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在中國美術學院一位老師的家中,吳海燕聽到了她想要的音樂。
她與同學們在敦煌莫高窟上一起追太陽。每天爬到山坡上,看到太陽,直至它落下,他們往前跑,又看到太陽。又一個太陽落下后,他們會往前追下一個,追到很遠。
他們往回走,散步在莫高窟空曠的沙漠上,盡頭處沙漠與天際相連,前方開始打雷下雨。遠古情景就在眼前。
她有10年時間都不知道拿什么表達絲綢之路的深邃、沙漠的空曠、中華文化的博大,這些來自大三夏季畢業(yè)實習旅行帶給她的震撼,班里每個人都曾在洞窟里拿手電筒照著壁畫,臨摹了一個禮拜——據(jù)說這是敦煌最后一次對大學生開放臨摹。
時隔30年,吳海燕至今仍能體會到1983年快畢業(yè)時的創(chuàng)作激情。“那個時候很年輕也很幼稚,總想在設計里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做鳳凰圖案的壁掛,畫一些圖卻沒法實現(xiàn),還學了很多技藝,10年都在摸索,總想做成什么大事兒,其實真沒那么簡單?!彼f。
吳海燕去音響店找有雷聲的音樂,人家說,哪有雷聲的音樂?除非去錄下來。她說要能表現(xiàn)空曠的音樂,現(xiàn)實的雷聲不夠空曠。1993年,恩雅的音樂還沒進入中國。吳海燕在一位老師的家中聽到了從國外帶回來的恩雅唱片,立刻確定:“我要的就是這個音樂效果,聲音從遠處滾過來!”
帽檐彎度與中國古建筑的彎度類同,蠟燭的燈光、絲綢的飄逸、手繪的工藝、敦煌的文化,這些元素都在服裝與設想的模特表演上得到體現(xiàn),只是她以敦煌之行為靈感,并將作品命名為“鼎盛時代”,需要相符合的音樂匹配她腦海里構思的整體動態(tài)感。得到恩雅唱片時,離參賽時間已經很接近了。
1993年5月7日,北京國際飯店表演廳內,燈光漸暗。突然,如豆的燈火從后臺閃出,漸行漸明,8位模特手持流蘇低垂的竹編燈籠,頭戴竹編檐翅高翹的帽子,身著手繪的絲綢服裝,就像從遠古飄來的飛天,翩翩出現(xiàn)在T型臺上,資料記載了這一經典畫面。在首屆兄弟杯國際青年設計師大賽宣布吳海燕獲得唯一金獎時,她還在后臺拼命地找自己好不容易用竹子編的手鐲、帽子,害怕它們被踩壞了。
另外一名參賽選手以創(chuàng)新的幾何圖案與她共同成為金獎爭奪者,只是國際評委堅持認為,他們見過太多幾何創(chuàng)意了,金獎應該是有中國特色的作品。
對絲綢的探索把她引向竹編與絲綢的融合時,她還沒有來得及探究絲與竹的歷史淵源。全世界有300多個絲竹社,絲綢承載了很多故事,竹子有節(jié)節(jié)高的精神,也被賦予了很多寓意??偸菓延信d趣,便總會有疑問,總會解開神秘,以致總有全新認識。
她首先是在外婆的手中認識絲綢。外婆每年夏天都要把箱子里的一些衣服拿出來曬曬,吳海燕覺得很好奇,為什么它們是亮亮的?再大一點時,她開始喜歡養(yǎng)蠶寶寶,兒時一直搞不懂,蠶寶寶吐出來的絲怎么會變成服裝?她后來在書上看到絲綢織造,知道絲綢織品需要考慮地域資源,桑樹一定要在水氣條件好的地域種植,桑葉長得好,蠶寶寶才養(yǎng)得很好。每個地方的桑葉不一樣,絲的品種也有很多,杭州絲綢美名遠揚。她在大學課本上看到,能保留下中國紡織品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絲綢,因為材料好,因為織造工藝,還因為精美的圖案。
她慶幸自己的專業(yè)與絲綢之路的輝煌,與絲綢上傳奇的圖案有關,她開始關注產業(yè)鏈,關注絲綢的遭遇。然而,她能夠看到的中國絲綢遭遇卻往往是“二進二出”、“三進二出”。絲綢剛剛織出來,在白坯的時候就被國外品牌買走,要印染的時候又運到中國來,污染在中國。印好了又回去做時裝,再高價賣到中國來。一次她在法國埃菲爾鐵塔上的禮品店里看到一個絲綢頭巾,還與服務員就其是中國絲綢還是法國絲綢理論了起來……她那時強烈感受到,中國幾千年文化中有許多特有的本質上的東西,需要后人通過科技的手段通過創(chuàng)新去重新解讀。她濃濃的愛國情懷因此被激發(fā)了出來。
吳海燕在1998年發(fā)表過一篇文章,希望興起絲綢的第三次浪潮。在她的觀點里,如果說大漠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是中國絲綢的第一次輝煌,張騫出使到歐洲之后,西方人把絲綢當成軟黃金,那么第二次浪潮的結果是失敗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后,全世界都用絲綢,外國人都到中國來采購絲綢,最后變成了在美國地攤上都能買到絲綢沙灘褲,絲綢水洗褲,1美元1件的衣服。
她設計制作絲綢百工圖,在杭州展示廳常年展示,她將絲綢百工圖印在頭巾上,印在本子上,制作成文化禮品。2003年她曾極力呼吁杭州政府盡快梳理絲綢產業(yè)鏈,重視絲綢女裝及其衍生產品的開發(fā)研究。如今,作為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她一直堅持中國文化“活化”當下設計,堅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強調年輕人“一手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技藝、一手把握世界先進文化與科技”。她告訴學生,畢業(yè)設計考察就應該親身走走絲綢之路那條線,這會增強對國家的責任感。
吳海燕在1993年獲獎后,第一次跟隨當時中國紡織部部長杜鈺洲先生考察香港時,她的許多絲綢作品早已跟隨中國絲綢進出口公司、杭州喜得寶公司赴前蘇聯(lián)、捷克、新加坡、美國等多次展演與交流。
1984年留校任教時,系主任與老教師們給她定位:“我院要開設服裝設計這門專業(yè),你一個女孩子比較適合,慢慢把這個專業(yè)做起來吧。”在那個時代她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有關這方面的教材,權威性的雜志也只有《中國服裝》。她從第一個學期開始跑工廠跑企業(yè),發(fā)現(xiàn)工廠有國際著名品牌加工的紋樣與服裝,而且往往提前一年或半年的信息,她一邊尋找最新的信息一邊尋找練手的機會,反過來不斷思考不斷學習總結并及時反饋于教學中。浙江省絲綢進出口公司每年都要出口很多絲綢服裝,需要拍一些比成衣更概念的服裝做廣告或封面,這在當時來說是很好的機會。吳海燕憑著自己的實力與努力,使得公司在眾多選擇中連著五六年請她設計絲綢服裝。時至今日,她一直感謝當初公司給她的練手機會。那幾年,在杭州喜得寶絲綢公司、杭州凱地絲綢公司、杭州絲綢聯(lián)合印染公司也不斷有她的身影出現(xiàn)……今天,有些企業(yè)已然消失,有些企業(yè)重組了,但最初10多年合作過的那些企業(yè)讓她在實踐的層面懂得了服裝是什么。
服裝是為人設計的,做服裝需要定位,這些服裝生意的基本觀念在90年代已然非常清晰。服裝生意人對服裝的認識彼此相互影響,在品牌的概念還沒有那么強烈時,大家有一陣子普遍將自己的服裝用年齡來定位,有的定位在20歲,有的定位在50歲。吳海燕懵懂地感到,衣服是要有一種風格,這種風格可能從年輕到年長的人都會喜歡,比如休閑或是優(yōu)雅,只是體型、尺寸的不同而已?!拔矣浀卯敃r在杭州凱地絲綢公司做總設計師的時候,設計一批定位在成熟年齡層面的絲綢服裝放到專賣店銷售,我專門到店里站柜臺,發(fā)現(xiàn)年輕人也喜歡我設計的服裝,這下堅定了我的判斷,如果把服裝用年齡來定位,那就做窄了。應該是風格定位?!彼龖{借滿身熱情往前沖,邊教學邊做設計,對服裝學的方方面面,常常會有獨到的見解。
“我愿意去做事情?!彼u價自己。
這次發(fā)布會的作品沒有那么天馬行空,更具成衣化,是成衣與藝術的結合。吳海燕是這么想的,其他人也是這么評價的。從第一次獲獎到1997年底,吳海燕做了很多次發(fā)布,有趨勢性的,有表演性的,有成衣化的。個人的設計才能在她心里,也在熟知她的人心里,是閃亮的符號。1997-1998年,中國服裝在轉型,品牌運作、百年品牌成為焦點詞眼,很多商業(yè)品牌獲得極大成功。吳海燕為角逐1997年首屆中國國際時裝周金頂獎而準備的以“進化”為主題的發(fā)布會,也是應了服裝表演越來越成衣化的趨勢。
她與首屆金頂獎擦肩而過,與她相比,當年金頂獎設計師張肇達從海外回國做設計,并為著名的杉杉集團創(chuàng)造了很大的效益。
如果說1993年是一個轉折點,讓吳海燕從杭州走向全國,那么1997年是一個更大的轉折,她真正意識到,設計師需要深入行業(yè),融入社會,需要好的平臺發(fā)揮才干。
時裝周閉幕的當天晚上,中國服裝集團的老總電話邀請吳海燕出任該集團的總設計師,并于第二天隨集團一行人同去長白山考察時,她馬上就答應了。而在時裝周開始的前幾天,吳海燕收到的是日本三菱公司的島林先生的合同書。那年年初,島林先生在杭州凱地絲綢公司看中了吳海燕設計能力,跟她說:“你的作品很像日本著名設計師森英惠的作品。你是否愿意把你的作品打到世界去?我想成立一個吳海燕國際服裝公司,把你的作品推到國際上,你將會成為中國的森英惠!”交流了幾個月后,雙方談判順利,島林準備調運游艇與吉普車到杭州為吳海燕在西湖拍攝大片,并規(guī)劃了公司的策劃與包裝方案,半年的交流使吳海燕從島林言傳身教處學到了國際上如何進行品牌定位、規(guī)劃與包裝,吳海燕希望參加了時裝周以后與對方簽約。
在島林送來合同后,吳海燕深思熟慮并反思,做品牌就必須離開教學崗位,今后所有作品的著作權肖像權等都將屬于日本人投資的公司。從民族精神的角度,從設計發(fā)展的角度,吳海燕最后拒絕與島林簽約合同。
決定擔任中國服裝集團總設計師時,中國美術學院也給了她很大的空間,告訴她:“你上完課,就應該到社會上去,多實踐,把經驗帶回學校教學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