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巖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其中以2型糖尿病為主,約占糖尿病總數的90%左右[1]。隨著對高血糖研究的深入,高血糖與降糖藥物的研究發(fā)現,糖尿病患者用藥不合理是導致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及增加并發(fā)癥的風險[2]。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與用藥指導應引起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訪談型用藥指導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用藥指導方式,著眼于改變患者的治療動機,以達到改變其生活習慣的目的[3]。在訪談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主要是通過發(fā)現與妥善處理患者行為改變過程中的不良用藥習慣,進而達到增強患者用藥行為改變的內在動機,其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防治具有重要價值[4]。本文探討了訪談型用藥指導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旨在為糖尿病的用藥指導方式提供一定的參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診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T2DM診斷符合WHO相關診斷標準,隨機分組,每組各100例。觀察組男67例,女33例;年齡50~87歲,平均(73.29±10.22)歲;病程6~27年,平均(17.07±8.94)年;體質指數(BMI):23.4~27.5 kg/m2,平均(24.8±2.83)kg/m2。對照組男66例,女34例;年齡48~86歲,平均(70.37±9.31)歲;病程3~22年,平均(16.05±8.75)年;體質指數(BMI):23.57~27.24 kg/m2,平均(24.64±2.75)kg/m2。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與用藥指導,觀察組給予訪談型用藥指導措施,藥劑師主動與患者交流,主要是給患者及其家屬講述有關糖尿病合理用藥的相關知識,讓患者了解、認識糖尿病的常用藥物等,通過了解積極的參與治療,增強遵醫(yī)囑行為,養(yǎng)成健康的用藥習慣。告知患者要根據糖尿病的病因選擇降糖藥。如果胰島素缺乏宜選用磺酰脲類和對乙基苯甲酸?;酋k孱愂鞘褂脷v史最久并非常有效的一種降糖藥,但是它能引發(fā)低血糖和體重減輕,對磺胺藥物過敏或者有腎臟疾患者不能服用[5]。乙基苯甲酸(瑞格列奈)餐前服用,因此當你未進食時就不用服藥,非常方便。有腎臟病變患者也可以服用對乙基苯甲酸,但是可能會引起體重減輕。噻唑類(格列酮類)和雙胍類(二甲雙胍)能促進細胞利用葡萄糖。格列酮類只需要服用1次/d,并能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但是會引起體重減輕。二甲雙胍不會引起體重減輕或低血糖癥,還能改善血脂,但是有惡心、嘔吐、腹瀉的副作用,有腎臟、心臟或肝臟病變者或過度飲酒者都不能服用[6]。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能阻斷腸道吸收糖類,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它沒有減輕體重的副作用,但是能引起胃腸脹氣,排氣增多和腹瀉?;颊唔氉稍冡t(yī)生與藥師確定哪種藥物最適合自己[7]。
1.3 觀察指標 檢測兩組患者干預前及治療1個月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自行設計2型糖尿病用藥知識掌握情況表,調查患者用藥知識掌握程度(分為完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掌握率=(完全掌握+部分掌握)/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BG、2 h BG及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兩組的血糖指標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觀察組患者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用藥知識掌握率 干預前兩組的用藥知識掌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用藥知識掌握率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觀察組的改善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s)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FBG(mmol/L)2 h BG(mmol/L)HbA1c(%)觀察組(n=100)干預前 10.42±2.33 14.76±3.02 8.56±0.64干預后 5.82±0.42*△ 7.41±0.66*△ 5.38±0.32*△對照組(n=100)干預前 10.65±2.42 14.76±2.89 8.87±0.82干預后 7.85±0.72* 9.63±0.64* 7.21±0.56*
表2 兩組的用藥知識掌握率比較 例(%)
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均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隨之而來,人們的疾病譜也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其中糖尿病是人們由于糖代謝紊亂導致的疾病[8]。糖尿病目前已在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普遍流行,根據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統(tǒng)計(IDF),2000年全球有1.51億糖尿病患者,而目前糖尿病患者已達到2.85億,按目前的增長速度,估計到2010年全球將有5億人患糖尿病[9]。糖尿病是一組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及(或)生物學作用障礙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很明確,但是目前已經知道是胰島素這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可能是胰島素的分泌減少,也可能是胰島素功能減弱,或者兩者兼而有之[10]。常見癥狀有多飲、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患者在醫(yī)院就診人群中占有較大比例,糖尿病一旦確診,一般需要終生服藥,因此合理用藥對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的控制及并發(fā)癥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2]。初期糖尿病以藥物控制為主,藥物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建議配合胰島素治療,降糖藥物臨床分類較多,基于此,臨床醫(yī)務人員對患者的用藥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訪談型用藥指導是臨床最新用藥指導方法,對于訪談者的藥劑師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底蘊,除了專業(yè)糖尿病患者教育知識以外,藥劑師的藥物知識儲備非常重要,訪談者會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進行溝通訪談的時候,應該根據不同的患者進行溝通知識的轉換,因材施教[11]。訪談前要詳細查閱患者的詳細情況,以便在訪談過程中能夠根據糖尿病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用藥措施,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遵醫(yī)治療的依從性,顯著提高了治療效果[12]。
在訪談過程中,要重點向患者介紹藥物的適應證與禁忌證,比如雙胍類降糖藥的禁忌證有:肝腎功能損害、慢性胃腸病、消瘦、黃疸;嚴重心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明顯的晚期合并癥,如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环幒髧乐貝盒?、嘔吐、腹痛、腹瀉或嚴重營養(yǎng)不良者[13]。另外對于藥物的副作用也要提前告知患者,比如,雙胍類藥的副作用與其劑量有關的消化道副作用,如苯乙雙胍可在65%的患者中發(fā)生,主要表現為口內有金屬味、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部不適、腹瀉,二甲雙胍在20%的患者中有輕度暫時性胃腸道反應。乳酸酸中毒:苯乙雙胍>100 mg/d,老年患者或肝、腎、肺慢性疾病患者,貧血、腎功能不良患者易發(fā)生乳酸酸中毒,二甲雙胍少見,僅為苯乙雙胍的1/50。
在用藥指導過程中,很多患者不合理用藥的原因是感覺降糖效果不好就隨意更換藥物,這是錯誤的用藥習慣,任何一種藥物起效都需要一定時間。不同類型的降糖藥需要的起效時間也不同[14]。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的藥,包括磺酰脲類和對乙基苯甲酸,在1周內才會達到全效[15]。阻斷腸道吸收糖類的藥起效迅速,適用于每餐。增強胰島素效能的藥,即“胰島素增敏劑”,包括雙胍類和噻唑類。二甲雙胍(目前唯一被批準的雙胍類)在1周內達到全效[16]。噻唑類藥物幾乎3周內都不會起效,并可能在10~12周內都不會達到全效?;颊邞诩冶O(jiān)測藥物對血糖的作用,在開始用新的治療藥物或考慮改變藥物劑量時,應把這些因素都考慮在內[17]。
通過本研究可見,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BG、2 h BG及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的用藥知識掌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一般情況類同,可以進一步進行臨床干預研究。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指標分別為(5.82±0.42)mmol/L、(7.41±0.66)mmol/L、(5.38±0.32)%, 對 照 組 分 別 為(7.85±0.72)mmol/L、(9.63±0.64)mmol/L、(7.21±0.56)%,兩組的血糖指標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觀察組患者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用藥知識掌握率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分別為96.0%與80.0%,觀察組的改善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積極的用藥指導對于降糖具有重要意義,干預后兩組的用藥知識掌握率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觀察組的改善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訪談型用藥指導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情況,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藥知曉率。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對糖尿病用藥方面缺乏正確的指導,用藥依從性不甚滿意。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加強用藥指導,以一種患者能夠輕松接受的方式接受治療,訪談型用藥指導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情況,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藥知曉率,是一種積極有效的用藥指導方式,由于本研究納入對象較少,觀察時間相對較短,仍需要大規(guī)模臨床推廣應用[18]。
[1]淮盼盼,陸萍靜,王霞,等.糖尿病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11):3720-3722.
[2]胡秀萍.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及遵醫(yī)行為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7):70-71.
[3]鄧瓊,馮瓊華,王薇,等.初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行為特征對健康教育影響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8):6-8.
[4]黃金鑫,呂肖鋒,李娟,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入院早期血糖波動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3):200-203.
[5]龍艷,蘇珂,彭鷹,等.血糖波動與氧化應激對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2(5):147-150.
[6]王敏,蘇曉飛,馬建華,等.門冬胰島素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和氧化應激損傷的影響[J].江蘇醫(yī)藥,2014,40(4):430-432.
[7]閆文亮.加強藥房管理塑造藥劑科窗口服務形象[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4):169-170.
[8]鄧雪梅,劉君海,駱建梅,等.健康教育路徑在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3):85-87.
[9]康青松.定期健康體檢對中老年人的重要性及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3):154-156.
[10]滕愛林.糖尿病患者認知與遵醫(yī)行為相關因素調查[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1,38(8):1487-1488.
[11]孫雪蓮,石永霞.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藥劑科管理之我見[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28):115-116.
[12]洛佩,程千鵬,武晉曉,等.實時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的準確性評估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29(11):954-958.
[13]張潔,董閃閃,康巖,等.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糖波動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29):3410-3413.
[14]蔣娟,徐靈莉,高麗,等.糖尿病病人自護行為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4,28(1):282-285.
[15]李菁,李崢,Marie Nolan,等.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會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2):207-211.
[16]何筱瑩,李梅忠,阮佩珊,等.互動模式健康教育在改善糖尿病患者遵醫(yī)行為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3):1450-1452.
[17] Patel N,Mishra V,Patel P,et al.A study of the use of carbamazepine,pregabalin and alpha lipoic acid in patients of diabetic neuropathy[J].J Diabetes Metab Disord,2014,13(24):62-66.
[18] Negi G,Sharma S S.Inhibition of IκB Kinase (IKK) Protects Against Peripheral Nerve Dysfunction of Experimental Diabetes[J].Mol Neurobiol,2014,7(20):7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