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楊莉莎,余雅潔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景德鎮(zhèn) 333001)
唐代以前我國就有了青瓷的制造歷史,1952年釉陶就被發(fā)現(xiàn)于鄭州二里崗的商代早期文化遺址內,另在安陽的商代晚期遺址內也有所發(fā)現(xiàn)。有人認為這些是在當?shù)責斓模⑶乙蛩鼈冎虚g有的已具備了瓷器的某些它特征,而名之為“原始青瓷”。而我們現(xiàn)在通常所說的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其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紹興、寧波等地,這里原是占越族人居住地,東周時為越國政治中心,唐時稱越州,越窯因此得名。
越窯燒造瓷器歷史悠久,在中國各大著名窯系中,越窯青瓷是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窯系。創(chuàng)燒于東漢的越窯青瓷,歷經(jīng)三國、西晉的發(fā)展和晚唐、五代的全盛,至北宋中期趨于衰落,終于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停燒,時間持續(xù)長達1000多年。而唐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盛極一時,其影響甚至遠至海外。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越窯青瓷得到了空前分發(fā)展。所以說唐代是越窯青瓷的一個高峰期,當時南方越窯青瓷與北方邢窯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謂“南青北白”的格局外。
唐代陶瓷裝飾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陶瓷裝飾更多注重釉色裝飾,晚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以千峰翠色一般晶瑩青翠的色調使以前歷代青瓷都黯然失色。在釉色上,越窯瓷器多是青釉素色,極少色彩裝飾,以“清水出芙蓉”喻之相當貼切。越瓷在釉色上追求類冰似玉的藝術效果,展現(xiàn)出不施粉黛的自然素凈之美。唐代文人陸羽在《茶經(jīng)》內曾評論說“越瓷類冰”、“越瓷類玉”,顧況《茶賦》也提到“越泥似玉之甌”。由此可知,越窯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并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的贊譽。在紋飾上,大多使用刻劃花作為裝飾效果,呈現(xiàn)出自然流暢、簡潔清秀的視覺效果,與青翠澄澈的釉色相得益彰。特別是晚唐五代,越窯青瓷以其優(yōu)美的造型和純凈的釉色獲得國內外人們的喜愛。陸羽更是在《茶經(jīng)》中就天下瓷器作過點評:“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闭J為天下的瓷器皆不如越窯青瓷。
典型的越窯青瓷不僅釉面瑩潤悅目,而且造型也相當?shù)溲艃?yōu)美,式樣繁多。唐代陶瓷造型總體風格是渾圓飽滿,不論碩大無朋之器還是小巧玲瓏之物都不例外,這恐怕和唐朝崇尚豐腴的時代風尚有關。其造型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手法多樣,唐代瓷器造型多以自然界中的生物做范本,除模仿自然界的植物外,也以動物形象作為范本;二是外來文化影響,唐代陶瓷造型高度發(fā)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從外來文化中汲取其造型工藝的特點,使造型更加新穎獨特,如大量出現(xiàn)的鳳頭壺,造型與波斯常見的人物紋鳥口銀質水注非常相似。
青瓷發(fā)展到唐代,其瓷質較前代也有了很大提高,胎質更加細膩致密,釉色更加勻凈光潤。這是因為唐代具備了許多燒制工藝的優(yōu)越條件,如:窯內溫度可達1300℃左右,可控制氧化或還原氣氛,才終于燒出了類玉、類冰的越窯青瓷。
綜上所述,唐代青瓷在生產(chǎn)工藝和裝飾風格上一直體現(xiàn)著鮮明的個性,以生產(chǎn)素雅精美的青瓷為己任,始終貫穿著以簡為美、大氣渾圓的審美思想。大多數(shù)瓷器順物自然,沒有過多的雕鑿和紋飾,風格典雅素凈,設計簡繁得當。其在制瓷技術上并非登峰造極,但它所蘊含的簡約和清雅的自然審美理念卻雅俗共賞,深的世人的喜愛。
唐代越窯青瓷發(fā)展史上還有一個讓人夢寐縈繞并名傳久遠的“秘色瓷”。何謂“秘色”,史說紛紜。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就有“末俗尚靡,不貴金玉,而貴銅瓷,逐有秘色窯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芍獏窃絿X氏割據(jù)政權控制了越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制作工藝保密,故名“秘色瓷”。而陸龜蒙詩有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笨芍懊厣伞碧剖酪延校鞘加阱X氏。
綜上所述,秘色瓷多用作越窯青瓷上等精品的代稱,特別是指五代時“臣庶不得用”的供奉之物。
中國陶瓷的國際絲綢之路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是久遠而深刻的,而其中以燒造歷史最早且最悠久的越窯青瓷影響最大。唐、五代時期正處于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繁榮階段,也是我國瓷器大量外銷時期。亞洲、非洲的客商、使節(jié)、留學生,曾大批來到長安、洛陽、杭州、明州、揚州、廣州、泉州等地,通過貿(mào)易或饋贈,為瓷器的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唐代對外輸出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陸路,西北經(jīng)過河西走廊、西域可達中亞、波斯和天竺,即古絲綢之路。東北在陸路又可直達朝鮮,再經(jīng)朝鮮到日本。二是海路,一條以廣州為主要港口,經(jīng)過東南亞各國繞馬來半島到達波斯灣各國、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地區(qū)以及埃及;另一條航線是從明州東至新羅和日本。
在目前世界各出土的陶瓷器中可以看出,越窯青瓷的輸出可以說居首位,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越窯青瓷對世界文明影響之深。因此,越窯青瓷的問世,不僅對中國陶瓷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世界陶瓷文化的發(fā)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越窯是中國古代青瓷名窯,越窯青瓷是中國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的一環(huán),唐代越窯青瓷更是為世人珍視的名品。唐代越窯青瓷造型高超精湛,器物眾多,千姿百態(tài);其釉色類玉類冰,將蔥翠的釉色之美發(fā)揮到了極致。唐代越窯青瓷賦予了青瓷詩一般的意境,將青瓷藝術推上了中國制瓷史上的高峰。
[1]毛小東《秘色越器詩略考》,《東方博物》第23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2][宋]趙令畤《侯蜻錄》卷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宋]歐陽修《新唐書》卷六十《藝文志》第五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卷首《萬首唐人絕句詩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李剛《“秘色瓷”之再探》,《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2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6]李喜寬《越窯秘色瓷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2007中國·越窯高峰論壇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
[7]葉樹望《余姚文物圖錄》,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