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韻
明清時期的屏風,有帶座屏風、曲屏風、插屏和掛屏幾種形式。
屏風之制早在漢代已很普遍,大都較實用,多用來作臨時隔斷(即隔墻),或做遮蔽之用。到了明清時期,屏風不僅是使用家具,更是室內(nèi)必不可少的裝飾品了。
一、座屏風
座屏風也稱“八達馬”屏風,即帶“八”字形底座的屏風。多由單數(shù)組成,最少三扇,最多九扇。通常正中一扇較高,其余依次向兩邊遞減。每扇屏風之間用走馬銷銜接,下邊框裝有插棍,插入底座的孔中。邊有站牙,屏心多為木雕或漆地嵌石、嵌玉,或彩漆、雕漆等多種形式。屏風頂上有雕花屏帽,既增加了美感,更加強了屏風的堅固性。
這類屏風在皇宮都設在各宮正殿明間,前設寶座、香幾、宮扇、甪媏等,組成一組莊嚴的陳設。在屏風類中,它的等級名份最高。在宮廷里,它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在王公府邸,它是王位等級名分的象征。
二、曲屏風
曲屏風是一種可折疊的屏風,也叫軟屏風、圍屏。它與硬屏風不同的是不用底座,且由雙數(shù)組成,最少兩扇或四扇,最多可達數(shù)十扇。有以硬木做框的,也有木框包棉的。包棉木框木質都較輕,每扇屏風之間用錦交叉連接,屏心也和帶座屏風不同,通常用帛地或紙地刺繡或彩繪各種山水、花卉、人物、鳥獸等。這種做法的特點是屏風可以向兩個方向折疊360度,因此使用時比較靈活。多用于臨時性陳設。由于整套屏風被連成一體,只須將屏風打開一定角度,屏風便可直立。其特點是可以根據(jù)室內(nèi)空間,可長可短、可屈可直,在較大空間內(nèi)分割開間,輕巧靈活、運用自如。
三、插屏
插屏一般都是獨扇,形體有大有小,差異很大。大者高3米有余,小者只有20厘米。大者多設在室內(nèi)當門之處,根據(jù)房間和門戶的大小,來確定插屏的高度。它和多扇插屏的作用差不多,座屏主要用來擋風和遮蔽,同時又有裝飾作用。小插屏主要陳設在桌案上,用于觀賞。
四、掛屏
在清初出現(xiàn)掛屏,多代替畫軸在墻壁上懸掛,成為純裝飾性的品類了,一般成對或成套。如:四扇一組稱四扇屏,八扇一組稱八扇屏,也有中間掛一中堂,兩邊各掛一扇對聯(lián)的。這種陳設形式,雍正、乾隆兩朝更是風行一時。在宮廷中,皇帝和后妃們的寢宮內(nèi),幾乎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