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頭市達濠民生學校 吳少青
讓“美”的語言在課堂上飛揚
文/汕頭市達濠民生學校 吳少青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切地感到語文課不僅要講究教學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更要講究藝術性,追求美的境界。因為形象的語言,能將“死”的知識變?yōu)閷W生易于理解的“活”的知識。具有情感的語言,能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生動的語言,能吸引學生,振奮學生的精神,讓學生聽了便“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教材化難為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良好的教學語言可以烘托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加深對課文的深刻理解。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教師根據目的要求,用語言進行渲染與烘托,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很好地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如,我們指導朗讀《地震中的父與子》“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一句時,在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看圖等形式走進文本之后,可以分三層配樂引讀:①36小時,足足有兩個白天,一個黑夜,足足有54節(jié)課!多么漫長啊?、?6小時,對于一個兒子被埋在廢墟底下生死未明的父親來說,仿佛就是一個世紀?。、墼谶@漫長的36小時里,這位父親忍受著內心的萬般煎熬,但是他仍然就這么不吃不喝,就這么不休不眠地挖掘,他的意志多么堅定,多么驚人,多么了不起??!
這樣的引導,這樣的動情,做到了以聲傳情,層層深入,層層推動,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情境,更好地帶動了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鐘來,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把學生的思緒、理解引向高潮。
教師的教學語言經過錘煉、加工,提取“精華”,富有啟發(fā)性,能化難為易,深入淺出,變抽象的知識為直觀形象的語言,讓學生產生聯(lián)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在引導品析“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地震中的父與子》)一句時,在學生抓住了“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等部分體會到父親的傷痕累累和疲憊不堪之后,教師借助于“美”的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發(fā)揮想象,自然而然地走進當時的救助現場:“同學們,我們知道,救援工作是很危險的,這其中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也許在挖瓦礫時,手扎破了;也許……也許……又也許……還也許……”學生在這樣的提示下,猶如有明燈照耀著航行燈道路,思路被打開了,思維活躍了,理解深刻了,難點也就順利突破了。實踐證明,“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它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情感的共鳴,具有振魂攝魄的效果。
教學中,如果教師的語言缺乏表現力、感染力,那么學生必然覺得無味,自然學習熱情也就不高;反之,有情、有韻、有趣的教學語言總是能寓理于情,讓課堂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學生也必然熱情高漲,入耳、入腦、入心靈。
又如,在師生合作探究《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父親是否精神失?!边@一環(huán)節(jié)時,我們可以采用了師生辯論的形式,調動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①可是別的父母都絕望地離開了呀?②消防隊長、警察都來勸說了呀?③那么長的時間,人怎么可能還活著呀?……學生在教師一再的反問中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父親的這一舉動,進一步理解了文本,同時,也更激發(fā)對父親的崇敬之情,充分感受到這位父親真的很了不起!
新課標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提倡學生個性化表達,這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把看似零亂的學生的體會進行有機的疏理,成為一個整體,進而升華情感呢?
同樣是《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在學生交流體會了父親“了不起”的舉動,辯論了他是否精神失常之后,我們可以這樣小結并引導朗讀:我們可以想象,在這漫長的時間里,父親承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然而,不管怎樣,父親意志堅定,充滿希望,因為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學生動情地朗讀);在這38個小時里,父親冒著危險,不顧勸阻,因為他想著對兒子的一個承諾——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學生動情地朗讀);在這38個小時里,父親歷盡艱辛,傷痕累累,但他絕不放棄,就是因為這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學生更為動情地朗讀),就是因為他對兒子的承諾——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學生更為動情地朗讀)這一疏理很必要,學生的理解有了一個整體感,情感也得以升華,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