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
在本人有限的記憶之內,當代中國音樂史上還沒有哪一本外國歌曲集能夠像《外國名歌200首》那樣,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具有如此廣泛的社會現實影響力和歷史文化穿透力。關于現實影響力,唯民曾經這樣說過:“音樂工作者和歌曲愛好者大概想得起五十年代末音樂出版社曾經編過一種通俗歌集叫《外國名歌200首》,出版了大小開本,前后印行七十余萬冊,暢銷全國。據說剛上市的時候還發(fā)生過因讀者爭購該書新華書店柜窗被人擠破的‘盛況,連海外報刊也視為新聞。這樣一本集中地介紹古今外國名歌的大全,一時確受青年讀者和知識界歡迎,因此迅即傳開?!标P于歷史文化穿透力,社會學家鄭也夫曾經這樣評價道:“本書從1958年出版,到1966年終止,共發(fā)行80萬冊,影響了一代人。大部分歌本毀于‘文革之火,但它不脛而走,傳播在中國每個角落的各色人等之中。1981年終于重印。它不僅可以唱,也是可以讀的,我覺得最好是低吟,它可以幫你領悟高歌中體會不到的東西,其中很多歌詞是最好的詩歌?!?/p>
該歌集由《現代歌曲和各國民歌》《古典歌曲》兩部分組成,前者共收錄了151首,后者收錄了73首。在這里所謂的“200首”,實際上只是一個虛數,該歌集共計收錄了224首外國歌曲。在建國初期紙質媒體的信息傳播時代,這本48開本的小冊子,其音樂信息承載量可謂巨大。人們不禁要問:《外國名歌200首》因何緣故能具有這樣如此廣泛的社會現實影響力和歷史文化穿透力呢?筆者以為:這與人民音樂出版社60年來持之以恒地堅持“人民性”辦社方針,以及形成的“人民性”企業(yè)文化傳統(tǒng),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以下就讓我們小心翼翼地打開這本書頁暗黃、紙質松脆48開本的《外國民歌200首》,進入半個世紀之前的音樂歷史時空,品味歌集的藝術意味、歷史魅力,試探歌集的“人民性”特質。
一、歌集編輯出版的應時之需性
建國初期的中國社會,剛剛從戰(zhàn)爭的滿目瘡痍、死亡恐懼與毀滅陰影中走出來的中國社會民眾,急需療治心靈創(chuàng)傷的精神文化產品。而國內的音樂家當時正在處于從戰(zhàn)爭創(chuàng)作思維模式往和平建設時期所需的音樂作品轉型的階段,一時間內難以創(chuàng)作出符合和平建設時期民眾精神生活需要的大批音樂作品。對此,呂驥曾經指出:“老解放區(qū)的多數作者,一般說,比較熟悉農民和士兵,……今天改變過來,要寫工人和生產建設……成為目前創(chuàng)作中最大的困難。對于青年學生,過去雖也熟悉,但由于長期疏遠,也變得幾乎不熟悉了。新解放區(qū)的多數作者,……對于工農兵群眾的生活,特別對于經過長期革命斗爭鍛煉的工農兵群眾的思想情緒,缺乏必要的體驗和了解?!睂τ谶@段歷史情況,筆者曾經這樣評價道:“由于時代的轉變,音樂的主要任務由原來的為戰(zhàn)爭服務,一下轉變?yōu)椤疄樽鎳慕ㄔO事業(yè)服務。無疑,這些原來主要活躍于廣大的農村地區(qū),一切思維都是圍繞著如何為戰(zhàn)爭服務并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音樂家來講,的確是沒有思想、技術上的準備。”于是,為了彌補當時歌曲新作不足的問題,新成立的音樂出版社便在當時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的指導下,應時之需編輯、出版了這本經典的《外國名歌200首》。
二、歌集編輯隊伍的廣泛代表性
從歌集目錄、內頁中的著作署名情況不難發(fā)現,當時的音樂出版社匯集了建國初期大陸地區(qū)文化藝術界的大批精英人才,投入到編輯出版這本歌集的工作中來。其中有:文化名人郭沫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領導人周巍峙;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的領導人呂驥、李煥之、趙諷;抗戰(zhàn)時期活躍的音樂家塞克、安娥、章枚等:音樂界的翻譯家、理論家、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諸如:姚錦新、張洪模、鄧映易、尚家驤、薛范、毛宇寬、周廣仁、陳良、湯雪耕、陳原、徐徐、錢仁康、金帆、劉詩嶸、吳鈞燮、李維渤、張文綱、司徒漢、樓乾貴、周楓、李家癢、劉淑芳、鄭中成、章珍芳等等。僅從以上摘列的翻譯、編配人員名單,我們就不難發(fā)現這是一支引領新中國社會音樂時尚潮流、藝術文化風尚的音樂精英隊伍,也是一支塑造了幾代人審美聽覺習慣的音樂靈魂工程師隊伍。除了以上郭沫若的文化歷史地位毋庸贅言外,這個隊伍中的周巍峙、呂驥、李煥之、趙諷、塞克、安娥、章枚等都是來自解放區(qū)的共產黨的音樂領導干部,具有長期從事抗戰(zhàn)歌詠運動的經驗,深諳群眾歌曲之道:姚錦新、張洪模、鄧映易、薛范、錢仁康、鐘立民、嚴寶瑜、毛宇寬等是音樂翻譯家、理論家,接受過國外音樂文化的熏陶,洞悉國外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現實情況;尚家驤、樓乾貴、陳良、劉詩嶸、吳鈞燮、李維渤、張文綱、司徒漢、周廣仁等是建國初期活躍在音樂舞臺上的青年歌唱家、演奏家、指揮家,他們接受過外國音樂文化的專業(yè)教育,又了解國內民眾的審美需求。從人員結構上,我們不難看出,建國初期中國社會階層的主要群體:農民、工人、士兵、知識分子、手工業(yè)者,在他們中間都能夠找到代言人。
三、歌集藝術形式的喜聞樂見性
藝術形式的喜聞樂見是編輯群眾歌集的首要工作目標。從歌集作品形態(tài)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編輯隊伍就是按照群眾便于接受的喜聞樂見原則展開編輯工作的。歌集兩個板塊中的歌曲,絕大部分作品在藝術形式上具有雅俗共賞、寓教于樂的特點,這就使得這些作品一經走向中國社會,就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譬如:第一部分(現代歌曲和各國民歌)中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莓花兒開》《山楂樹》《喀秋莎》《小路》《伏爾加船夫曲》《三套車》《含苞欲放的花》《深深的海洋》《梭羅河》《哎喲,媽媽》《鴿子》《夏天最后_朵玫瑰》《你就是幸福》等;第二部分(古典歌曲)中的《多年以前》《我親愛的》《紡織姑娘》《可愛的家》《路邊的玫瑰》《鱒魚》《菩提樹》《乘著歌聲的翅膀》《故鄉(xiāng)的親人》《婚禮合唱》《哈巴涅拉舞曲》《夏日泛舟在海上》《老黑奴》《母親教我的歌》《索爾維格之歌》《我的太陽》《重歸蘇蓮托》《鈴兒響叮當》《瑪麗亞!瑪麗》等等。這些歌曲作品,一經面世隨即成為中國大陸地區(qū)的“時代曲”,在不脛而走的同時,還深深地鐫刻在國人的心靈深處,并一直流傳至今。
四、歌集思想內涵的廣泛覆蓋性
毋庸諱言,《外國名歌200首》收入的大部分作品的思想內涵,都具有滿足社會多階層民眾審美需求的、較為廣泛的社會覆蓋性。endprint
首先,從政治題材上看:《國際歌》是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產物,被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代表性聲音,選擇這首歌曲作為歌集的開篇之作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對音樂出版物政治要求的具體體現;一大批當時的蘇聯時代歌曲(諸如:《祖國進行曲》《保衛(wèi)和平之歌》《莫斯科—北京》《我的祖國》《列寧山》《蘇軍之歌》《喀秋莎大炮》《海港之夜》等)入選,是建國初期中蘇友好的時代特色,它們能夠使國人在音樂層面了解蘇聯“老大哥”的時代文化與歷史人文,對于加深中蘇友誼,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二,從藝術主題上看,人間社會各類生活、情感《外國名歌200首》基本都涉及到了。譬如:《母親教我的歌》以歌唱者回憶母親的口吻,歌頌的是人間母愛溫情:《伏爾加船夫曲》《三套車》歌頌的是不同的勞動場景和現實生活的艱辛:《夏天最后一朵玫瑰》以借物喻人的口吻,表現了人類現實生活的悲苦;《老黑奴》以充滿關愛的真情,展示了老黑奴艱辛勞作、不得善終的悲劇性命運結局;《菩提樹》采用的是借景抒情、借樹喻人的比喻手法,塑造了流浪者的孤獨藝術形象,暗喻了現實人生的凄涼與壓抑;《梭羅河》是對家鄉(xiāng)自然景色的頌揚;《可愛的家》《故鄉(xiāng)的親人》歌頌的是人的思鄉(xiāng)情結:《紡織姑娘》表現的是婦女的愉快勞作、世間瑣事與樂觀生活態(tài)度;《鈴兒響叮當》歌唱的是人間愉快的旅行與樂觀向上的現實生活;《鱒魚》歌頌了大自然造化物——鱒魚的活潑可愛,揭露了捕魚人的狡詐;等等。
第三,從愛情題材上看:人類愛情主題是古今中外任何藝術形式的永恒的主題之一。歌集中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莓花兒開》《山楂樹》《喀秋莎》《含苞欲放的花》《深深的海洋》《哎喲,媽媽》《小路》《索爾維格之格》《我的太陽》《你就是幸?!贰而澴印贰抖嗄暌郧啊贰段矣H愛的》《路邊的玫瑰》《婚禮合唱》《乘著歌聲的翅膀》《哈巴涅拉舞曲》《夏日泛舟在海上》、《重歸蘇蓮托》《瑪麗亞!瑪麗》等,都是形態(tài)各異、富于情趣、健康向上的愛情歌曲,這些作品以其悠揚動人的旋律、真摯淳樸的情愫、沁人心脾的語匯,抒發(fā)了原作者的真摯情感,也契合了歷經戰(zhàn)亂之后渴望愛情生活民眾的心理需求。
五、歌集藝術語言的雅俗共賞性
藝術語言的雅俗共賞也是編輯群眾歌集的首要奮斗目標。從歌集作品藝術語言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編輯隊伍就是按照群眾樂于接受的雅俗共賞原則進行編輯工作的。在這里,筆者以為:《外國名歌200首》翻譯編輯的許多作品,可以“大俗”兼?zhèn)洹按笱拧?,“大雅”兼容“大俗”來形容?/p>
其中的“大俗”兼?zhèn)洹按笱拧闭?,可以《紅莓花兒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喀秋莎》《小路》等為例?!疤镆靶『舆吋t莓花兒開,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愛,可是我不能對他表白,滿懷的心腹話兒沒法講出來。”這是女聲合唱《紅梅花兒開》的第一段歌詞,表現了妙齡少女懷揣春夢、羞于表白的矛盾心理?!吧钜够▓@里,四處靜悄悄,樹葉兒也不再沙沙響。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在這迷人的晚上?!边@是獲得“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jié)一等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第一段歌詞,歌曲表現了戀愛男女健康、真摯的愛情經歷。“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陽光?!边@是傳遍俄羅斯大地的《喀秋莎》第一段歌詞,傳說蘇聯軍人就是唱著這首歌曲和德國納粹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的。以上選取的這些歌曲,僅從歌詞本身就不難發(fā)現其“大俗”兼?zhèn)洹按笱拧钡乃囆g品質,在歌集中像這類歌曲可謂比比皆是,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其中的“大雅”兼容“大俗”者可以貝多芬曲、席勒詞的《歡樂女神圣潔美麗》,莫扎特曲、戈特爾詞的《搖籃曲》,舒伯特曲、莎士比亞詞的《聽,聽,云雀》,舒伯特曲、舒巴爾特詞的《鱒魚》,舒伯特曲、繆勒詞的《菩提樹》,舒伯特曲、司各特詞的《圣母頌》,舒伯特曲、歌德詞的《魔王》,德沃夏克曲的《母親教我的歌》,格里格曲、易卜生詞的《索爾維格之歌》、卡普阿曲的《我的太陽》等為例?!皻g樂女神,圣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們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輝照耀下,人們團結成兄弟。”這是貝多芬作曲《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人聲合唱主題曲,音樂的主旨在于歌頌人類的團結、呼喚世界的太平。這個神圣的藝術主題,就是以級進的旋法、起承轉合的句法等,這些司空見慣的音樂手法表現出來的。“快睡吧,我的寶貝,小鳥兒早已回去,花園里多么安靜,小羊和蜜蜂休息,月亮的銀色光輝,透過了白色窗帷,你安睡在月光里,快睡吧,我的寶貝!快睡,快睡!”這是《搖籃曲》的第一段歌詞?!皳u籃曲”是歌曲體裁中的常用形式,主題永遠是表現母親安撫嬰兒睡眠。作曲家在這里以三拍子的節(jié)拍、級進的旋法、搖拽的節(jié)律,藝術性地塑造了這個永恒的藝術主題。從以上幾個例子不難看出,這些歌曲都可謂是“雅”類歌曲的代表作,但是卻又能夠進入尋常百姓的音樂生活,成為其精神生活的基本養(yǎng)分。其可謂雅俗共賞。
當代中國音樂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證明,當一個文化產品具備了“人民性”的文化屬性以后,必定會有一個連帶的“歷史性”的連鎖穿越效應:筆者的父輩就是在這些歌聲中度過自己的美好青春年華的;筆者個人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解禁這些歌曲以后,聽(唱)著這些歌曲,步入音樂殿堂的。我們在養(yǎng)育自己的后人的時候,有意(或下意識)地唱出來的,還是這些歌曲。當下,我們的后人也已正值青春年華,在他們的音樂傳承活動中也少不了這些歌曲作品。毋庸置疑,這些歌曲已經深入到我們幾代人的血液中。所以,《外國名歌200首》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三代人(甚至以后更多代)的音樂歷史的記憶,也成為當代中國幾代人心理深層的“音樂DNA”。
在紀念人民音樂出版社建社60周年的今天,重溫這本暗黃、松脆的小冊子,吟唱歌集中的諸多佳作,緬懷出版界先賢的歷史功績,總結出版社的建社經驗、凝練出版社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一個“知往鑒今、面向未來”的有益工作。
僅以此文作為人民音樂出版社建社60周年紀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