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鋒
曲阜孔府內(nèi)宅門的內(nèi)壁上,繪有一只狀似麒麟的動物。這種被人們稱為貔貅(pí xiū)的傳說動物,長相怪誕,據(jù)說能吞下一切金銀財寶乃至日月星辰,實可謂貪得無厭??赘畬Ⅴ鳟嬘趦?nèi)宅,旨在告誡、警醒家中做官之人不可貪心??尚Φ氖?,今日貔貅大行其道,成為很多人送禮的選擇,希望它能招財進寶、帶來好運??组T戒貪之物,成為今日助貪之“吉祥物”,堪稱
奇觀。
其實,戒貪并非儒門一家之主張,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用他們的智慧,幾乎異口同聲地告誡人們:貪,真的一點好處沒有。比方說,莊子深明賭博之道,《莊子·達生》謂:“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币馑际钦f:用瓦片做賭注的,他的心思便很靈巧;用帶鉤做賭注的,他的心里便充滿恐懼;用黃金做賭注的,他的心智必然昏亂。司馬遷深明經(jīng)商之道,《史記·貨殖列傳》謂“貪賈三之,廉賈五之”,《史記集解》解釋說:“貪賈未當賣而賣,未可買而買,故得利少,而十得三。廉賈貴而賣,賤乃買,故十得五?!奔词钦f:做買賣的人,少一分貪心,其得利反而會更多一些。明代有人將兩事置一處,謂:“‘貪賈三之,廉賈五之,太史公得賈之三昧;‘金注則昏,瓦注則巧,南華公得博之三昧?!保ā端幍嘏谇f》)細細品味,這句話真的很有味道。
《聊齋志異·劉夫人》結(jié)尾處,蒲松齡寫道:“嗚呼!‘貪字之點畫形象甚近乎‘貧?!庇浀们靶┠旯墒姓裏狒[的時候,有人寫文章,題目為《‘貪與‘貧只差一點!》,原來其根本理念竟來自一部古代小說。那文章的大意是說:買了股票,不要太貪,賺點錢就走,未嘗不好??墒窍胍幌?,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清這一
點呢?
《論語·堯曰》:“欲而不貪。”這是針對人性而言的。意思是說,只要是人,就有欲望,滿足這些欲望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貪就可以了,所以連孔子也承認“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承認人有正常的欲望,但是不要太貪,這就是儒家對于這個問題的解釋。其實,歷史上,西方主流倫理學(xué)觀點同樣認為:不貪求,便是富裕。對物質(zhì)的需要容易滿足、不貪婪、沒有野心,是人生幸福的前提。
晉代魯褒作過一篇《錢神論》,很多人都熟知,南朝時蕭綜寫過一篇《錢愚論》,因已失傳,則少為人所知??催@個題目和其作文之本事(為誡蕭宏奢侈過度而作),《錢愚論》一文大約是要說,金錢能讓某些人變得蠢不可及,有錢豈可任性?近年來,讀到不少反腐的新聞,謂從貪官家中搜出的錢論噸計,謂工作人員為清點錢而燒壞點鈔機云云,這些例子其實都是《錢愚論》的好材料,可惜蕭綜看不
到了。
《格言聯(lián)璧》云:“以拙字免勞,以聾字止謗,以盲字遠色,以吝字防口,以病字醫(yī)淫,以貪字讀書?!边@段話讀來也深有滋味。如果你貪心難耐,就把這個心用來讀書吧!古人云:“一夜貪書未得眠,猶如大道古人傳。有心會到無心處,渾渾淪淪太素?zé)?。”貪婪地讀書,雖貪也算是雅貪,何況書的背后還有古人所傳之“大道”呢。
(選自《今晚報》2015年1月27日,薦稿人:易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