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喬,王強,曾萍,吳海濤,張亞博,張帆,趙芯,蘇正良,夏祖西
(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在冬季的冰、雪和霜氣候條件下,飛機表面會結(jié)冰、積雪和結(jié)霜,增加飛機的質(zhì)量,從而降低飛行性能,危及飛行安全,因此被冰、雪和霜污染的飛機是不適航的。世界航空史上已發(fā)生多起因惡劣的冰雪天氣造成的空難事故,飛行機組、機務(wù)和簽派人員都應(yīng)該高度重視冬季復(fù)雜氣象條件給飛機起飛帶來的嚴重危害性[1-2]。為了保障飛行安全,必須使用飛機除冰液對飛機進行除冰處理。飛機除冰液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I 型、II 型、III 型和IV 型,其中I 型為牛頓流體,粘度較小;II 型、III 型和IV 型屬于非牛頓流體,粘度較大,能較好地附著在靜止飛機的表面,但又能在起飛時從飛機表面吹脫。國際上普遍要求飛機除冰液需符合美國機動車工程師學會(SAE)發(fā)布的標準要求,即I 型飛機除冰液需符合SAE AMS 1424[3]的要求,II 型、III 型和IV 型飛機除冰液需符合SAE AMS 1428[4]的要求。該兩項標準歷經(jīng)多次修訂,現(xiàn)在最新的版本分別是SAE AMS 1424 K 和SAE AMS 1428 G。
為了保證飛機除冰液的質(zhì)量,確保航空安全,SAE AMS 1424 和SAE AMS 1428 對于飛機除冰液都規(guī)定了詳細的技術(shù)要求,包括環(huán)保性能、理化指標、穩(wěn)定性能、與飛機材料相容性、使用性能等。其中穩(wěn)定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而且對于不同類型的飛機除冰液有不同的要求,見表1。
表1 I 型/II 型/III 型/IV 型飛機除冰液對穩(wěn)定性的要求Table 1 The stability requirements of aircraft fluid type I,II,III and IV
對于I 型飛機除冰液,有5 項穩(wěn)定性要求,而II型、III 型和IV 型飛機除冰液有10 項。目前主要有國際除冰防冰實驗室(AMIL)、國際科學材料實驗室(SMI)和中國民航局測試中心(TCCAAC)可以開展飛機除冰液穩(wěn)定性相關(guān)檢測和研究工作。
飛機除冰液的保質(zhì)期一般為2 年,為了確保長期儲存的飛機除冰液質(zhì)量穩(wěn)定,都需進行儲存穩(wěn)定性試驗,該方法就是模擬飛機除冰液在儲罐里長期儲存后是否會影響產(chǎn)品質(zhì)量。對于I 型飛機除冰液,按照ASTM F 1105 的要求進行長期儲存后,要求運動粘度值的增加不應(yīng)超過儲存前的10%,降低不應(yīng)超過20%,pH 值的變化不應(yīng)超過儲存前的±0.5。儲存后的除冰液與ASTM D 1193 IV 型試劑水等體積混合后不應(yīng)分層、產(chǎn)生沉淀。對于II 型、III 型和IV 型飛機除冰液,按照ASTM F 1105 的要求進行長期儲存后,動力粘度值應(yīng)在產(chǎn)品允許的范圍內(nèi)。
為了使噴灑在飛機表面上的除冰溶液具有更高的熱容量、具有更好的除冰效果,一般都將除冰液加熱后使用。但加熱會使水分損失,對于I 型液,可能影響空氣動力學性能;對于II 型、III 型和IV 型液,會導(dǎo)致除冰液粘度降低,保持時間縮短,因此應(yīng)避免對除冰液進行不必要的加熱。本方法就是模擬飛機除冰液長時間加熱后是否會影響產(chǎn)品質(zhì)量。
對于I 型飛機除冰液,需在(80 ±2)℃下放置30 d 后,不應(yīng)分層、產(chǎn)生沉淀,按照SAE AS 5901 進行水噴霧試驗測得的防冰時間不應(yīng)低于3 min,且與在(20 ±2)℃下放置30 d 樣品的pH 值之差不應(yīng)超過1.0;對于II 型、III 型和IV 型液,需在(70 ±2)℃下放置30 d 后,不應(yīng)分層、產(chǎn)生沉淀,且與在(20 ±2)℃下放置30 d 樣品的pH 值之差不應(yīng)超過1.0,動力粘度值的增加不應(yīng)超過(20 ±2)℃下儲存樣品的10%,降低不應(yīng)超過20%。
對于I 型、II 型、III 型和IV 型飛機除冰液與標準硬水(標準硬水的組成:在1 L ASTM D 1193 IV型水中,溶解(400 ±5)mg 醋酸鈣[(CH3COO)2Ca·2H2O]和(280 ±5)mg 硫酸鎂(MgSO4·7H2O))按照1∶1(體積比)稀釋后,需在(95 ±2)℃下放置30 d 后,不應(yīng)分層、產(chǎn)生沉淀,且與未加熱儲存樣品的pH 值之差不應(yīng)超過1.0;按照SAE AS 5901[5]進行水噴霧試驗,I 型液測得的防冰時間不能低于3 min,對于II 型、III 型和IV 型液只需報告試驗結(jié)果。
飛機除冰液在過度機械剪切作用下會導(dǎo)致品質(zhì)下降,因此評估剪切作用對除冰液的影響非常重要。對于I 型飛機除冰液,需在(3 400 ±100)r/min 條件下剪切10 min;對于II 型、III 型和IV 型液,需在(2 000 ±100)r/min 條件下剪切5 min。剪切后的除冰液還需按照SAE AS 5901 的要求進行防冰性能測試,包括水噴霧試驗和高濕度試驗。
為了提高除冰效率,避免噴灑的飛機除冰液形成不易破滅的泡沫,造成與雪混淆,不易察覺,因此需對飛機除冰液泡沫穩(wěn)定性進行評估。該試驗最初由Kilfrost 公司Foster Ross 建立,后經(jīng)AMIL 修訂完善。對于I 型飛機除冰液,需加熱至(60 ±1)℃,在(3 400 ±100)r/min 條件下剪切15 s 后,將除冰液均勻的倒在傾斜的測試板上,15 min 后報告泡沫在測試板上所占的比例,見圖1。該試驗需在(-10 ±0.5)℃和(0 ±0.5)℃的溫度條件下進行;對于II型、III 型和IV 型液,要求除冰液形成的泡沫應(yīng)快速破滅,不應(yīng)與雪混淆。
圖1 泡沫穩(wěn)定性試驗裝置圖Fig.1 The apparatus picture of foam stability
飛機除冰液冷穩(wěn)定性模擬在低溫和室溫條件下循環(huán)儲存后是否會影響產(chǎn)品質(zhì)量。將2.0 L 飛機除冰液裝入容積為2.5 L 的容器中,蓋好蓋子。將該容器放入恒溫恒濕箱中,在(-20 ±2)℃條件下保持24 h 后,取出容器,在(20 ±2)℃條件下放置24 h。將在(-20 ±2)℃和(20 ±2)℃條件下的試驗重復(fù)5 次,循環(huán)周期見表2。試驗結(jié)束后,除冰液不應(yīng)分層、產(chǎn)生沉淀,并報告試驗前后的pH 值、折射率和動力粘度。
表2 冷儲存穩(wěn)定性循環(huán)周期Table 2 Cycling period of cold storage stability
飛機除冰液干燥空氣穩(wěn)定性模擬產(chǎn)品曝露于干燥空氣是否會影響質(zhì)量。將飛機除冰液暴露于溫度為(23 ±3)℃,相對濕度為30% ~45%的恒溫恒濕箱中,當除冰液質(zhì)量減少(20 ±1)%后,用Brookfield粘度計1 號轉(zhuǎn)子,在3 r/min 條件下測試除冰液(20±2)℃時的動力粘度,其值不應(yīng)超過500 mPa·s。若動力粘度大于500 mPa·s,則將飛機除冰液置于溫度為(0 ±2)℃,水平風速為(4 ±0.5)m/s 的恒溫恒濕箱中12 h 后,測試除冰液在20 ℃的質(zhì)量,報告質(zhì)量的損失百分比,產(chǎn)品應(yīng)符合空氣動力學性能要求[6]。
飛機除冰液干冷空氣穩(wěn)定性模擬產(chǎn)品曝露于低溫干燥空氣是否會影響質(zhì)量。在恒溫恒濕箱中(見圖2),放置3 個7075-T6 有包覆層鋁合金試板并與水平方向呈2°,在每個試件上傾倒100 ~150 mL 飛機除冰液;將空氣和試板溫度設(shè)定為(1 ±1)℃,相對濕度低于40%,空氣流以約2.5 m/s 的速度在試板表面由上向下流動,直到樣品被吹干或保持24 h,試板表面不應(yīng)有凝膠、粘稠膠體、硬固體顆粒或可剝落膜;將試板從恒溫恒濕箱中取出并將其溫度升至(5±2)℃,用500 mL ASTM D 1193 IV 型試劑水沖洗每塊試板,水溫為(15 ±10)℃,試板不應(yīng)有殘留物。
圖2 干冷空氣穩(wěn)定性試驗裝置圖Fig.2 The apparatus picture of cold dry air stability
當殘留在飛機表面上的II 型、III 型和IV 型飛機除冰液干燥后,可能在飛機升降舵控制器縫隙中形成殘留物,這些殘留物遇水后會形成水合凝膠。當飛機在高空飛行時,由于環(huán)境溫度降低,這些水合凝膠可能會重新結(jié)冰,阻礙升降舵的動作造成升降舵控制器凍結(jié)事故。為此,SAE 采納了瑞士航空公司Rolf Buhler 建立的連續(xù)干燥水和穩(wěn)定性試驗方法。
該方法要求對2024-T3 鋁合金試板進行刻蝕,模擬在役飛機的老化表面。稱量并記錄試板和懸掛不銹鋼絲的總質(zhì)量。將試板完全浸入飛機除冰液中。在4 s 內(nèi),緩慢將試板從除冰液中取出,懸掛到支架上(見圖3)。分別在5 min 和30 min 后,稱量試板和不銹鋼絲的總質(zhì)量。將試板垂直懸掛在支架上,放入烘箱中。烘箱溫度30 ~35 ℃。讓除冰液完全干燥(一般烘干24 h)。從烘箱中取出試板。晾置30 min,稱量試板和不銹鋼絲的總質(zhì)量。重復(fù)5次試驗,累加每個試板的6 組殘余物數(shù)據(jù)。將留有干燥殘余物的試板在ASTM D 1193 IV 型水中浸泡(30 ±2)s 后,取出并懸掛滴水(60 ±2)s 后,稱量試板和懸掛不銹鋼絲的質(zhì)量。重復(fù)9 次浸泡和稱重,累加每個樣板的10 組殘余物質(zhì)量,結(jié)果不應(yīng)超過4 g。
圖3 連續(xù)干燥水和穩(wěn)定性試驗裝置圖Fig.3 The apparatus picture of successive dry out and rehydration stability
飛機除冰液薄膜熱穩(wěn)定性模擬產(chǎn)品在機翼前緣干燥后的情況。在室溫條件下,分別將40 ~50 mL飛機除冰液傾倒在兩塊水平放置且尺寸為153 mm×50 mm 無涂層的2024-T3 鋁合金板上。5 min 后,分別在(95 ±2)℃和(48 ±2)℃的烘箱中,將試板與水平方向傾斜10°放好,恒溫(60 ±1)min,取出試板冷卻至室溫,試板不應(yīng)有凝膠、粘稠膠體、硬固體顆?;蚩蓜兟淠?。在距試板表面不小于20 cm 的位置,采用500 mL,溫度為(15 ±10)℃的ASTM D 1193 IV 型水沖洗每塊試板,觀察試板表面不應(yīng)留有殘余物。
飛機除冰液穩(wěn)定性試驗一共10 項,其中I 型飛機除冰液有5 項要求,II 型、III 型和IV 型飛機除冰液有10 項要求。熱穩(wěn)定性、硬水穩(wěn)定性、剪切穩(wěn)定性、干燥空氣穩(wěn)定性還涉及飛機除冰液空氣動力學性能(SAE AS 5900)和防冰性能(SAE AS 5901)試驗要求。目前,只有AMIL 能夠開展空氣動力學性能和防冰性能的檢測工作,我國民航還不具備相應(yīng)檢測能力。因此我國應(yīng)積極開展飛機除冰液穩(wěn)定性檢測和研究工作,為除冰液的適航審定提供技術(shù)支持。
[1] 金宜斌.飛機積冰與冬季飛行[J].中國民用航空,2007,83(11):41-43.
[2] Juan Marin,Kevin J Kennedy,Cigdem Eskicioglu.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 treating dilute aircraft deicing fluid and long term effects of operation on granular biomas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7):2217-2223.
[3] SAE.SAE AMS 1424 K Deicing/anti-icing fluid,aircraft,SAE Type I[S].USA:SAE,2012.
[4] SAE.SAE AMS 1428 G Fluid,aircraft deicing/anti-icing,non-newtonian (Pseudoplastic),SAE Types II,III,and IV[S].USA:SAE,2010.
[5] SAE.SAE AS 5901 A water spray and high humidity endurance test methods for SAE AMS 1424 and SAE AMS 1428 aircraft deicing/anti-icing fluids[S].USA:SAE,2008.
[6] SAE.SAE AS 5900 B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aerodynamic acceptance of SAE AMS 1424 and SAE AMS 1428 aircraft deicing/anti-icing fluids[S].USA:SAE,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