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青
近期,電影《黃金時代》的上映帶來了關(guān)于民國時期中國文學的討論,民國可以說是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一個黃金時代,也可說是自由進步思潮的黃金時代,亦或東西方文化碰撞的黃金時代。
其實民國時期還是另一個美好事物的黃金時代,那就是“旗袍”。
“沉靜而又魅惑,古典隱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遠清艷如一闕花間詞?!弊骷胰~傾城聊聊數(shù)語,道出了旗袍女子溫婉又略帶魅惑的形象。自晚清至民國,旗袍風靡國人,1929年,被國民政府定為“國服”。
女明星+改良旗袍
旗袍的源頭是清代滿族女人的長袍,右衽大襟,四面開叉,適應(yīng)滿族人騎射生活的需要。清代,旗袍的基本形制基本沒有變化,這與傳統(tǒng)社會以服飾體現(xiàn)等級、威儀的禮節(jié)性要求有關(guān),美感是次要甚至不被考慮的,所以老照片中,晚清的旗袍寬大直板,遮掩了女子的身材。
到民國,美感取代傳統(tǒng),旗袍因此脫胎換骨。改良旗袍吸收西方服裝裁剪的優(yōu)點,衣身更為收窄,袖子更為貼合,充分突出女性的胸部與腰際曲線,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尤其上海女性把改良旗袍演繹的千姿百態(tài),楚楚動人。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chǎn)生與流行。
民國影星是推動與普及改良旗袍的重要力量。例如胡蝶,她穿旗袍總是袒露小腿和小臂,這在當時成為時尚,而且她的旗袍下擺和袖口都綴有“蝴蝶褶”,這類旗袍也被稱為“胡蝶旗袍”。而“顧蘭君式”的旗袍也曾風靡一時。一張照片中,顧蘭君旗袍開叉高到大腿根,袖口也有半尺長的大叉,開放度不輸現(xiàn)代女性。
女明星+改良旗袍,成為許多“娛樂新聞”的配方。1931年,著名的《良友》雜志攝影師動用大量社會關(guān)系,湊齊了包括袁美云、黎明暉、王人美、胡蝶、阮玲玉等八大女星拍攝合影,除王人美外,每個人都身著改良旗袍“出鏡”,成為當時娛樂圈熱議的焦點。
1934年老上海的服裝品牌“鴻翔”在上海百樂門舞廳舉辦時裝表演會,胡蝶、阮玲玉等當紅明星穿著旗袍上臺“走秀”,成為民國影壇一大盛事。
1939年,《良友畫報》為難民籌集救濟款而舉辦明星照片義賣活動,顧蘭君身著高領(lǐng)盤扣無袖旗袍的照片,以6000元天價拍出,轟動一時。
與旗袍有關(guān)的最重要的時尚變遷或許是阮玲玉穿戴“義乳”“義乳”,是20世紀初國人對胸罩的稱呼。阮玲玉習慣將旗袍腰身改得細窄,以至于要吸口氣才能系上扣子,要穿這樣的旗袍,非得搭上“義乳”。阮玲玉穿戴“義乳”,為胸罩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經(jīng)過民國女星推波助瀾式的演繹,時代風潮席卷一時,旗袍成為當時女性追逐時髦的象征,既能適度地展現(xiàn)女性的體態(tài)線條,又以自然簡約的方式體現(xiàn)東方人內(nèi)斂含蓄、端莊典雅的氣質(zhì),以一氣呵成的線條感,流暢地展現(xiàn)了女性的美感,最終成為一個時代衣著的經(jīng)典樣式。
而彼時的才女張愛玲,也是旗袍的俘虜,但是張愛玲穿旗袍,也和她的文采一樣,敢于穿出她的個性風格,敢于在叛逆中張揚著她的優(yōu)雅姿態(tài)。她曾隨手拿起大紅大綠的床單,經(jīng)過自己簡單改造做成旗袍出門上街,而且只是把旗袍高高的開叉處簡單綴連,完全不顧那個時代女子的“含蓄內(nèi)斂”,表現(xiàn)出比現(xiàn)在的時尚女性還“另類”的潮流勇氣。
旗袍“漂洋過?!?/p>
1949年以后旗袍在大陸漸漸冷落,而墻外的臺灣和香港卻很好的保留了旗袍文化,殊不知這旗袍文化還曾漂洋過海,讓歐美也掀起過旗袍的潮流。
1933年,華夏旗袍在芝加哥世博會上獲銀獎,旗袍這一華人女性的標志性服裝開始被西方了解。這一時期的好萊塢華裔女演員黃柳霜,不但在表演上獲得了國際聲譽,也為西方展示了獨特的東方魅力和充滿東方風情的旗袍。50年代末的華裔女明星關(guān)南施所主演的電影《蘇絲黃的世界》中,她身穿旗袍,長發(fā)披肩的東方女子形象,深入全球影迷人心。
當時歐美隨之出現(xiàn)了一股旗袍熱潮。除了時尚雜志,Simplicity、Macalls、Vogue、Butterick幾大紙樣公司所推出的家用裁剪紙樣也同樣是一個流行指標。
50年代幾家紙樣公司紛紛推出了各種旗袍或以旗袍為設(shè)計元素的時裝裁剪紙樣,供家庭主婦們學習制作。在彩色照片還未普及的50年代,紙樣袋子上沒有真人穿著照片,都是靠手繪圖來展示。
充滿20世紀50年代西方服飾流行線條與審美情趣的時裝插畫與中國20世紀30~40年代的月份牌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彼時,旗袍不僅是民國女性的代表性著裝,也成為西方人眼中的一種奇妙的東方情結(jié)。如今,明星們對旗袍元素也隋有獨鐘,時常穿著走紅毯或參加party。而且也并不像以往大家的觀念,歐美人穿旗袍缺少東方人內(nèi)斂的氣質(zhì),其實她們可以穿得一樣清新麗質(zhì)。
回望歷史,旗袍上的“革命”,從寬袖到窄袖,從長袖到短袖,從高領(lǐng)到小立領(lǐng),從長到短,從低開叉到高開叉,是一個從保守到開放,從傳統(tǒng)審美到現(xiàn)代審美的轉(zhuǎn)變過程。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中國服飾文化的一面鏡子,照射出一個時代的風尚與氣息。
由民國時期影星掀起的改良旗袍的時尚浪潮,表面上看似旗袍衣飾產(chǎn)生與興盛的過程,其中暗合著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