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蕓
立足平和本土 開發(fā)歷史資源
文/曾蕓
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就是根據新課標,利用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把教學與實際相結合,使學生易于接受,從而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熱情,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素養(yǎng)。我所居住的平和,是漳州的母親河—九龍江的上游,是一個四季常青,花果飄香的農業(yè)大縣。歷史上的平和縣,以其秀美的山水風光,豐富的農業(yè)資源,展示著其無與倫比的魅力……。把鄉(xiāng)土文化資源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感受平和文化,不失是一種拓展教學視野的好方法。
筆者這幾年來,一直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關注,試圖探討在新形勢下,能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建設校本教材的實用性,感受很多,略述如下:
長期以來,高中歷史的教學一直處于會考及高考的壓力下,存在著刻板的教學狀態(tài)。歷史課淡而無味,是學生共同的感受,歷史的特征使過去不能再現(xiàn),其本身的豐富性與現(xiàn)實教學的單調形成鮮明的反差。歷史學科不斷發(fā)展規(guī)律與學生的現(xiàn)實性認識規(guī)律相違背,這些都使學生對歷史產生了陌生感,距離感,且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若能在課堂教學中,把當?shù)氐囊恍┫嚓P史料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既能加深學生印象,又可拉近與現(xiàn)實的距離,豈不更好?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從一些本地的歷史資料中尋找與本課相聯(lián)系的歷史資料作為補充。介紹平和歷史,我一般會先問學生一個大致的時間概念如秦始皇置郡縣。那么平和的歷史有多長呢?據《平和縣志》記載:平和歷史源遠流長,上溯往古,夏、商二朝平和地屬揚州。西周至春秋屬七閩地。戰(zhàn)國屬越地。秦置郡縣,先屬閩,后建置閩中,歸南海郡所轄。歷經西漢至宋代,平和歸屬有較大變動。自元至治年間(1321—1323)建南勝縣,至今694年。至明正德二年蘆溪連峰人詹師傅率眾造反,聲勢浩大.十一年冬,乃以都察院僉都御史王守仁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十二年而平定。同年夏五月,王接受鄉(xiāng)老曾敦立、張浩然的請求,奏請建縣。十三年冬,王再議以南靖清寧七圖,新安里五圖,共十二圖為一縣,建縣治于河頭大洋坡,又因其鄉(xiāng)故屬平河社,以此議名平和,并非別有取義,可知平和的建縣以及名稱由來,實自王守仁始。河頭大洋坡即九峰,是當時縣治所在地,在今天九峰西街供銷社門前發(fā)現(xiàn)當時縣城西門的門額石碑一方,中大書“挹爽門”三字,右上角書“正德戊寅歲新建伯王先生立”,左下角書 “順治丙申署縣劉一蛟”; 從以上的實物可證實平和自明朝正德十三年戊寅 1518年建縣至今,已歷近五百年。
講太平天國歷史,就羅列太平軍后期即1864年,從廣東大埔進駐平和縣城(九峰)。當時曾楊兩姓宗族斗爭,楊壯丁比曾姓少,常到鄰近的大埔縣請宗親幫助,沒想到從大埔來的隊伍愈來愈多,裝束武器都不是民間壯丁模樣,而且作戰(zhàn)十分勇敢,后來才知道這是太平軍侍王李世賢屬下將領朱利王、朱義德帶領的隊伍。太平軍在大埔,永定,上杭勢力強大,清廷命令右宗棠入閩 “剿辦”太平軍,左部進駐平和時,曾駐扎在小溪西山城(今平和一中舊校區(qū))學生會眼前一亮,?。吭谖覀兊男^(qū)?一下子把歷史拉在眼前,這樣一來,那些書本上的知識,就變成近在眼前的事件,會使學生從感情上容易接受,進而產生好奇,好感,覺得歷史是活的,觸手可及。潛移默化之中,化空洞為具體。
立足家鄉(xiāng),放眼天下,我們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參觀游覽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進行實地調查。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中實踐,探求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同時查閱,瀏覽文史資料,利用互聯(lián)網搜集,整理相關資料,了解平和文化,挖掘其中的教育教學價值。
在九峰我們組織學生參觀古樸典雅的平和文廟。文廟是歷代封建王朝祭孔的地方。據史料記載,平和縣建縣時,當時負責組建平和縣的王陽明奏疏朝廷,為控制賊巢,忝設縣治之時,應建立文廟,以易風俗。此舉蒙皇上恩準,特批以府級規(guī)格建筑。建成后的文廟氣勢恢宏,布局嚴謹,舊縣志載:“廟宇輪奐,甲于他邑”。平和文廟的建筑有著豐富的古代文化和科學內涵,是研究明清政治和儒家以及古代建筑實物的見證。也體現(xiàn)了王陽明先生對于平和教育的巨大貢獻。
在南勝,我們參觀了南勝窯古址。據清乾隆《漳州府志》載:“瓷器出南勝窯者,殊勝他邑”。明朝中葉,漳州海運發(fā)達,南勝窯生產的瓷很大一部分專供出口外銷,17世紀初開始成為歐洲及日本等國的收藏家所珍藏,因不明產地被稱為“克拉克瓷”,雖然平和南勝窯生產出來的瓷器與景德鎮(zhèn)瓷器的制造工藝有明顯差距,但卻有著無可比擬的運輸優(yōu)勢——窯口均設在臨溪的山坡上,生產好的瓷器可進入九龍江的支流花山溪,最快在一天內可以抵達月港——明未最繁盛的國際貿易港口,從月港上大艋飄洋過海,遠銷東南亞、日本、歐非等地。
明清時期實施海禁,將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盡行內遷,將沿海房屋拆除,船只燒毀等等,造成月港衰落、平和窯銷路斷絕,瓷窯頹廢,窯工散亡,克拉克瓷器隨之銷聲匿跡,帶給后人一連串遙遠而又美麗的遐思。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正是由于制度上的落后,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最終使中國社會在19世紀以極端保守和封閉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校本教材的編寫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程。如何編寫教材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為了編好校本教材,不但要求歷史老師要掌握中國通史的內容,還要熟悉鄉(xiāng)土史,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拓寬視野,對它們有比較全面的掌握。在編寫的過程中各位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分工協(xié)作,共同完成。為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提供了平臺。
根據校本教材的編寫要求,針對學生興趣愛好進行編組。由學生搜集資料,通過實地調查,集體協(xié)作,填好每周一張的活動報告,最終在期未以結題報告的方式完成本學期的課題研究。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生掌握了寫作技能,進行溝通聯(lián)系,獲得調查分析,信息處理的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fā)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他們學習古人的勇氣和信心,個性也得到發(fā)揮。帶領學生感悟家鄉(xiāng)所積淀的厚重內涵,使他們對鄉(xiāng)土史的調查研究所表現(xiàn)的濃厚興趣,轉化為自主探究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使學習成為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老師在參與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進行了原始資料的科學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即使師生關系進一步融洽,也提升了自身的素養(yǎng)。這些歷史活動,彌補了課堂教學之不足,有助于真正地發(fā)揮人文主義的育人價值。我們還必須總結經驗,使之不斷完善,既為教學服務,又能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1]《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課程化開發(fā)—走近微州地域文化,建構個性特色教學》2014.3.25
[2]《平和文史資料》(第一、二、三、五輯)
[3]《漳州名勝古跡》(海風出版社 2005.9)
G
A
2095-9214(2015)02-0269-01
平和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