個飲食的特點是以“護胃為要”,以他能夠吸收為主,吃了舒服為標準。強行的硬塞,除了加重消化道負擔外,吃進去而不吸收的東西等于是廢物,比廢物還要糟糕,因為會徒增痛苦。
放療多吃多汁而富含維生素的東西
●本刊記者:有的放療的病人提出會感覺到口干,這時應該怎么做?
○何裕民:我主張放療期間要提早保護。放療中醫(yī)認為是熱毒,為燒灼傷,需要早期防范。開始放療時可能沒有什么口干之類的毒副作用,到后來會越來越嚴重(特別是放療結束3~5個月后,會逐漸加重),實際上是嚴重的燒灼傷。但這時候再防范,已經(jīng)為時太晚了。因此,放療同時,多汁而富含維生素的東西可以多吃。我最主張運用的像是新鮮的蘆葦根、新鮮的茅草根、百合、馬蹄、銀耳等,這些既方便、容易獲得,又新鮮安全,往往源自自然;且能減少傷津,防范放療燒灼傷。
新鮮茅草根、蘆根里本就有抗癌成分,百合里也有抗癌成份。通常說,上焦部位的病變,比如鼻咽部、食道、肺、喉的放療,新鮮蘆根比茅根更合適;當然,新鮮茅草根對肺熱還有清熱涼血,肅肺解毒的作用;兩者可以一起用。下焦病變,像膀胱、陰道的放療,那么新鮮的茅草根比蘆根來的更便捷。而且茅草根在中國遍地都是?,F(xiàn)在網(wǎng)上也有賣。至于銀耳、百合、馬蹄對放療病人很合適,大家已經(jīng)熟知,不再贅述。為什么特別提倡,因為有效、方便、便宜,且天然,吃后口感好!千萬不要等出現(xiàn)了口干咽燥(出現(xiàn)了燒灼傷)再想到去“護陰”。那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本刊記者:謝謝何教授,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