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千年云龍城 滇西大十字路口中心的人文秘境

2015-04-07 16:16楊希元丘勤
環(huán)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滇西云龍白族

楊希元 丘勤

云龍縣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陲最邊遠的縣。圍繞在這個小城周圍的,都是舉世聞名的美景之地——東部是迤邐秀美的大理蒼山洱海,西鄰壯麗的怒江大峽谷,往北是麗江和香格里拉,南邊則是保山、騰沖與德宏。然而被圍繞在中心的云龍,卻一直不為外人所熟知,就像一個被歲月塵封的秘境,被現(xiàn)代人遺忘。

人們不知道,這里有千年沉淀下來的繁華和故事。

云龍,是云南最西邊的產(chǎn)鹽地:本省的其他幾個鹽井,都被壯闊的橫斷山脈隔在東部,唯有云龍在山脈以西。云南西部、西藏察隅昌都地區(qū),乃至緬甸的東部用鹽,都必須取自云龍。而運鹽人更是聰明地征服了橫斷山脈——他們不妄圖橫越,卻是順著從北向南的峽谷,將富含鉀元素的云龍鹽送到各個地方,并且一路架橋,最終使云龍成為了“中國古代橋梁博物館”。

同時,鹽的巨大誘惑,使得大山深谷中的云龍成為了鹽業(yè)冒險家的樂園。首先是歷朝中央政府為了控制鹽業(yè),積極修建驛道,設(shè)置驛站。而后便吸引了大批內(nèi)地商人和移民——這些人最初大多是為了獲取鹽的巨大利潤來到這里,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中原各地不同的風俗文化。其中最讓人驚嘆的,是云龍縣千年白族村中的吹吹腔——它的雛形源于北方戲種,卻奇異地在滇西和白族音樂結(jié)合了起來。

滇西特殊的大十字路

那些穿過云龍的古道

明清以來,云龍縣諾鄧鄉(xiāng)就是“滇西大十字路”的中心,東邊是大理昆明、南至保山昌寧、西接騰沖、北連麗江西藏。那時候,從這四個方向延伸的古道上,八方商旅絡繹不絕。

南北縱橫的云龍之路,幾乎是一條直線,上面流通的是鹽、玉石和茶葉。沿著那些縱向的峽谷穿行,不需要橫跨高聳入云、綿延不絕的橫斷山脈,也沒有打的江河阻隔,出入藏區(qū)的馬隊甚至可以省去渡金沙江的麻煩。西藏的昌都、察雅和芒康,以及德欽、維西等藏族地區(qū)所產(chǎn)的馬匹、藥材和毛皮,正是通過云龍再往南,流通進入保山和臨滄等地的。而保山、臨滄等地的玉石、茶葉,又反向流通到北方的藏區(qū)。

居住在北方藏區(qū)的民眾,尤其歡迎云龍鹽。云龍出產(chǎn)的鹽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其中主要的成分是“氯化鉀”,也就是食用鉀鹽,對高寒地區(qū)的牧民身體有益,用它來喂牲口還可防治疫病,所以藏族群眾很喜歡這種被他們成為“諾鹽”的云龍鹽。在這條運鹽路上,有一座大山就直接被叫做了“鹽路山”。

東西交流也有通途。橫斷山以西,除了云龍所轄的幾口優(yōu)質(zhì)鹽井,再無其他鹽井。云龍西南的保山、騰沖一帶,甚至出國境至緬甸等地所需的食鹽,主要由云龍供應。所以整個滇西地區(qū)的居民,都對云龍鹽情有獨鐘,有些地方兒女婚嫁時一定要用紅布包一塊云龍鹽作為“彩禮”。

滇西人經(jīng)過云龍,往東北一路去是麗江,從麗江再南行到大理——這條路,同樣也是鹽、茶以及糖、布、玉石等商品的流通道路。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滇西地區(qū)與英占緬甸之間的經(jīng)濟交流密切,云龍鹽名揚中外。

這條四通八達,流通著鹽、茶和玉石的交通線上,走過各式各樣的人,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故事:有云龍的靴子赴省進京趕考的寒苦;有各地商人冒險販貨的擔驚受怕;有趕“三月街”的女子在路上的所見所聞;也有跑緬甸的淘金者繪聲繪色的描述;更有山道上數(shù)不清的匪事、兵爭、官司、逃匿出走、馱洋貨、販賣私鹽的傳奇;當然還有許多山神土地、妖魔鬼怪、虎豹蟲蛇之類的傳說。

當?shù)赜幸皇咨礁柽@樣唱:“小哥出門要去哪?趕著幾匹大騾馬,一路踩山花。漕澗梁子吆下去,界頭嶺崗往上爬;橋街鹽巴換洋布,好送女人家。”在歌曲里,“漕澗梁子”指的是怒山,“界頭嶺崗”是指高黎貢山,而“橋街”說的則是騰沖與緬甸交界的街場——也就是現(xiàn)在的猴橋口岸。解讀這首山歌,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不僅描述了趕馬人的浪漫愛情,還展示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云南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的生動場景:英國生產(chǎn)的布匹,與云龍生產(chǎn)的鹽巴在中緬交界的街場上進行交換。

同時,山高谷深之中河流眾多,滇西大十字路想要暢通,想要方便往來繁忙的鹽馬交易——就必須架橋。千百年來這些橋在云龍的深山密林中、河谷溪澗上仍然到處可見,于是云龍又有一個稱號,叫做“中國古代橋梁博物館”。

每座橋都有它明確的來歷和身世。果郎村的中州橋,是古代云龍“鹽馬古道”向西的第一橋,始建于清代中期,是木梁廊橋,后來廊橋被毀,改為鐵鏈吊橋,全場54米。

包羅村的通京橋,是云龍最長的廊橋,古稱大波浪橋,初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因鹽馬古道及清代白羊廠銀礦運銀通道經(jīng)此,取名“通金橋”,后來人們又認為銀子是運往京城的,便改稱“通京橋”。橋為伸臂式單孔覆瓦木梁橋,像彩虹橫臥江上,非常美觀。

云龍地區(qū)在沘江上游松水一帶的藤橋,則充滿了原生態(tài)的野趣。這些橋,是用野葡萄藤編出來的,在橋兩邊依著大樹結(jié)繩編織,橋中鋪窄木板以便人行走,每兩三年人們就需要更換一次野藤。沘江上現(xiàn)存藤橋,最長的有30米。這藤橋晃悠悠、空蕩蕩,鄉(xiāng)民們每天馱著背簍說說笑笑,如履平地。

必將上還有座古老的彩鳳橋,始建于明末崇禎年間,因橋廊內(nèi)繪有許多彩畫,當?shù)厮追Q“大花橋”,是順蕩鹽井北運蘭坪、麗江、西藏的出口通道。

鹵龍王待了千年的村落

高智商人群集中之地

“諾鄧”是云龍五井中最早、最出名,也是最重要的鹽井,后來成為了云龍最早的村莊。通過史書人們發(fā)現(xiàn),這個古老的村名,從唐朝開始至今未變。

站在千年諾鄧村外,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幅天然的太極圖——從北而來的沘江繞出了一個S型的大彎,山體從中間斷開形成兩個環(huán)水的魚形小島,構(gòu)成一幅天然的太極圖。兩個小島,北邊的“莊坪壩子”像獅子頭,南邊的“連井坪壩子”似大象鼻子,古人稱它們?yōu)椤蔼{象把門”;而細細的諾鄧河悄悄在這里匯入沘江,被稱為“太極鎖水”。順著諾鄧河再前行4公里,就是千年古村諾鄧。

諾鄧村的鹽業(yè)文明核心,是一個古鹽作坊和一座龍王廟。古鹽作坊內(nèi)有一口21米深的直井,古時候,人們就是通過這口井取了鹵水,再分給各“灶戶”煮鹽。鹽井后面建有龍王廟,在這里,每年農(nóng)歷的六月十三都要舉行龍王會,是諾鄧人隆重祭祀,用以祈求龍王保佑他們一年的生產(chǎn)和平安。千年的鹽井生產(chǎn),使得諾等人對鹵龍王的信仰和崇拜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他們的生活。諾鄧人認為,鹵龍王掌管鹵水,是具有最高鹵權(quán)的神靈,也是井鹽生產(chǎn)中特有的行業(yè)神。它主宰鹵權(quán)的施舍和剝奪,鹽井的鹵權(quán)是鹵龍王賦予的,它也是整個井鹽生產(chǎn)的保護神。因此,諾鄧人在開工前后都會染香、拜鹵龍王。endprint

除了當?shù)卮迕瘢袊鴼v代王朝政府也極度重視地處西南邊陲的云龍諾鄧。從漢朝開始,諾鄧所在的云龍,就成為了滇西最早直接受控于中央政府的“經(jīng)濟特區(qū)”。有地方志表明,到明朝中后期,每年政府的收入約400多萬兩白銀,而小小一個云龍,每年上繳的鹽業(yè)收入,就達3.8萬多兩白銀。

因為鹽業(yè)的發(fā)展,諾鄧成為了滇西地區(qū)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四方商賈云集于此,百業(yè)興盛,繁華無比。除了世代忙于制鹽的當?shù)厝?,諾鄧還往來著各色人等:有被中央政府委派來云龍為五井鹽官的內(nèi)地進士,他們居家遷徙,子孫落籍于此;還有明清以來,手握壟斷食鹽運銷經(jīng)營特權(quán)的食鹽專賣商人;在興盛起來以后,出現(xiàn)在諾鄧村里買賣其他日用品和稀奇貨品的商戶;精明、嗜財,掙著亡命前的私鹽販子;當然還有南來北往、辛苦奔波的馬幫;甚至還有外國人……他們把各地的風俗、語言、姓氏都帶到諾鄧,所以大山深處的村民們,也是見多識廣的。而飽讀詩書的官宦之家,以及掌握特權(quán)的豪商巨賈,在這里修建起他們的豪宅大院,在滇西風情的大山之中,過起了一種中原式的儒雅生活。

這些人曾經(jīng)居住的大宅院,如今是滇西保留下來的、醉集中的明清古建筑群。這里四面環(huán)山,高差較大,民居都建筑在山坡山,層疊錯落。每戶人家都是前后樓院重接、臺梯相連,往往是前家后門即通后家大院,形成了獨特的“臺梯市四合院”,天井之內(nèi)有三、四層臺面,逐漸上堂。只有河東一帶地勢稍緩,民居宅院相對寬平完整。

村外,寬石板鋪就的古道通往外界,參天古樹旁高聳著欞星門坊,這是滇西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最古老的木牌坊,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飛檐斗拱、雕刻精美。坊后是著名的玉皇閣——滇西地區(qū)現(xiàn)存的極少見的三層重檐歇山頂閣樓式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間,除閣主體建筑外兩側(cè)還有文廟、武廟。雕滿花鳥的大殿斗拱,頂層上的藻井繪畫“二十八星宿圖”。閣前有明代的梅樹、翠柏、紫薇、金桂,閣后古木參天,老樹虬枝,最老的樹齡已800余年。而漫步村中,還有200多顆百年以上的古樹掩映老屋,小村的世界一片古樸安詳。

小小一個諾鄧村,當年曾經(jīng)臥虎藏龍,來到云龍地區(qū)的精英們,似乎都集中在了這里。當?shù)赜袀€共識:整個云龍,如果出了3個進士,那諾鄧就有兩個。而舉人、貢生和秀才則不勝枚舉,目前僅從幾戶諾等人家的族譜上查實的貢生就有60余名,秀才則有500多人;當?shù)厍宕写笞妩S氏,門中共出2位進士、5位舉人,以及上百名秀才,最后族人還修建了登載本家科舉功名的提名坊;清代康乾年間,諾鄧村舉人黃桂是名噪一時的飽學之士,被譽為“滇中一儒杰”。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諾鄧舊時尊孔習俗相當濃郁,孔廟建筑精巧,以前每年祭孔活動都十分隆重。

白語和漢語夾雜的臺詞

古老的民族劇種——大達村的白族吹吹腔

大達村,處于以云龍為中心的滇西大十字路的東線上,也是云龍山區(qū)中白族人口最多、聚居最集中的千年古村,有240戶人家、1200多人居住其中。過去,云龍鹽,以及同在東線上的白羊廠銀礦的銀,都由馬幫經(jīng)由這里運到大理。

大達村里,在清一色的石板巷道和黃土夯的深墻高遠圍繞下,是坐落在村中央的古戲臺,它重建于1934年,為“丁字形一閣兩翼”式建筑:二層前臺為舞臺,后有飛檐翹角的四層,最上層還有一個小閣樓。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大達村民就要登古戲臺唱正戲、演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是云南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唱腔高亢嘹亮,又有蒼涼的嗩吶配奏。對于吹吹腔的具體形成時間和劇種源流,學者中沒有統(tǒng)一的看法,但可以確定的是,吹吹腔源于北方戲種。

后人模擬過吹吹腔的由來:在明朝初年,云南云龍制鹽業(yè)和鹽馬交易發(fā)達、交通便利,與北方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某一種北方的戲劇,通過往來的商旅或定居的移民。傳入了滇西云龍。這種北方戲劇在流傳過程中,與當?shù)匕鬃宓囊魳非{(diào)、民歌小調(diào)開始融合。大約在明代中葉,吹吹腔成形。到了清乾隆年間,吹吹腔發(fā)展到極盛階段。至今這一劇種仍活躍在云龍縣、劍川縣、洱源縣、鶴慶縣、大理市等廣大地域。而在地處山區(qū)的云龍縣大達村,吹吹腔風貌保存最為完整,比洱海周圍的平壩更有獨特之處。

大達村所流傳的吹吹腔屬于白族吹吹腔中的南腔,其特點是較多保留了吹吹腔的古老風貌,生、旦、凈、丑俱全,講究“手、眼、身、法、步”,自有一套完整獨特的表演程式,身段和步伐都要求與嗩吶節(jié)奏統(tǒng)一。吹吹腔的特點大部分無伴奏,只用嗩吶奏過門,間雜打擊樂與嗩吶。在唱腔音樂上除傳統(tǒng)的唱腔外,還加上了白族的山歌小調(diào)。對白更是采用“雙語”——表演者白語和漢語摻雜,講究韻律。

據(jù)戲劇研究學者調(diào)查,吹吹腔的劇目有300多種,其中有反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的傳統(tǒng)劇目《血汗衫》,還有《八郎探母》等漢族的傳統(tǒng)劇目。此外,還有許多反映民族生活,甚至自編自導的劇目。比如《崔文瑞砍柴》講的就是和漢族戲劇《天仙配》類似的故事,它也是當?shù)刈钍馨傩諝g迎的劇目之一。

許多吹吹腔藝人就是放下鋤頭化妝登臺的農(nóng)民,多是祖?zhèn)骰蚋鷰煂W戲的。表演前,認真準備,負責臉譜的老人給他們涂上濃墨重彩。吹吹腔講究臉譜,大達村的傳統(tǒng)譜式有18套,全為正相,還繪有頭飾,與漢族古典戲曲臉譜相類似,多以黑、白、藍、紫等主色。

筆者在大達村正遇上武戲《三戲呂布》開演。嘹亮的嗩吶吹響,演出開始了,有6位樂手配合,嗩吶剛一過門,臺上將士便緩緩起舞,嗩吶聲停,兩名主將開始念白,高唱,然后一招一式從容比劃著打起來,古典戲意味很濃,臺下村民陣陣叫好,一折演完,觀眾便要放鞭炮以示喝彩。演員們用高亢激昂的唱腔、情感強烈的嗩吶配奏,演繹著高山深谷地區(qū)白族人們的情感和生活。

隨著老一輩藝人的相繼去世,這種珍貴的白族劇種面臨著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嚴峻挑戰(zhàn)。2006年,云龍縣的白族吹吹腔藝術(shù)被列入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endprint

猜你喜歡
滇西云龍白族
丁云龍:公益路上顯大愛
走進大美滇西·探尋紅色印跡
騰沖 打造大滇西旅游環(huán)線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線6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德宏
蘇云龍作品
周云龍教授
白族火把節(jié):一天星斗下人間
助推滇西鄉(xiāng)村幼兒教育事業(yè)更上層樓
白族敬酒歌
56個民族56枝花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