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國正式宣布準備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chuàng)始成員國時,美國人的第一反應恐怕是萬萬沒想到。在此之前,美國人頗費了些力氣,將澳大利亞和韓國攔在了亞投行創(chuàng)始成員國的門外,卻萬萬沒想到,身在亞洲之外、一向最親密的盟友英國竟然“偷偷地”敲響了亞投行的大門。沒錯,在美國人看來,英國宣布準備加入亞投行就是偷偷進行的,按照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名美國高官的說法,英國“幾乎沒有與美國磋商”就做出了這一決定。對此,美國十分不滿。
如果就此事與美國磋商,聽美國的話,會是什么樣的結果呢?看看去年,圍繞加入亞投行的問題,美國對澳大利亞、韓國等國所施加的種種壓力,英國人想必心里十分清楚,磋商的結果,要么是聽美國的話,像韓國和澳大利亞那樣不加入;要么就是堅持自己做決定,惹美國不開心。如果英國打定主意要加入,又何必要去聽美國的神嘮叨呢?
現(xiàn)在,美國人更操心的恐怕是,連英國都申請加入了,小伙伴韓國、澳大利亞會不會又有新想法?其他伙伴會不會有樣學樣,效仿英國?如果真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不論是韓國、澳大利亞改變主意,還是其他國家向英國學習,對美國來說,該是一種怎樣的尷尬?
這些可不是瞎操心。這不,英國“叛變”才幾天,德國、法國、意大利也“叛變”了,如此之快的反應,不能不讓人懷疑,這幾個國家很可能早就“蓄謀已久”,就等著英國來領頭了。不僅如此,就連在美國重壓之下對亞投行說不的韓國和澳大利亞也有可能在最后關頭變卦。
即使澳大利亞和韓國最終還是照顧了美國的面子,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這些老牌西方大國、七國集團成員對亞投行的認可,足以讓美國對亞投行的圍堵行動宣告失敗。
自中國提出成立亞投行以來,美國人就很是“操心”,一邊在公開場合說亞投行的壞話,一邊四處奔波游說拆臺;不僅操心亞投行的“前途”,而且操心小伙伴們的動向。在美國看來,他的小伙伴們該和誰玩,不該和誰玩,都應該聽他的。只是,種種動作終究未能阻擋亞投行的籌建步伐。
之所以如此,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僅靠亞洲開發(fā)銀行、世界銀行等現(xiàn)有的金融機構,無法滿足亞洲國家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亞洲各國需要這樣一個新興的金融機構。對大多數(shù)亞洲國家來說,在亞投行的問題上,美國的確操碎了心,但又似乎操錯了心。而對英國德國等西方大國來說,亞投行也意味著新的機遇。
換句話說,不論對亞洲多數(shù)國家而言,還是對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西方國家來說,在亞投行的問題上,美國人的所作所為更像是一個不顧一切維護既得利益的保守派,很多時候,甚至不愿考慮各方對亞投行的迫切需求,變成一個為了反對而反對的角色。
包括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內,不少美國政客都說過中國在搭美國的便車。但當中國打算和其他國家一起建造一輛新車時,美國卻又極力阻撓。在美國人看來,車應該由美國人來造,司機也應該是美國人及其伙伴,車怎么開,司機怎么選,也都應該是美國人主導。更直接點說,美國人就是想一直掌握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權。
比如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呼聲一度十分強烈,但時至今日,美國一直在竭盡全力阻撓改革,既無意放棄自己的否決權地位,也不愿大幅增加其他國家的投票權。
對美國來說,最理想的莫過于美國及其盟友主導國際金融組織和秩序,并永遠維持下去。但和二戰(zhàn)后初期的世界相比,當今的世界顯然已大不相同,亞投行的出現(xiàn)就是一個例證。英國等西方國家認識到了這種大變化,并順勢而為。美國或許也認識到了這種變化,卻竭力阻擋,結果收獲的是盟友的“叛變”和自己的尷尬。如果在類似的問題上,美國今后仍采取同樣的政策,只怕會收獲更多的尷尬。
黨建軍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