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
盛京皇宮(今沈陽故宮)
在我國東北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雖然創(chuàng)造出了中國北方的新石器文化,歷史卻讓它歷經漫長的等待,才向世人展現(xiàn)出那經受了千年洗禮后的風華,這座文化名城就是——盛京(今沈陽)。
盛京的歷史淵源
中國歷來不乏古城、名城,甚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古鎮(zhèn)也數(shù)不勝數(shù)。各族人民共同在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且與傳統(tǒng)的中原文化一起匯聚融合,才形成了如今的中華文化共同體。在這些古城和地域性文化中,筆者對盛京別有幾分青睞:這座古城雖不是文明史最悠久的、也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更不是發(fā)展程度最完善的,但它是獨一無二的,與任何古城相比都毫不遜色。
盛京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大約7200年前,那時候人類已經在這里創(chuàng)造出中國北方地區(qū)的新石器文化——新樂文化(因遼寧沈陽北郊區(qū)新樂遺址的下層遺存而得名,又稱新樂下層文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曾是燕國的屬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分天下為36郡,這里又隸屬于遼東郡,由于地理位置遠離中原,因此避免了秦末戰(zhàn)亂的破壞;西漢時期被稱為“侯城”,唐朝時改稱為“沈州”,遼、金時期開始向“沈州”移民,筑土城、發(fā)展生產,走上了早期開發(fā)之路;到了元朝,改“沈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沈陽”這一名稱才正式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
明朝時又改稱為“沈陽中衛(wèi)”,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明政府經略遼東的軍事重鎮(zhèn),洪武年間曾派遼東都指揮使司指揮閔忠督建沈陽城墻,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抵御北部蒙古族、女真族的軍事攻擊。據史料記載,明嘉靖22年(1543年)開始擴建沈陽城,加固后使其軍事防御能力大大增強,多次抵擋住外族攻擊;可是到了1610年以后,經過與后金的數(shù)年戰(zhàn)爭,沈陽明城墻除北門外,幾乎全部被毀壞。
直到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盛京的歷史才終于迎來了一次歷史性轉折——薩爾滸之戰(zhàn)。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誓師反明。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到了1619年二月,改變了盛京命運、改變了明朝與后金命運、甚至改變了中國歷史命運的薩爾滸之戰(zhàn)爆發(fā)。后金政權在短時間內迅速攻陷了撫順、清河,又進攻了依附明朝的葉赫部,勢力急劇擴張。明神宗朱翊鈞感到了遼東局勢的危急,于是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經略遼東,坐鎮(zhèn)盛京,指揮對后金的圍殲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爭中,明朝集結了明軍、葉赫兵一部、朝鮮軍共10萬人(號稱20萬),按照楊鎬制定的作戰(zhàn)計劃,以合擊后金都城赫圖阿拉、消滅后金政權為目標,派總兵劉綎、馬林、杜松、李如柏分別從南、北、西、西南兵分四路,進行軍事大決戰(zhàn)。
在女真族的生死存亡之際,努爾哈赤展現(xiàn)出一代領袖的領導魄力和軍事謀略,他通過加強對明朝軍隊軍事情報的搜集,在作戰(zhàn)前就已經掌握了明軍的軍事動態(tài),于是決定采取“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zhàn)方針”??赡苁巧咸炀祛櫯瑺柟啵部赡苷媸敲鞒瘹鈹?shù)將盡,在決定兩國命運走向的戰(zhàn)役中,遼東天降大雪,明軍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下行動遲緩,四路大軍根本無法如期抵達赫圖阿拉。雪上加霜的是,明軍的內部將領居然不和,不能夠統(tǒng)一意見集中力量對付敵人,從而使努爾哈赤的作戰(zhàn)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最后杜松遇伏,馬林敗逃,劉綎戰(zhàn)死;坐鎮(zhèn)盛京指揮戰(zhàn)爭的楊鎬,對三路明軍沒有做出任何支援,等到杜松、馬林戰(zhàn)敗后,才匆忙調李如柏回師保衛(wèi)盛京。但是李如柏中計受驚敗逃,楊鎬無力堅守盛京,最后也狼狽地逃回北京,明軍全軍覆沒。后金用了大約1個星期的時間以少勝多奪取了明朝遼東地區(qū)的大部分土地,最重要的是奪取了軍事重鎮(zhèn)盛京,這里也成為后金與明朝進行軍事對抗的戰(zhàn)略后方。
盛京皇宮寶座
之后,明軍在后金的多次軍事進攻之下節(jié)節(jié)失利,已經到了無法扭轉局面的地步。盡管之后繼位的崇禎皇帝勵精圖治、想要扭轉乾坤,并且通過誅殺閹黨、重塑政治等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使國人為之一振,但是他所掀起的浪花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終成幻影,悲情色彩籠罩下的紫禁城只剩下落日余暉……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軍事勝利不但使后金政權更趨穩(wěn)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zhàn)場的主動權。到了1625年,他把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盛京,開始營建后金皇宮,并以盛京為根據地,開始了爭霸天下的腳步。成為政治中心的盛京也揭開了它進入歷史大發(fā)展時期的序幕:到了皇太極時期,繼續(xù)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并且參考中原漢制結合本民族特點,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政府機構,明確了各個部門的職能,這一系列舉措也奠定了今天沈陽的城市雛形。天聰八年(1634年),沈陽正式更名為“盛京”;清朝遷都北京后,盛京一直作為陪都;順治年間,又陸續(xù)設置了戶、禮、兵、刑、工五部,每個部門設置侍郎一職以及總管大臣留守盛京,又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設奉天府,因此盛京又叫“奉天”。
盛京皇宮的未解之謎
提到故宮,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會想到北京,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中國還有一個故宮,就是沈陽故宮,在過去我們叫它“盛京皇宮”?,F(xiàn)在的沈陽正是得益于這個盛京皇宮,才能成為東北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那么盛京皇宮到底是什么時候建造的?又是誰主持建造的?傳說努爾哈赤遷都盛京只是為了保住江山龍脈,是否確有其事?
關于遷都盛京,民間一直流傳有“保江山龍脈”之說。據說當時努爾哈赤本人極為崇信堪輿之術,1625年的一天,他突然召集諸王和眾大臣議事,提出要遷都盛京,朝堂之上反對聲音驟起,但是努爾哈赤并沒有理會,還請了風水先生為他選定龍潛之地以修造新城,具體城址就位于渾河之北。不久,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又因為渾河古稱沈水,河的北岸為陽,遂將此地命名為“沈陽”。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不能作為結論。盡管歷代王朝的建都選址確實要考慮風水,但是決定選址的因素不可能只有“風水”一種。任何一個統(tǒng)治者在建都這么大的事情上,還是要顧及全局,從政治、軍事、經濟以及政權的長治久安等方面結合風水來一起考量,僅僅是因為風水而建都城的觀點是不可靠的。
那么盛京皇宮到底是什么時候建造的?史書上并沒有明文記載,唯一可考的就是《侯氏宗譜》中提到,負責為皇宮燒制琉璃瓦的侯振舉家族是在天命九年(1624年)來到盛京的,因此皇宮有可能是1624年開始建造的。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質疑,說努爾哈赤當時居住在城北的罕王宮,如果盛京皇宮1624年就開始修建的話,努爾哈赤為什么不住在皇宮里反而要在罕王宮居???還有,1624年盛京城沒有建成,甚至是沒有開始修建,并且努爾哈赤也沒有下令遷都,怎么會在此地建造皇宮呢?皇太極的王府可能是盛京皇宮前身的結論,則被專家證實,皇宮的大政殿應該是皇太極的王府,他登基之后,在自己王府的基礎上修建皇宮,而且這個簡單的擴建,主體一直到1632年才完工。
通過《侯氏宗譜》我們又發(fā)現(xiàn)漢人參與了營建皇宮的任務,通過這個線索我們可以對營造盛京皇宮的人有個大致猜測,因為皇宮的建筑融合了滿蒙漢3種特征,象征著天下一家,可能會有多個營造者,至少應該有滿蒙漢3個民族的建造師。但是又有人提出,侯振舉只是個燒制琉璃瓦的,而且漢人做建筑工人不能說明建筑設計者也是漢人,可能這個皇宮只是由一個人設計,動員各方、各民族勞動力一起建造出來的,所以也沒有人知道確切答案。
以上的種種謎團都給盛京皇宮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讓我們無法徹底窺視其中。但是無論謎底是什么,到底能不能揭開,似乎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因為它已經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是東北地區(qū)統(tǒng)一的見證,并且由盛京皇宮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文化,也成為時代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從御制《盛京賦》中看盛京
盛京文化可以看成是清朝文化的一個縮影,那么作為承載這一文化主體的盛京,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向心力不僅僅是面向東北地區(qū)的,更是面向全國的。當清朝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之后,盛京被視為滿族之“根”,歷任帝王在位期間都曾多次北上祭祖尋根。據記載,1743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東巡盛京祭祖之時,就在盛京皇宮的大政殿創(chuàng)作了一篇大賦——《盛京賦》:“於鑠盛京,維沈之陽。大山廣川,作觀萬方?;⒕猃埍P,紫縣浩穰……詒我孫謀,萬年之宅……敬之敬之,翼翼惴惴。于億萬歲,皇圖永綿?!?/p>
《盛京緬盛圖》是再現(xiàn)清朝初年皇太極建都后盛京繁榮風貌的大型歷史風俗畫
從這幾句就可以看出,該賦的主要內容就是歌頌祖宗創(chuàng)業(yè)的偉大艱難、功績卓著,盛嘆盛京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認為這里是大清永保江山福祉之所在。由于這篇《盛京賦》是乾隆皇帝一生4萬多首詩作中唯一一篇以歌頌城市為題材的大賦,并且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只有乾隆一人專門為一座城市創(chuàng)作過大賦,足見盛京承載著乾隆對國祚永固的殷切期盼以及對開國先祖的無上敬仰,也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盛京城在清朝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昭陵
此外,這篇大賦對中國文化、外交史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忽視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看了法文版的《盛京賦》后,曾稱贊乾隆皇帝“像一位作家或許比像一位皇帝更多些,是權力無邊的君主,又是帝國最優(yōu)秀的詩人”。1828 年,法國著名滿文學者尤利烏斯·海因里西·克拉普洛特把滿文《盛京賦》刊登在自己主編的《滿文名著》中。以上的一切都為盛京文化增添了更多的歷史厚重感。
從盛京三陵看盛京
在整個盛京皇宮的建筑群中,最具神秘性的莫過于帝王陵寢。來到這里,筆者仿佛已置身于那個時代,金戈鐵馬、刀槍劍戟的碰撞聲在耳畔縈繞,濃厚的尊祖敬祖氣息隨之撲面而來,可以說這幾座充滿民族色彩、莊嚴肅穆的建筑是大清的靈魂。
永陵是這3座陵墓之中規(guī)模最小、最不起眼的,可地位卻是最高的,居三陵之首。這里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此陵被稱之為清朝祖陵,清朝皇室更把這里視為“兆基帝業(yè)欽龍興”之地。關于永陵還有一個傳說:當年努爾哈赤的祖父背著祖先的尸骨從長白山走下來,走到永陵所在地的時候見天色已晚,店家因為他背著尸骨而不讓他進店,于是他只能在一棵大榆樹旁休息。他把祖先的尸骨放在樹杈上,第二天早上準備趕路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尸骨竟然長在樹杈上取不下來了,他很害怕,便從當?shù)卣襾盹L水先生看看。風水先生告訴他,這是一塊寶地,后面的山是一條龍脈,你無意間將尸骨放在了龍脈正中,你的后人將擁有天下。后來,當時的那棵榆樹被第二次東巡祭祀永陵的乾隆奉為“神樹”。更加神奇的是,后人發(fā)現(xiàn)這條龍脈是西東走向,有大小不等12個龍脊(山頭),恰好與大清12位皇帝相對應;而且山頭大小不等,也注定了皇帝在位時間長短不一。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孟古以及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的陵墓,這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福陵由我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與滿族建筑風格融合而成,格調獨特,最著名的就是利用天然地形修建的108磴石階,象征36天罡72地煞,過了石階才能來到陵寢主體。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這里有一片古松群,是令人流連忘返的旅游勝地。一些被命名為“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的松柏神形兼具,令人嘆為觀止。如今這里現(xiàn)存2000余棵古松,松齡達300多年,參天蔽日,蒼勁挺拔,猶如不熄的靈魂在訴說著千年的孤寂。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