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俊
摘要: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由于我國經濟深化改革,全國性農業(yè)商品經濟有了飛躍的發(fā)展,由過去以最求提高農產品產量為主,轉到積極調整和優(yōu)化結構,促進優(yōu)產高效農業(yè)的發(fā)展上來。實踐證明,不同的栽培技術和水肥管理措施影響小麥品質和產量,所以必須研究優(yōu)質栽培技術。
關鍵詞:栽培措施;小麥品質;產量
1.做好播前準備
1.1耕地:耕地是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其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恢復土壤的團粒結構,以便積蓄水分和養(yǎng)分,覆蓋雜草、肥料、防除病蟲害,為小麥的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耕翻要適時,春季風大不易春翻。耕地深度要符合要求,并均勻一致,徹底平整,殘株、雜草、肥料等地被物應覆蓋嚴實。
1.2整地:土壤經過犁耕后還需進行碎土,平整和鎮(zhèn)壓等整地工作。表土經過整地后地面平整,土壤細碎,上松下實,種子播在這樣的土壤中如果播深控制正確、均勻、出苗能一致,小麥根系扎的能牢固,增加了小麥的抗旱能力,為后期生長發(fā)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整地作業(yè)能抗旱保墑,是保證小麥豐產的重要農業(yè)措施之一。旱地及時整地利于防旱保墑。
1.3肥料:施肥可調節(jié)土壤養(yǎng)分平衡,提高地力,尤其是多施有機肥料可以受到“以肥改土”、“以肥保水”的效果??紤]土壤肥力和肥料質量制定出施肥方案。
化肥是農業(yè)生產基本投入之一,如果化肥使用得當農作物取得顯著的增產效果,如果使用不當造成作物貪青徒長,病蟲害嚴重從而減產。在高產、優(yōu)質、高效農業(yè)中科學使用化肥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小麥正常發(fā)育和形成產量需要多種營養(yǎng)元素,而且多種營養(yǎng)元素之間存在你平衡的比例關系。增加氮肥用量則需要相應的提高磷肥、鉀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用量。營養(yǎng)平衡是科學施肥的基本原則,如果忽視這個原則盲目提高某一種營養(yǎng)元素的用量,不僅產量不會提高,反而使肥料效益降低,增加了投入,使投入產出比降低。
化肥使用原則是營養(yǎng)平衡,因為土壤施肥和因作物施肥等。在不同土壤中肥料養(yǎng)分的固定和損失程度不同,直接影響著施肥效果,所以在施用化肥時必須考慮土壤條件。土壤營養(yǎng)元素的供應能力是確定需要施什么肥料的主要依據,不同作物因遺傳特性所決定對土壤養(yǎng)分的吸收有很大差別。根據試驗統(tǒng)計,每生產100千克小麥需要氮3千克,磷(P2O5)1~1.5千克,鉀(K2O)2~4千克,氮、磷、鉀的比例為1.0:0.4:1.0。作物對營養(yǎng)元素要求的差異是決定各種肥料應施多少的主要依據。小麥為喜肥作物,需肥量大,要求氮、磷、鉀以及微量元素使用配比得當,根據小麥生理需肥規(guī)律,小麥前期和后期需氮肥多,中期需磷肥多的特性,為了防止小麥后期脫肥應該在小麥孕穗和開花期追施兩次葉面肥。每次以不超過畝施0.5公斤尿素及200克磷酸二氫鉀為宜,過量易造成黃尖。
增施有機肥可以改善小麥籽粒品質,增施有機肥可以增加籽粒蛋白質含量和面筋含量。有機肥對小麥籽粒品質的影響與基礎肥力有很大關系,在有機肥用量相同條件下,中高肥地上的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均高于中低肥地上的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說明栽培地力是增加產量,改善品質的重要途徑。有機無機配施不僅使小麥高產穩(wěn)產,而且對改善品質十分有利。
1.4種子準備:選定良種后就要精選種子。為促使小麥早出苗、出壯苗還可以采取曬種、浸種、拌種等種子處理措施。播前曬種可以提高發(fā)芽率,浸種催芽是晚茬麥增產措施之一。用矮壯素拌種可增蘗、增穗、壯桿、防倒。對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的麥田采用微量元素如硼、鋅、錳、鉬等浸拌種也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2.播期和播量對小麥品質的影響
2.1播期與品質:一般說小麥播種期有兩個概念。一種是生物學播種期,即土壤化凍3厘米時就可以播種,另一是經濟學播種期,是指獲得最高產量和最佳產品質量的播種時期。小麥的經濟學播種期是4月10日至4月25日。實踐告訴我們,搶早播、化凍過淺、保證不了播種質量,小麥發(fā)銹,產量較適期播種減少了5%;遲播也不好,根系發(fā)育不好,影響后期籽粒飽滿度、容重、千粒重、加工品質,應以土壤化凍4~5厘米為適宜播種期。小麥的播種適期主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品種特性和土壤因素等決定。其中氣溫是決定播種的主要因素。春小麥播種適期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0~2℃左右,表土化凍到適宜播深時播種為宜。安排播種順序時要根據肥、水、土等條件現播旱薄地、崗地、陰坡地、鹽堿地,后播肥水地、陽坡地等。
2.2密度與品質:小麥單位面積產量,取決于單位面積穗數、每穗粒數和粒重。確定合理密度,就在于合理地安排麥田個體和群體間的關系,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使單位面積內既要有足夠的基本苗數、穗數,又要使個體能夠得到正常的良好生長和發(fā)育,從而達到穗多、穗大、粒多、粒大和高產優(yōu)質的目的。
每個品種應根據本身株型結構和生物學特性合理確定適宜密度,過大或過小密度都會導致產量和品質的下降。如:新克旱九平米700~750株是它的合理密度。實踐證明,播種平方米800、900至1000株的最后收獲穗數仍是700~750穗左右,這種做法不僅白白浪費了種子,而且許多化肥無形被不能形成經濟產量的綠色體所消耗掉了,造成經濟產量與地上部分生物產量不協(xié)調,經濟系數低,同時亦造成后期脫肥,產量低、籽粒不飽滿,角質率低,蛋白質、干濕面筋含量低,質量差得后果。
2.3提高播種質量:播種要符合規(guī)定,種子分布均勻,種子播在濕土層中且用濕土覆蓋,播深一致,種子破損率低。
2.4適時收獲:在大面積生產條件下應該根據品種特性、勞動力、農機具和收割任務來安排具體收獲期。收割過早,灌漿不充分,麥粒干后發(fā)皺,分量輕,降低產量和質量。收割過晚易調穗落粒,還會降低籽粒品質。群眾有“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兩成丟”的說法,說明了適時收麥的重要性。早熟品種現收,晚熟品種后收;口松易落粒品種現收,口緊不易落粒品種后收,易發(fā)芽的品種現收,反之則后收,無論現收還是后收,均應在適期內割完。
總之,不同的栽培技術對小麥品質和產量的影響很大,所以必須研究優(yōu)質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