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昊宜
朋友們,你們知道北京最古老的觀象臺在什么位置嗎?你們知道觀象臺和古代帝王將相的淵源有多深嗎?它們就好像是吉卜賽人的塔羅牌,又好像西方的十二星座運行圖。
古觀象臺的“坎坷命途”
北京古觀象臺位于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的西南側(cè),始建于1442年(明正統(tǒng)七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它以建筑完整、儀器精美、保存完好及其悠久的觀測歷史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于世,是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光輝成就的歷史見證。
1442年(明正統(tǒng)七年),明朝皇帝利用元大都城墻東南角樓的舊址修建了觀象臺,并在臺下修建紫微殿、東西廂房等附屬建筑,后又增修晷影堂。至此,觀象臺和附屬建筑群初步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古觀象臺的規(guī)模和格局。這時候開始在觀象臺頂放置了渾儀、簡儀、渾象等天文儀器,圭表和漏壺則放在臺下。
1669年(康熙八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了6件新的天文儀器:黃道經(jīng)緯儀、赤道經(jīng)緯儀、地平經(jīng)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這6架儀器于1673年在觀象臺投入使用。與此同時,明代制作的渾儀、簡儀及渾象等儀器被移放于臺下。清朝時期,乾隆皇帝親臨觀象臺,下令仿渾儀再造一架新的儀器。該儀器建造歷經(jīng)十年,于1754年竣工,被命名為“璣衡撫辰儀”。
鎮(zhèn)臺之寶——天體儀
陳列于北京古觀象臺臺頂西側(cè)的天體儀,制于清朝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jiān)制。這架古代天文儀器重達3850千克,高2.735米。制作時用一個直徑為六尺的銅球來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著大小不等的鍍金銅星1876顆,它們分別為中國古代的282個星官(星官,類似于西方所說的星座)。銅球的表面刻有赤道圈,與鋼軸垂直。銅球外邊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點鑄制了一顆火球代表天頂。球面外與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著地平圈立于底座上。該儀用途有60多項,但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黃道、赤道和地平三個坐標系統(tǒng)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視位置。
赤道經(jīng)緯儀
赤道經(jīng)緯儀陳列于北京古觀象臺臺頂?shù)哪蟼?cè)東端,制于清朝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jiān)制。這架儀器重量為2720千克,儀器高3.380米,最外的是子午圈,南北兩極各安有銅軸,用半圓契合,并使之固定。距兩極九十度位置,橫貫著赤道圈,它與子午圈相交。從南極處伸出兩個象限弧用來支撐赤道圈。赤道圈內(nèi)是一個可繞極軸轉(zhuǎn)動360度的過極經(jīng)圈——赤經(jīng)圈,兩極之間的通軸中央安有橫表。儀器下邊有一半圓形云座,用來支撐子午圈,它的中央有一洞孔,用來裝垂球。這架科學(xué)儀器在我國古代天文觀測中經(jīng)常用到,它的用途有十四項,但是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來測量真太陽時天體的赤經(jīng)、赤緯。
(責(zé)任編輯 何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