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利 民
● 東吳法學教育之借鑒
法科學生的國際競技與法學教育
張 利 民*
法科學生的國際競技是國際交流的新形式。該競技具有競爭和教育的雙重性。此教育模式能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對資料查閱、學術(shù)探討、組織協(xié)調(diào)、書面寫作和口頭表達等都有助益。問題式教育能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其實踐性能提升學習興趣,并實現(xiàn)從知識教育向方法教育的轉(zhuǎn)型。但該教育模式也存在過于精英化惠及面不足的缺陷,知識傳授不夠高效,運作中過于注重形式。
法學教育;模擬法庭;競技性教育
法學教育的國際化是無法回避的課題,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當代尤為如此。東吳法學教育在國際化方面堪稱典范,在教學的理念、內(nèi)容、手段、語言等方面均有特出表現(xiàn)。其法學院自1915年創(chuàng)立以來,一直采用英美法教學,學生在研習本國法律之余,還須學習用英語講授的英美法課程,容量高達24個學分。①參見周天、張圣怡:《東吳大學英美法學教育在我國發(fā)展的回顧和省思》,載揚楨、潘維大主編:《東吳大學百年校慶法學紀念論文集》,東吳大學法學院2000年版,第497-498頁。東吳法學院被譽為培養(yǎng)法學家的搖籃,②參見艾莉森·W·康納(Alison W. Conner):《培養(yǎng)中國近代法學家:東吳大學法學院》,王健譯,載《比較法研究》1996年第2期。其耀眼成就與其教育的國際化密不可分。出自該校的眾多法學名家,無一例外都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紀念和借鑒東吳的法學教育,最不容忽視的應該是其國際化教育。傳統(tǒng)的國際化路徑在當代都基本得以保留。跨國學術(shù)交流與合作、留學生的互派、教授的跨境招聘、雙語教學等,在旗艦院校都在發(fā)揮作用。除此之外,還需要關(guān)注一個新穎的、迅猛崛起的國際交流形式:法科學生的國際競技。正如奧運會、亞運會等賽事對體育運動有巨大推動一樣,法科學生的國際競技在法學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法律學生國際競技之興起有當代的國際化背景。首先,有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盡管從政治版圖看,國家之間疆界依舊,但在經(jīng)濟和競爭的地圖上,邊界已消失殆盡。其次,有人員流動和思想交流便捷化的背景。人員的跨國流動因交通工具的發(fā)達而變得十分方便,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的進步使得法律文化、理念、思想的溝通空前活躍。再次,法律規(guī)則國際化了。國家之間相互借鑒、吸收先進制度和經(jīng)驗,導致法律具有世界性的特征。人類面臨眾多共同問題,需要相互合作與共同參與,結(jié)果是規(guī)范跨國行為的國際通用規(guī)范數(shù)量激增。最后,國際司法機構(gòu)獲得了快速發(fā)展。除聯(lián)合國國際法院外,還有國際刑事法院、WTO的爭端解決機構(gòu)、國際海洋法法庭、國際商事仲裁法庭、歐洲人權(quán)法院等司法和準司法機構(gòu)。處于國際化大潮中的法學教育,不可能置身事外。盡管法律仍具有屬地性和民族性,但這一特性并不構(gòu)成法科學生國際交流的障礙,國際法律競賽成了引人注目的交流平臺。
法科學生的跨國競技始于20世紀中期。杰賽普競賽首開先河,在60年代從美國的國內(nèi)競賽發(fā)展成了一項國際賽事。因國際公法規(guī)則具有國際通用性,因而成為早期國際性競賽的主要內(nèi)容。在杰賽普競賽示范效應的鼓舞下,出現(xiàn)了一系列以國際公法為競賽內(nèi)容的國際模擬法庭,如歐洲的特爾德斯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Telders International Law Moot Court Competition)、萊恩·卡森模擬法庭(René Cassin Moot Court)、歐洲法模擬法庭(European Law Moot Court)、中歐及東歐模擬法庭競賽(The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Moot Court Competition)。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競賽內(nèi)容逐漸向私法領(lǐng)域拓展。這與這一時期的私法領(lǐng)域國際統(tǒng)一性規(guī)則之出現(xiàn)和跨國爭議解決機構(gòu)之發(fā)展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①See Eric E. Bergsten,“Ten Years of the Willem C. Vi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Vol.6(1),2003,p.37.粗略考察,目前國際法律競賽所涵蓋的領(lǐng)域包括:一般國際法、人權(quán)法、國際刑法、國際貿(mào)易法、國際投資法、人道主義法、空間法、國際商事仲裁、海事法、傳媒法、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國際環(huán)境法、信息技術(shù)和隱私法等。②See Freya Baetens and Cheah Wui Ling,“Being an International Law Lecturer in the 21st Century:Where Tradition Meets Innova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Vol. 2(4),2013,p.986-987.在每一領(lǐng)域,又有眾多的獨立賽事。例如,在國際人權(quán)法領(lǐng)域,就有多個競賽項目:世界人權(quán)模擬法庭(World Human Rights Moot)、非洲人權(quán)模擬法庭(African Human Rights Moot)、美洲國家間人權(quán)模擬法庭競賽(Inter-American Human Rights Moot Court Competition)、開斯坦中心人權(quán)模擬法庭(Castan Centre Human Rights Moot)、雷內(nèi)卡森歐洲人權(quán)模擬法庭競賽(Rene Cassin European Human Rights Moot Court Competition)、蘇珊·J.費雷爾跨文化人權(quán)模擬法庭競賽(Susan J. Ferrell Intercultural Human Rights Moot Court Competition)。③See Paula Gerber,Melissa Castan,“Practice Meets Theory:Using Mootsasa Toolto Teaching Human Rights Law,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Vol. 62,2012,p.302.當代聞名遐邇的國際法律學生競賽眾多。④著名的賽事有:菲利普·C.杰賽普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The Philip C.Jessup International Law Moot Court Competition)、維倫·C.維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庭(Willen C. Vi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Red Cross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Moot)、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模擬法庭競賽(The Moot Court Competition on WTO Law)、曼弗雷德·拉赫斯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Manfred Lachs Space Law Moot law Competition)、歐洲特爾德斯國際法模擬法庭賽(Telders International Law Moot Court Competition)、國際海事法仲裁模擬庭(International Maritime Law Arbitration Moot)、門羅·E.普賴斯傳媒法模擬法庭賽(Monroe E. Price Media Law Moot Court Competition)、亞洲杯模擬法庭賽(Asia Cup Moot)、非洲人權(quán)模擬法庭競賽(African Human Rights Moot Court Competition)、牛津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模擬法庭(Oxfor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Moot)、歐洲法律模擬法庭競賽(The European Law Moot Court Competition)、追念D. M.哈里什政府法律學院國際模擬法庭競賽(D. M. Harish Memorial Government Law College International Moot Court Competition)、國際環(huán)境模擬法庭競賽(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ot Court Competition)、國際刑事法院庭審競賽(ICC Trial Competition)、外國直接投資國際仲裁模擬法庭(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Moot)、世界人權(quán)模擬法庭比賽(World Human Rights Moot Court Competition)、信息技術(shù)和隱私法國際模擬法庭賽(International Moot Court Competi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rivacy Law)。
國際法庭競賽的發(fā)展,不僅表現(xiàn)在數(shù)量上,也反映在規(guī)模上,競賽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以杰塞普競賽為例,經(jīng)50多年的發(fā)展,該項賽事已經(jīng)發(fā)展至80多個國家的550余所大學,⑤http://www.ilsa.org/jessuphome/2014-08-15-09-28-07/competition-materials?id=18. 2015年6月25日訪問。頗有點奧運會的氣勢。此外,各項競賽所獲得的關(guān)注度也不斷上升,越來越受重視。許多比賽由資深法官或法學泰斗擔任裁判。如空間法競賽的決賽,通常由聯(lián)合國國際法院的三位法官擔任裁判,而維倫·C.維斯國際商事仲裁庭的決賽,則由聯(lián)合國國際貿(mào)易法委員會的委員任裁判。即使是國內(nèi)的選拔賽,也經(jīng)常是名人云集,轟動一時。以中國大陸第十屆杰賽普選拔賽為例,出席開幕式的有國際法院法官,歐盟、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國家的駐華大使,決賽的裁判是為國際刑事法院法官劉大群、美國聯(lián)邦法院法官O’Scannlain、聯(lián)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Shinya Murase。
大陸高校參與國際法律競賽比較晚,1989年北京大學首次派代表隊參加了杰賽普比賽。①我國參加杰賽普比賽最早的是臺灣地區(qū),1977年就參賽了。香港地區(qū)的參賽也早于內(nèi)地高校。之后因眾所周知的原因,有十幾年的中斷。2002年之后重拾熱情,逐漸參與了眾多國際賽事。目前國內(nèi)高校常態(tài)化參與的國際競賽有:菲利普·C.杰賽普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維倫·C.維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庭、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模擬法庭競賽、曼弗雷德·拉赫斯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等。②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參與了杰賽普和紅十字會人道法競賽的國內(nèi)選拔賽,分別取得過全國第四的成績,還獲得過“進步最快隊伍”的嘉獎。
國際法庭競技具有競賽和教育的雙重性,兩者是外在表現(xiàn)和內(nèi)在實質(zhì)之關(guān)系,競賽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但兩者的關(guān)系,孰輕孰重,具體應如何處置,頗值得思考。定位不同,處理的態(tài)度和策略也大為不同。
(一)法律學生國際比賽的競技性
法科學生的國際競賽,既是個人技能的比拼,也是法學院之間的競賽,更是所代表國家之間的競賽。既為競賽,就無法回避其競技性,對抗性是這一活動的魅力所在。參與者會強烈感受到其競爭性一面:獲勝隊伍歡欣鼓舞,所屬院??犊剟詈痛蠹有麄鳎鋽£爢T神情沮喪,土頭灰臉;賽前的專題講座,人頭攢動,會場插足困難,賽后的總結(jié)和培訓,參與者寥寥,草草收場。作為競爭性的國際賽事,自然有公平性和規(guī)則化的特征,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
1.語言的通用性,內(nèi)容的普適性
國際比賽的選手來自不同國家,母語各不相同,文化背景各異,為求統(tǒng)一和交集,競賽使用國際通用語言,并以普適性的法律規(guī)范為內(nèi)容。英語具有事實上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它是多數(shù)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使用的語言,是多數(shù)國際條約的文本語言,是國際文獻資料的主要記載語言,也是不同國家學生普遍修習的語言。因此,英語毫無懸念地成了各種法律競賽的競賽語言。不同國家的法律差異教大,若將國內(nèi)法作為競賽法律,較不合理,會獨惠某一國家的代表隊。國際法具有較大的統(tǒng)一性和普適性。無論是國際公法,還是國際商事規(guī)則,都具有通用性。因此,法庭競賽都以國際法作為競賽法律。但不同比賽測試的規(guī)則各有側(cè)重,杰塞普比賽注重國際公法,WTO模擬法庭側(cè)重經(jīng)貿(mào)管制法律,國際商事仲裁庭關(guān)注國際貨物買賣公約和仲裁法律,國際人道法模擬庭偏重武裝沖突中的個人刑事責任。
2.案例的均衡性,角色的互換性
既為競技,就須做到機會均等。因此,模擬法庭競賽的案例,有較多的人為痕跡。案情之設(shè)計,要讓比賽雙方均有話可說,有理可辨。勢均力敵,比賽才有對抗性,才有觀賞性。比賽案例鮮有一邊倒情況,否則會變成膚淺的宣傳和譴責。即使案例撰寫人刻意避免一方占優(yōu),不同角色之間仍難免會有優(yōu)劣差異。正如體育比賽需場地輪換一樣,法律競賽也有角色轉(zhuǎn)換。雙方須互換角色,既代理原告,又代理被告,以此來抵銷單一角色所產(chǎn)生的弊端。從這一角度來說,模擬法庭比賽和實際執(zhí)業(yè)有很大差別。回避制度禁止律師在同一案件中同時代理雙方當事人。
3.評分規(guī)范化,積分構(gòu)成化
一如體育比賽,國際法庭比賽也有嚴格、詳細的評分標準和成績計算辦法,通常規(guī)定在《競賽規(guī)則》之中。對書狀的評分,不僅會考慮論證的說服力,還會考慮文字、注釋、格式、字數(shù)等形式要件??陬^表述之評分,要顧及守時、團隊合作、對法官的尊重等因素。國際法庭競賽注重規(guī)范,有眾多的格式要求。例如,杰塞普比賽的書狀規(guī)則要求,“事實”部分不得超過1 200字(單詞),“摘要”不超700字,總長度不得超過9 500字。①參見2015年杰塞普國際法模擬法庭比賽《官方規(guī)則》(Official Rules)第6條第4款??陬^辯論需遵守時間規(guī)則。不僅各隊伍有總時間的限制,各選手之間,也需遵守時間分配,超時扣分。比賽總成績是各部分得分的累計。總分是書狀賽和口頭辯論賽成績的累計,而書狀和口頭辯論,又各有列表式的等分欄目,法官需針對每一考核要點給出分數(shù)。
4.比賽有勝負,比拼有輸贏
既然是國際性比賽,就有輸贏。和體育比賽一樣,國際法律競賽也有預選賽(general round)、淘汰賽(elimination round)和決賽(final round),也用抽簽決定競賽對手,有時抽簽的運氣也同樣重要。法庭競賽的獎項設(shè)置和體育比賽類似,有團體獎和個人獎。最佳參賽隊伍獎、最佳書狀獎(最佳起訴狀和最佳答辯狀)是團體性獎項,表彰集體努力和智慧。最佳辯手獎則是個人獎項,起決定作用的是個人的天賦和付出。為了展現(xiàn)鼓勵性的一面,一些比賽還設(shè)有榮譽獎(Honorable Mention)和精神獎(The Spirit of the Moot Award)。精神獎重在鼓勵那些克服重重困難而參賽的隊伍。法科學生競賽性一面,常使得教練感受到榮譽的壓力,為競賽名次所累,而采取一些置競爭性于教育之上的措施。
(二)法律學生國際競技的教育性
外在的競賽性很容易讓人忽視內(nèi)在的教育性,誤認為這些比賽是競技主導型的。對法律競賽之性質(zhì),組織者有清晰認識。競賽規(guī)則對法庭比賽之目的和定性也多有明確規(guī)定。例如,維倫·C.維斯仲裁競賽規(guī)則明確表示:“模擬法庭旨在成為一種國際商法的學習活動”,其設(shè)計主旨是“以比賽面目出現(xiàn)的多角度的教育課程(an educational program),而不是讓教育獲益屈居次要地位之競爭”。②參見2015年《維倫·C.維斯仲裁模擬法庭競賽規(guī)則》第2條、第3條。這一觀點也為該賽事的發(fā)起人和組織者Eric Bergsten教授一再強調(diào)的。③See Jeff Waincymer,“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eg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Willem C. Vis Moot Program:A Personal Reflection”,The Vindob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and Arbitration,Vol. 5,2001,p.252.澳大利亞莫納斯大學Jeff Waincymer教授作為教練也撰文指出,國際模擬法庭比賽“是利用競賽因素的學習過程”,其本質(zhì)屬性不應是比賽,而是教育。模擬法庭老隊員協(xié)會(The Moot Alumni Association)主席Friedrich Blasé先生也堅持此看法。④See Jeff Waincymer,“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eg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Willem C. Vis Moot Program:A Personal Reflection”,The Vindob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and Arbitration,Vol. 5,2001,p.252.賽事的組織者和競賽規(guī)則的設(shè)計者秉承教育理念,努力把競賽固定在教育的軌道之上。
1.限制教師參與的規(guī)則
國際法庭競賽普遍適用有限幫助規(guī)則(limited-assistance rules),即在書狀撰寫和口頭辯論中,限制老師或教練提供協(xié)助。競賽規(guī)則經(jīng)常會告誡教練,不要提供“內(nèi)容(substance)”上的幫助,或者強調(diào)競賽之目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技能。⑤See Contra Sanford N. Greenberg,“Appellate Advocacy Competitions:Let's Loosen Some Restrictions on Faculty Assistance”,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Vol.49,1999,p.546.限制教師參與之原因有二:一是教學目的之考慮。外來的提示和幫助越少,學生獲得的收益越多。教練的過多干預只會損害學生的獨立性,有違競賽初衷。二是公平性之要求。競賽結(jié)果需反映學生的能力、知識和投入,而不是體現(xiàn)教練的能力。對此許多規(guī)則有明確規(guī)定。如杰賽普競賽規(guī)則規(guī)定:“每一參賽隊必須在沒有外來幫助的情況下,獨立進行研究、撰寫、編輯,并形成自己的法律和事實論點。接受外來協(xié)助的隊伍會遭致懲罰、喪失比賽資格?!苯苜惼找?guī)則還進一步規(guī)定:競賽顧問(advisors)之作用限于提供有關(guān)國際法基本原則、研究方法、寫作技巧的“一般性(general)”意見。①參見2015年《杰賽普模擬法庭競賽規(guī)則》第2條第8款、第9款。法律競賽的參與過程是一場獨特的學習經(jīng)歷,比賽只是教學法的一種,只不過使用了模擬現(xiàn)實法律事件的案件,將其作為輔助手段。因此,教練的角色只應該是援助人、智庫、輔導人和評判人。法庭比賽的教育本質(zhì)要求教練不能越俎代庖,要舍棄一些不良的獲勝策略。
2.法官的教授式拷問
在模擬法庭競賽中,法庭辯論并不總是在雙方隊員之間展開,很多情況下是法官對參賽隊員的詰問。法官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更像考官,像課堂的教授,而不是被動的司法裁判者。他們照例會打斷隊員的闡述,質(zhì)疑其論述的漏洞,指出其論述的軟肋,并不斷要求參賽者澄清法律依據(jù),考察選手對既有規(guī)則和判例精髓之理解。參賽選手很少能完全按照既定的思路和原先準備的稿件完成闡述,必須靈活應對法官的質(zhì)疑和挑戰(zhàn)。就這層意義而言,稱“口頭辯論”為“口頭答辯”更為貼切。對法官提問之回應,能反映賽前所做功課、法律素養(yǎng)以及選手的應變能力。
3.比賽點評和專題講座
比賽的組織者更在乎比賽的教育性,而努力淡化其競賽性。措施之一是不當場宣布比賽成績,也不對外公開比賽名次,不公布各項得分細節(jié)。此外,每場比賽結(jié)束后,裁判都會給出點評,對各隊伍的表現(xiàn)和所用策略提供反饋和建議。盡管點評總是以鼓勵為主,但也確實給出許多中肯的改意見。在比賽之前和結(jié)束后,主辦單位照例會安排專題講座,由法官、教授擔任講座人,就相關(guān)問題進行學術(shù)探討。過分熱衷于比賽結(jié)果,過分介意成績,會影響學生從經(jīng)歷中學習的機會。從學習角度看,參與過程比比賽結(jié)果更重要。
法科學生競賽之教育性更重要。正如聯(lián)合國國際貿(mào)易法委員會報告所表示的:“有著廣泛參與度的模擬法庭,是一個傳播國際法律信息和教授國際貿(mào)易法的絕佳途徑(excellent method)”。②The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on its Thirty-fifth Session(A/57/17)(2002),para 293.為此,各參與方必須克制功利欲,舍棄名次觀,教練應該用處理教學的思路來指導競賽,讓教學性統(tǒng)帥競爭性。正如需要淡化體育競賽的金牌觀一樣,法學院校也需要淡化法庭競賽的名次觀。
對法律學生應該具備什么能力,美國律師協(xié)會(ABA)的麥克拉特報告(MacCrate Report)③The Task Force on Law Schools and the Profession:Narrowing the Gap,Leg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 Educational Continuum,1992 ABA Sec of Legal Education and Admissions to the Bar 6(July 1992)[MacRate Report].作了概括:(1)解決問題的能力;(2)法律分析和推理的能力;(3)法學研究能力;(4)調(diào)查事實能力;(5)溝通能力;(6)提出建議的能力;(7)談判能力;(8)訴訟和非訴程序的能力;(9)組織和管理法律工作的能力;(10)處置道德上的兩難處境的能力。④MacRate Report,op cit. footnote 11,at 138-40.很明顯,模擬法庭對其中大部分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幫助。法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學生的未來執(zhí)業(yè)進行準備。模擬法庭,作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訓練。這樣的訓練是很有幫助,并值得投入的。荷蘭萊頓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聯(lián)合撰文表示:“從來沒聽說過,教授參與了模擬法庭工作后,事后卻表示這是浪費時間”。⑤Freya Baetens and Cheah Wui Ling,“Being an International Law Lecturer in the 21st Century:Where Tradition Meets Innova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Vol. 2(4),2013,p.987.當前我國教育有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之傾向,國際法庭競賽無疑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先進的教育平臺,能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一)資料查閱能力
參賽過程中資料查找和材料消化任務繁重。在國際法庭比賽與國內(nèi)比賽的一大不同是,在法律淵源上,習慣國際法所占比重很大。即使沒有參加有關(guān)的公約,但只要存在習慣國際法,仍得受其約束。但習慣國際法不如條約那樣明確,往往對規(guī)則的有無和內(nèi)容存有爭議,這就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依靠國際實踐來論證。參賽選手需要查閱大量的原始判例,如WTO爭議解決機構(gòu)和上訴機構(gòu)的案例,國際司法機構(gòu)的判例,需要分析既有案例對競賽案件的可適用性。此外,學說對規(guī)則之建立也有重大影響,需要閱讀和參悟權(quán)威學者的論述,分析規(guī)則適用的前提條件。常用的檢索工具有Westlaw、LexisNexis、Kluwer law online、HeinOnline、Jstore等法律數(shù)據(jù)庫。
(三)專題研究能力
比賽與研究相結(jié)合是國際法律比賽的一大特色。無論是書狀賽還是口頭辯論賽,都不完全是純粹的技巧展現(xiàn),而要依賴扎實的前期研究。國際法庭競賽的宗旨之一就是提升國際法的研究。法庭競賽的選材通常比較難、比較新,其選材“通常比許多律師在其職業(yè)生涯中曾經(jīng)處置的事情還要難上許多。議題難度高、問題多,且富有爭議,常要求進行法律研究和政策探討。”①Gerald Lebovits,Drew Gewuerz,Christopher Hunker,“Winningthe Moot Court Oral Argument:A Guidefor Intramuraland Intermural Moot Court Competitors”,Capital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41,2013,p.890.各項比賽無一例外均要求參賽選手進行研究,分析相關(guān)的理論、規(guī)則和判決。選手需要剖析既有案例,闡述裁判者所欲貫徹之價值,對比既有案例與比賽案件之異同,評估判決理由之可適用性?!芭_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優(yōu)異之表現(xiàn)均有扎實研究之支撐。對隊員來說,研究過程也是一場耐力、體力和意志的考驗。因為參賽學生需要完成正常課程和作業(yè),獲取學分,②盡管各方均十分重視國際模擬法庭競賽,將其視為教學活動,但法學院很少予以學分獎勵。在此之外,再準備國際法庭競賽,不難想象所承受之壓力和付出之辛勞。
(三)溝通和協(xié)調(diào)能力
參賽選手在競賽過程中需要妥善處理多種關(guān)系,有大量的聯(lián)系、溝通、協(xié)調(diào)工作要做。他們需要與贊助人打交道,募集必要的資金支付各項開支;需要和賽事組織方打交道,接洽參賽細節(jié);需要和所在的大學和法學院溝通,商談代表事宜和原有課程之安排;需要和指導教練商討指導方式和細節(jié)。在參賽隊伍內(nèi)部,也需要處置好隊員之間的合作,確定角色分派,并組織集體討論、觀摩、演練。競賽之準備與參與,需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可以說,每次活動都是組織能力的考驗。有協(xié)調(diào)溝通,活動才能有序進行,任務才能順利完成。這也是一些以培養(yǎng)未來領(lǐng)袖為目標的頂級大學在招收學生時看重國際模擬法庭經(jīng)歷的重要原因。
(四)寫作能力和說服能力
書狀寫作在競賽中占有近乎一半的分值。寫作能力是法庭競賽考核的重要技能,參賽選手需要分別代表雙方當事人,同時撰寫起訴書、答辯狀。因為有篇幅限制,選手用詞必須精煉、準確。在書狀中,選手需要進行清晰論證,展現(xiàn)推理過程,反駁對方觀點。書狀寫作之用語不推崇華麗,而要求精確、規(guī)范,需要用法言法語對案件作出法律分析和判斷。寫作能力的鍛煉和提高是參賽選手最辛苦的工作之一。對于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用外語撰寫書狀是一項重大挑戰(zhàn)。
法庭辯論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說理能力。比賽所涉及的不完全是辯論,而是溝通。選手需要說服裁判,與其進行互動式交流。發(fā)表法庭演說時,選手應首先讓法官了解其思路(road map),然后才逐項闡述。選手要盡力說服(persuade)法官接受其觀點,而不是機械背誦事先準備的演講稿。闡述過程中,要與法官有目光交流(eye contact),展現(xiàn)自信,語言要清晰、準確。口頭闡述要能靈活調(diào)整,需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精煉地表達出意見。不同的法官有個性差異,有的喜歡提問,積極高調(diào),有的任由選手自主陳述,低調(diào)而消極。①See Hew R. Dundas,“The Willem C. Vi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oot”,Stockholm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Review,Vol.1,2008,p.158.一些刨根問底式的提問,可能連法官自己也沒有形成答案,只是考察選手的語言組織和表述能力。這就要求選手具有較強應變能力。
(五)職業(yè)素養(yǎng)
有學者認為,模擬法庭這樣的活動只是“職業(yè)適應性”(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過程的一部分,其作用與其說是教學,還不如說是影響價值觀和行為舉止。②See Boyer B B and Cramton R C,“American Legal Educ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Reform”,Cornell Law Review,Vol.59,1974,p.257.國際法律競賽的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像律師那樣思考(think like lawyers)”。規(guī)則視角下的教育是讓學生明辨是否,黑白分明。但作為未來的法律人,學生必須理解角色分工,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讓學生代表敵對的雙方,迅速進行角色轉(zhuǎn)換,這是國際法庭競賽的一大特色。參賽選手須努力成為為客戶利益據(jù)理力爭的法律人。此外,國際法庭競賽還由訓練法庭禮儀之功能。法庭是一個特殊的場合,所有人員都需要遵守相關(guān)禮儀規(guī)范。學生要學會這一套規(guī)范,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都應符合職業(yè)要求。著裝、坐姿、用語、神態(tài)、語氣都是職業(yè)禮儀的重要部分。這些職業(yè)素養(yǎng)是法學課程不加傳授的。因為模擬法庭競賽是一個根據(jù)內(nèi)容和方式打分的一項比賽,要贏得比賽,選手必須像真正的律師那樣,要“著裝得體(dress appropriately)、舉止專業(yè)(act professionally)、態(tài)度友善(good manners)、眼神互動(eye contact)、激情奔放(passionate)、表述自信(speak confidently),并要求微笑中帶有魅力(smile charismatically)、交流中顯示尊敬。”③Gerald Lebovits,Drew Gewuerz,Christopher Hunker,“Winningthe Moot Court Oral Argument:A Guide For Intramural And Intermural Moot Court Competitions”,Capital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41,2013,p.916.參與國際模擬法庭的學生事后的評價經(jīng)常是:“競賽所學遠超多數(shù)教學課程”。④Freya Baetens and Cheah Wui Ling,“Being an International Law Lecturer in the 21st Century:Where Tradition Meets Innova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Vol. 2(4),2013,p.989.
所有的法律教育,都具有提升能力的教育功能。但國際法律競賽在教育方法上具有獨特行,具有某種明顯的優(yōu)勢。
(一)問題式教學法的責任轉(zhuǎn)移
國際法庭競賽是一種立足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其主導思想是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問題學習法有別于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知識的獲取是問題導向的,以解決具體的問題為中心。因為要獨立解決問題,學習過程中的壓力和負擔從教授身上轉(zhuǎn)移到了學生身上。⑤See Gabri?l A. Moens,“The Misteriesof Problem-based Learning:CombiningEnthusiasmand Excellence”,University of Toledo Law Review,Vol.38,2007,p.623.競技的壓力和如臨深淵的危機感推動學生主動學習,自然改變了其學習習慣。解決法律問題的條件是學生自己掌握相關(guān)知識、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在這種學習方法中,學生比較主動,需要通過自我學習和討論獲取知識,獨立找到問題的答案。模擬法庭競賽實現(xiàn)了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學生得圍繞具體的案例,自主完成相應的工作。這一學習方法被一些評論家譽為大學職業(yè)訓練中最重要的方法。在過去幾十年里,這一方法一直為眾多法學院所采用,普通法國家的法學院尤其重視,這與普通法注重判例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
(二)競賽方式的身臨其境和鮮活感受
相對于國內(nèi)法,國際法給人的感覺是空洞乏味。造成這一印象的原因有三:第一,國際法規(guī)則本身比較原則,十分抽象。條約的條文往往晦澀難懂、語句復雜,內(nèi)容經(jīng)常模棱兩可,把握困難。第二,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聽”、“記”和“背”。這種方法雖然在知識的傳授上具有優(yōu)勢,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了解部門法的概念、原則、精神。但其缺陷在于,學生感覺國際法十分遙遠,不食人間煙火,跟自己無關(guān)。第三,國際法絕少組織旁聽、觀摩國際審判。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眾多:國際法庭距離遙遠,國內(nèi)沒有國際法庭;其庭審過程漫長,難窺全貌;仲裁庭原則上不公開,不允許旁聽。組織旁聽國際審判有諸多不便。因此,國際法的教學,遠沒有刑法、民法和訴訟法那么鮮活。
國際法庭競賽能彌補上述缺陷,提供一個生動的學習機會。臺灣地區(qū)國際法學會理事長馬英九先生曾針對杰賽普比賽,作了如下評論:“一般學生總是覺得國際法的應用時機和面對的問題似乎很遙遠而不切實際。但由于本比賽程序仿真國際法院的實際情況進行,而且以英文進行,故學生有臨場感,并可強烈感受國際法的存在與價值?!雹賲⒁娏簳詴煟骸督苋諊H法模擬法庭比賽及其在中國的推廣》,《北大國際法與比較法評論》2006年第4卷,第242頁。國際法庭比賽能提升國際法教學的實踐性、鮮活性和生活化。比賽不是憑空設(shè)計,而是以某個成熟的法院及其案例為模板。杰塞普競賽的參照物是聯(lián)合國國際法院的實踐,WTO模擬法庭的范本是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的范本是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判,而國際商事仲裁模擬庭對應的是國際商會仲裁院及其他一些仲裁機構(gòu)的仲裁實踐。因為是以現(xiàn)存的機制和爭端為參照物,競賽案例描寫的是已經(jīng)處理過的情況,或者正在發(fā)生的情況,所以比賽具有很強的真實感。
案例的生動性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得國際法規(guī)則在生活場景中得到展現(xiàn),賦予了看似生硬、抽象的規(guī)則以生活性和生命力。國際法庭競賽是在教學中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統(tǒng)一的工具。其運用和操作能讓學生體會到國際法規(guī)則之美,并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規(guī)則之缺陷?!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身參與所獲得的知識具有鮮活性,難以忘卻,牢靠性遠超為應付考試而機械背誦的課堂筆記。
(三)由知識傳授向方法培養(yǎng)轉(zhuǎn)變
總體而言,我們的法學教育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重知識傳授,輕方法培養(yǎng)。課程是事先安排好的,教學內(nèi)容受限于大綱,老師只是一言堂地單向?qū)W生灌輸知識。這種教學的缺陷一直遭到有識之士詬病,教學本應“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
國際法律競賽傾向方法培養(yǎng),因為從現(xiàn)有的課本和課堂筆記中不能得出現(xiàn)成答案,學生須自己尋求答案。整個模擬法庭就是一個實戰(zhàn)演習,參賽人員必須運用恰當?shù)慕鉀Q問題思路逐個克服所遇到的困難。學生需要自己去解讀和分析案件事實,搜尋相關(guān)的法律依據(jù)和既有案例,參悟法律規(guī)定的精神和要義。代理人之身份要求選手考慮角色利益,為其當事人著想,學會從角色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庭審中選手還要注意發(fā)問和應答技巧,注重與法官溝通。沒有正確的方略,很難順利解決問題,只會遭遇難堪,甚至蒙受羞辱。通過競賽所學會的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受益終生。
(四)實現(xiàn)知識的融會貫通
目前各個法學課程的設(shè)置是相對獨立的。整個教學內(nèi)容被分割成一個個單元,每一個部門法只管其中的一塊。各課程的授課內(nèi)容局限于特定版塊,只涵蓋歸屬于該部門法的部分。學生平時所學知識之間缺乏有機的整合,貫通性不足。
但實際問題之解決往往涉及多個方面的知識。一個案件的處理,可能需要用到多個部門法的規(guī)則。如民事追償會涉及合同、侵權(quán)、公司、代理等眾多法律制度,既涉及程序法,又涉及實體法,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國際法律競賽能解決知識的系統(tǒng)化問題,競賽鼓勵學生跨學科獲取知識。競賽案例涵蓋多個方面的原理、原則和規(guī)則,目的就是鍛煉學生綜合運用所學部門法知識的能力。國際競賽的案例是精心設(shè)計的,凝結(jié)了眾多專家的智慧。設(shè)計人有意識地將豐富的知識點融入一個具體的案例。做到法律知識的融會貫通,才能解決競賽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困惑。
正因為競賽具有獨特教育功能,參與國際法庭競賽的經(jīng)歷,也為學生履歷表上的燦爛一筆,成為跨國求學、國內(nèi)考研、擇崗就業(yè)時佐證能力的證明。澳大利亞的國際法庭競賽教練Jeff Waincymer教授感嘆說,在澳大利亞,競賽經(jīng)歷能為學生之履歷增光添彩,為國際組織和律師機構(gòu)所關(guān)注和重視,有力地幫助了學生在國際組織和跨國律所的求職。①See Waincymer,J.,“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eg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Willem C. Vis Moot Program:A Personal Reflection”,The Vindob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and Arbitration,Vol. 5,2001. p. 265.
不可否認,國際法庭競賽也具有其局限性,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有一些內(nèi)在的和運作中出現(xiàn)的不理想之處。
(一)精英化模式的惠及面不足
國際模擬法庭比賽無疑帶有很濃的精英色彩,比賽規(guī)則對此也直言不諱。國際仲裁模擬法庭之目標就包含“培訓未來的法律領(lǐng)袖”(train law leaders of tomorrow)。國際法律競賽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客觀的條件決定了其精英性。(1)開銷不菲。參與國際法律競賽需要承擔一筆不小的開銷。以仲裁為例,2015年第22屆國際商事仲裁競賽的注冊費(registration fee)是700 歐元,另外還有去維也納的交通費、食宿費、簽證費、健康保險費和附帶開銷(incidental expenses)。可以想象,在缺乏贊助的情況下,幾萬的開銷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夠和樂意承擔的。(2)競賽語言為英語。國際競賽對外語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能用英語寫訴狀和辯論,這是一個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的技能。(3)參賽隊伍很小。各法學院參賽隊伍的規(guī)模都不大,通常只有3-6人。偏小的參賽隊伍能保證訓練和指導的質(zhì)量。所以,相對于其他教學方式來說,國際法模擬法庭比賽是一個具有較高價值,但同時耗費較大的學習項目。參賽選手人均耗費的資源比較大。過分的精英化和小規(guī)模使得該比賽難以產(chǎn)生規(guī)模教育效應。
(二)知識傳授不如講座式教育系統(tǒng)、高效
參與競賽的學生有可能只關(guān)注能解決手頭問題的那部分知識,只對救急的知識有興趣。他們對暫時“無用”的知識,獲取的欲望不那么強烈。因為所有學習都是圍繞解決問題的,是問題導向的,與問題無關(guān)的東西,學生很少付諸精力。因此,盡管學生對競賽的知識點會作深入研究,會有很深入的理解,但在知識的系統(tǒng)性上會有所欠缺,因為缺乏橫向拓展的動力。課堂講授卻不同,能保證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
通過競賽途徑掌握知識的效率也比較低,掌握同樣知識需要耗費更多時間。講座式知識傳授是教授精心組織的,是現(xiàn)成的知識,而問題式的學習,光找到有針對性的知識就要耗費相當時間,獨立消化這些知識也需要時間。因此,以問題為基礎(chǔ)的教學方法不能成為唯一的方法,甚至不能成為主要的方法,而必須與高效的講座方法相配合。各種教育法需綜合運用,取長補短。
(三)注重形式導致與實踐情況的脫節(jié)
學界對國際模擬法庭比賽的批評之一是,在運作過程中,參賽隊伍過多地將精力放在庭辯技巧上,而忽視了對案件事實和相關(guān)法律的分析和研究。有學者評論說,有時候裁判對形式的獎賞超過了內(nèi)容(reward style over substance)。②See Michael Vitiello,“Teaching Effective Oral Argument Skills:Forgetaboutthe Drama Coach”,Mississippi Law Journal,Vol.75,2006,p.882.因為裁判可能準備不足,只是臨時瀏覽了一下資料。功課沒做足的表現(xiàn)是提問的質(zhì)量不高,或干脆一言不發(fā),始終保持沉默。因為對競賽的法律要點不熟悉,所以只能根據(jù)選手外在的表現(xiàn)決定比賽勝負,結(jié)果是過度獎賞口齒伶俐,而對闡述在法律上的合理性重視不夠。
國際法律競賽的另一缺陷是,缺乏事實審查環(huán)節(jié),與實際審判脫節(jié)。模擬法庭競賽的案件事實是事先確定的,選手不能對事實本身進行質(zhì)疑,庭審缺乏重要的事實認定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庭審過程中,沒有舉證和質(zhì)證,沒有證人的傳喚、專家證人的出席,沒有鑒定結(jié)論和書證的提供。其省卻的是司法實務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查明案件事實環(huán)節(jié)。美國第九巡回法院亞歷克斯·科津斯基(Alex Kozinski)法官對此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表示:要求模擬法庭的法官根據(jù)選手們的辯護技巧(advocacy skills)打分,而不是根據(jù)案件的案情打分,這大大背離了生活中的實際情況。①See Alex Kozinski,“In Praise of Moot Court-Not!”,Columbia Law Review,Vol.97,1997,p.181.
(四)語言能力對競賽之影響過大
對于非英語國家的學生來說,用英語比賽是一項嚴峻的挑戰(zhàn)。非英語國家的選手有先天的不足,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情況。從比賽結(jié)果看,英語國家學生的表現(xiàn)遠比非英語國家的學生要好。以接賽普競賽為例,自1963年至2015年的53年間,非英語國家學生隊獲接賽普競賽冠軍的次數(shù)僅4次,②獲冠軍的非英語代表隊有:1992的法國隊、1998年的墨西哥隊、2009年的哥倫比亞隊和2012年的俄羅斯隊。英語國家學生隊奪冠的次數(shù)高達48次。③杰塞普比賽歷年獲獎情況可查閱其網(wǎng)站檔案http://www.ilsa.org/jessuphome/jessup-archives.這當中自然有教育的發(fā)達程度和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語言基礎(chǔ)。即使是國內(nèi)的選拔賽,語言背景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在英語國家生活過的學生備受青睞。賽場上也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了洋教練的身影。一些大學代表隊的黑馬效應,與洋教練的指導不無關(guān)系。國內(nèi)比賽中甚至出現(xiàn)了引進外援的現(xiàn)象,參賽選手是外國留學生或有國外長期生活經(jīng)歷的學生。
Intern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s among Law Students and Legal Education
Zhang Li-min
Intern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s among law students are becoming new mean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competitio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ompeting and educational aspects,and can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in many fields,such as material acquiring and reading,academic discussion,organizing and cooperation,writing and oral expression,etc. Their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ll stimulat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learning,practical participation will promote study interests,and furthermore their operation will bring about a shiftin educational methods from knowledge teaching to education of the ways to solve problems.Nevertheless,this educational model has its defects,such as elitism and limited number of beneficiaries,inefficiency in knowledge imparting,rewarding style over substance.
Legal Education;Moot Court;Education by Competition
D926
A
2095-7076(2015)03-0124-10
*法學博士,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許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