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莉
在二語習得中“輸出假說”對語篇分析的影響
文/萬莉
人們往往更加關注第二語言習得中輸入的部分,而忽視了輸出的部分。但實際學習中,輸出才是第二語言習得的最終目的,也是語言習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拜敵觥钡慕Y果關系到第二語言的最終習得、表達、準確與否。文將討論輸出假說的重要性及其對于語篇分析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學習掌握第二語言。
二語習得;輸出假說;語篇分析
(一)語篇及其研究角度
語篇,英語相對應的術語是“Discourse”,也可以說成是“話語”。語篇的研究角度有很多,主要概括起來為:語言學角度研究、二語習得角度研究和語篇組成形式角度研究。這幾者之間也同樣有著語言意義內涵,都可能概括著整個語篇的意義。語篇分析把人們研究的視野進行了擴展,擴展到了對言語本體之外的功能學角度。研究人們運用語言表達了什么做了什么。通過這些基本組成的研究來分析其功能語義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研究重心的轉移:1.從結構和語法到功能和聯(lián)系轉移;2.從孤立的單位研究到整體的有聯(lián)系的研究。
語篇組成形式有言語行為、語篇結構、語篇體裁、口頭或書面語篇等。言語行為既有命題意義又有施為意義。例如,當一個人說Iamfull時,話語的命題意義表達講話者“飽”的一種“感覺”,而它的施為意義則是講話的人希望聽話者能夠理解他說這句話的意義目的。
(二)語篇分析的意義
語篇分析不可避免的談到銜接和連貫的作用。銜接是語篇現(xiàn)象的一種,是指說話者用來表示經驗或者人際方面語義連貫的語法手段,它主要表現(xiàn)為語篇的表面結構上,是語篇理解的有形的體現(xiàn)。銜接的方式有照應、省略、連接成分和替代幾種形式。而連貫是心理現(xiàn)象,它存在于說話者的心理之中,無法在語篇上找到具體的線索,是無形的體現(xiàn)。
語篇分析除了需要注意語篇結構的組成部分外,還要從整體角度對語篇的交際性加以分析。語篇分析能夠促進語言和語言學方面的進步,形式是意義的體現(xiàn),一定的形式便表達出一定特定的意義。形式不同,所表達的意義就不一樣。我們不能過分強調“表達多樣性”,而忽視了他們之間的差別。我們運用語篇分析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最具“合適性”的表達方法。通過對語言功能學中的文化環(huán)境、情景環(huán)境和上下文語境的分析,才能幫助我們找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
通過允許學習者實踐和擴展中介語,輸出能夠促進更好地語言習得。在輸出的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內部反饋可以意識到中介語在運用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因此,輸出促進了對語言的自我檢測。這種認知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習者進一步明確交際對象的反饋,從而更加專注地搜索現(xiàn)有的知識以及輸入的對象合適度。
輸出假說能夠促使學習者意識到自己語言表達的不足。從而對信息進行有效加工,加強對這些輸入信息的理解。從而激活了習得的內在認知過程。輸出能夠對目的語的整體結構和實際語義進行假設檢驗。它不斷對目的語進行假設并不斷修改。例如,二語習得過程中發(fā)現(xiàn)錯誤,這樣就需要修改輸出。
輸出假說的研究運用能夠促進目的語的表達流利程度。這種流利并不是說絕對的加快說話速度,而是更加準確更加有規(guī)律的表達。因此,輸出和語法之間的一致性、規(guī)律性的映射,能夠提高語言表達的流利程度。學習者通過內部反饋來意識到學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重難點,有助于加速語言的發(fā)展。
(一)輸出結果對語篇分析的反饋性
輸出結果對語篇分析的影響主要反饋在對二語習得的流利性、準確性、復雜性上。在實際學習中,很多學習者無法做到流利性和準確性兼顧。這是受到注意力分配不同的影響。二語習得過程中通過輸出,學習者能夠自己感覺出存在的差距和問題,這是簡單的輸入所不能達到的。很多學習者往往感覺詞不達意,這就需要通過語言的輸出增強他們表達能力。這種注意對語言的習得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輸出,學習者會在后續(xù)的表達輸出中有意識的補充自己不知道或不夠好的部分。
輸出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輸出對語言形式的影響遠遠大于其對語言內容的影響。輸出對語言流利性和準確性的影響大于對語言復雜性的影響。輸出不僅僅是語言習得的結果,更是語言習得不可或缺的部分。學習者在沒有掌握目的語的形態(tài)句法的前提下理解二語輸入的意思。但是融入到語篇分析中去,學習者則必須使自己的輸出合乎其所學的語法。
(二)互利共存促進二語習得
輸出所具有的局限性和輸入的不可替代性同樣重要,輸入與輸出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對外語學習者來說,如果她們僅僅是進行單項的語言輸入,那么存在于大腦中的長時記憶就大多以本族語言為表達形式,當再次進行輸出即進行句法表達的時候就無法流利的以目的語的語言形式準確、流利地表達出來。如果僅僅是單項的輸入,學習者獲得的是語言信息,那么輸出則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習者把注意力轉移到語言形式上,產生更有效更合適的輸入。
長期以來,我國學習英語就是過分強調輸入,而忽視輸出。過分地強調讀和聽來輸入英語,而忽略了說和寫來輸出英語,從而造成了大量的“啞巴英語”、高分低能的表現(xiàn)。這樣是學不好語言的。因此,擺正輸出在二語習得中的位置,通過輸出更好地進行語篇分析是當務之急。輸入和輸出要共同進行,從輸入到輸出這一完整的過程才是語篇分析該有的方式。我們通過輸入作為語言學習的基礎,語言學習的前提。但如果輸入的東西輸出不出來,我們還是學不好語言,因此要通過輸出來刺激學習者產生更大的輸入要求,學習者通過輸出才能產生新的輸入需求,并予以吸收,產生出新的輸出。這樣不斷地輸入、輸出、再輸入、再輸出的過程才能夠更好地掌握語言。
[1]梁衛(wèi)華.輸出在二語習得中的功能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4
[2]呂良環(huán).語篇分析在二語習得領域的發(fā)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
[3]張燦燦.“輸出假說”在二語習得中的認知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7
[4]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萬莉(1989-),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研究生,人文學院研究生會主席。
G
A
2095-9214(2015)02-0125-01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