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薇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基于修辭能力的廣西外宣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曾 薇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在十七大報告提出“文化軟實力”、“文化生產(chǎn)力”、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廣西對外宣傳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提出了以提高修辭能力為途徑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西方修辭反映出國際言語交際活動和傳播活動的規(guī)律,對如何提高廣西對外宣傳翻譯隊伍的質量,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翻譯人才的模式構建有重要的意義。
修辭能力;廣西外宣;翻譯人才培養(yǎng)
2011年頒布的《全國高等學校翻譯專業(yè)本科教學要求(試行)》(后稱“《要求》”)中對翻譯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做了制定,這一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是結合了對社會需求的考察和翻譯行業(yè)的專業(yè)特點而提出的具體要求,是對之前翻譯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明確定位?!兑蟆分胁粌H提到了語言、文化、思維等對于一般外語人才要求掌握的能力,更進一步提出翻譯人才應“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溝通協(xié)調(diào)能力”,這些能力歸根結底是一種修辭能力。因此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已經(jīng)不僅僅只是一個能夠機械地進行雙語或多語語碼轉換的“機器”,更是存在于社會語境中的“修辭調(diào)節(jié)師”。西方修辭學中“成功勸說”和“有效交際”給予教師的啟示是十分明顯的,因此應該而且必須重視對翻譯專業(yè)人才,特別是外宣翻譯人才修辭能力的培養(yǎng)。
迄今為止,我國已有105個高校本科翻譯專業(yè),翻譯專業(yè)碩士點的數(shù)量也增加到269個。國家對翻譯專業(yè)人才的需要還在逐年上升。在廣西的20多所本科院校中,僅有5所高校開設翻譯本科專業(yè),3所高校有翻譯專業(yè)碩士點。同時隨著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首府南寧和廣西“走去出”的戰(zhàn)略的實施迫切需要大批符合區(qū)域社會發(fā)展的外宣翻譯人才,而廣西高校外宣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遠遠不能滿足這一緊迫的需求。同時我國翻譯人才培養(yǎng)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尚未能形成一套系統(tǒng)而科學的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多年以來我區(qū)外宣翻譯多依靠“進口”外援,使得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刻不容緩。由于西部省區(qū)各個區(qū)域發(fā)展存著較大差異,廣西應該依托其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東盟博覽會帶來的良好契機,發(fā)展適合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的對外宣傳,并在翻譯培養(yǎng)中切實落實這一發(fā)展要求,即努力為廣西地區(qū)培養(yǎng)出一支能夠向世界傳播一個全面而正確的廣西形象而不是誤讀的廣西的本土外宣翻譯隊伍。
3.1 理論根據(jù):對外宣傳與修辭能力
對外宣傳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客觀要求,它是以海外受眾為對象,向世界宣傳介紹中國的一項大眾傳播活動。從現(xiàn)代修辭學上看,對外宣傳是對國外或其他地區(qū)受眾通過一切有效的象征手段(主要是言語活動),有目的地進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信息傳播的說服行為。外宣翻譯人員是外宣翻譯活動的主要實施對象,肩負著準確、公正而又客觀反映我國立場、方針和政策的重任,維護著我國在世界視野中的形象。近年來,外宣翻譯中借鑒相關理論有功能翻譯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關聯(lián)理論,構建主義理論以及傳播學理論視角等。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廣泛討論了外宣翻譯的原則和策略。這些研究的成果也廣泛運用于我國外宣翻譯人員培養(yǎng)和訓練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進入全球化信息爆炸的時代,對外宣傳工作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一方面,隨之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對外宣傳的范圍不斷擴張,中國需要更多“好的宣傳”,高素質外宣翻譯人員十分缺乏;另一方面,各個高校翻譯專業(yè)遭遇“冷遇”,畢業(yè)生往往缺乏思辨能力、邏輯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言語交際能力等各種修辭能力。這對我們高校翻譯專業(yè)教育敲響了警鐘,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在專業(yè)教學中存在著“語言訓練為主”“重視語言技能而輕視語言創(chuàng)新”等問題。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中搜索發(fā)現(xiàn),關于修辭與語言學習的文章數(shù)量雖不占少數(shù),但大多主要集中在教育中的修辭,討論的多是修辭格等修辭技巧。而從修辭能力即修辭對人的思辨以及邏輯能力等方面來對語言能力進行分析的并不多。此類論文多集中于對外漢語教學,中小學教育,以及大學英語教學中修辭技巧的滲透及其作用。部分文章重點分析了修辭對語言學習某一個方面,比如閱讀,詞匯或者寫作的影響??傮w而言,國內(nèi)學者對修辭能力對語言學習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語言教育(中小學英語語文,大學英語,對外漢語)中修辭學的運用,如,鄭艷晶(2012),李丹丹(2011)等等,他們主要從矛盾修辭法,邏輯修辭手段,對比修辭,交際修辭以及美學修辭等方面對語言教育進行分析以期提高語言學習者的接受度及語言能力;(2)從廣義上研究修辭與教育的關聯(lián),如,張春泉(2003)等。當前此類研究缺乏以語言接受者為研究對象的修辭學研究,需要從受眾的出發(fā)點出發(fā)進行修辭素質對其語言能力的影響。在修辭與翻譯學習和教學的研究中,針對修辭能力發(fā)展而非修辭技巧的著述并不多,此類研究多集中在翻譯中的修辭意識、受眾意識,如,陳小慰(2012);對翻譯的作用,或者譯者的思辨意識,邏輯思維等對翻譯的作用,如,劉加媚(1996)。以上研究多以修辭的某一單一層面上對翻譯或翻譯學習的討論,缺乏多層面地深入探討。同時目前還沒有就修辭角度在宏觀層面上對廣西外宣翻譯人才的語言訓練進行相關的研究。
修辭不僅僅只是語言藝術,它存在于生活中的各個場景當中,在人類世界中無處不在。培養(yǎng)修辭能力的傳統(tǒng)在東西方都由來已久。中世紀的歐洲大學主要教授“修辭”“邏輯”和“語法”三門課程,他們認為修辭能力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素質之一。在我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通過“游說”(即修辭),來傳播知識和學說。因為具有修辭能力的人能更好地發(fā)揮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更容易適應社會生活。良好的修辭能力有助于人們使用有效的論辯手段,合理安排組織信息,以最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傳遞出去,最終影響他人思想并引導其行為,而從本質上看,這種能力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們在社會生存的必備能力之一??梢哉f修辭能力的培養(yǎng)是繼往開來的實踐,適合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背景。當前美國的大學面對各專業(yè)大學生都開設有修辭和言語交際課程,通過提高修辭能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相形之下,雖然我國研究學者如黃源深(2001)、胡曙中(2004)、劉亞猛(2004)、鞠玉梅(2008)等都先后提出過以西方修辭思想指導外語專業(yè)人才創(chuàng)造性言語活動的設想。但是,目前廣西區(qū)內(nèi)本科高校外語教育尚缺乏對培養(yǎng)具備修辭能力的外語翻譯人才的重視,利用現(xiàn)代修辭學和言語交際學理論構建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教學嘗試尚未得到證實和實施。
3.2 廣西外宣翻譯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在黨和國家“十二五”教育規(guī)劃和翻譯專業(yè)本科教學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提出培養(yǎng)適合廣西區(qū)域特點的外宣翻譯人才的有效教學模式,即在高校外語翻譯教學中融入提升外宣翻譯人才的修辭能力的教學理念,從而促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借鑒西方修辭學的理論(特別是勸說機制、受眾理論、同一理論和情景理論)與實踐成果與對傳統(tǒng)外語翻譯教學思路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將培養(yǎng)既能嫻熟掌握外語翻譯業(yè)務技能,又在國際傳播中能正確宣傳、準確闡釋、精確解讀的復合型人才作為高校外語翻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借鑒西方修辭模式來指導外宣翻譯教學活動以形成具備較高修辭能力的外宣翻譯隊伍是在傳統(tǒng)翻譯教學方式和目標上的革新和探索,同時在增強中國(廣西)在西方受眾中的影響力和親和力,特別提高西方世界對廣西民族文化的認可度,推進區(qū)域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上具有現(xiàn)實意義。
4.1 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
在外宣翻譯人才培養(yǎng)中引入現(xiàn)代修辭學的理論和實踐視角,通過提高外宣翻譯人員的修辭意識和能力,探討如何掌握外宣翻譯實踐中有效的勸說與交際策略和方法,拓寬了外宣翻譯研究和修辭學的視野;其次,研究將廣西兩所地方高校本科翻譯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彌補國內(nèi)外宣翻譯人才在地方培養(yǎng)模式研究的不足。再次,研究采取跨學科整合和多元研究方法相結合的方法,既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又有理論與實例的實證分析,在研究方法論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
4.2 培養(yǎng)策略
從“人本主義”出發(fā),借鑒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訴諸三模式、修辭勸說的受眾中心論、佩雷爾曼的選擇、在場與交流理論;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論;比徹爾的修辭情境理論;廣義修辭學互動交流理論等現(xiàn)代修辭學理論,探索以提高修辭能力為目標的翻譯教學內(nèi)容、原則及策略,展開適合廣西外宣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翻譯教學新模式的教學實踐,本課題組對廣西兩本科院校翻譯專業(yè)本科一二年級新生生進行試驗研究,圍繞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開展:
其一,梳理現(xiàn)代修辭學和翻譯教學相關理論,找出現(xiàn)代修辭理論和翻譯教學的契合點并且得出基于修辭能力培養(yǎng)外宣翻譯人才新模式的初步設想;
其二,在整合現(xiàn)代修辭學理論和翻譯教學理論的基礎上,運用調(diào)查研究和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討論在翻譯教學內(nèi)容中滲透修辭知識、進行修辭訓練,通過提高修辭能力來觀察在何種程度影響學生在外宣翻譯實踐中的行為和效果。
其三,在現(xiàn)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西方修辭學主要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外宣翻譯的策略選擇問題,并提出針對不同類型外宣語篇的翻譯原則和策略。運用翻譯實例和實踐,在課堂上進行引入和介紹如“同一策略”“人格策略”“受眾策略”等理論,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修辭習慣,讓他們意識到語言學習不僅是外部形式上的,更應掌握語言運作的內(nèi)部規(guī)律,讓翻譯的實踐和學習落實到對西方修辭語境的深入解讀上來,不斷開發(fā)學生國際對接意識和語言創(chuàng)新意識。
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優(yōu)勢和意義在于:西方修辭學理論能為翻譯教學提供一個可借鑒的理論視角。在外宣翻譯教學中,現(xiàn)代修辭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是可行的,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操作性。培養(yǎng)了“既能執(zhí)著于中國身份,又了解西方修辭內(nèi)在工作觀念和方式”的外宣翻譯人才,不僅益于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更有利于外宣工作在國際對話中遵循共同認同的對話和交談原則,打破中國與西方修辭實踐的隔閡?;谛揶o能力的教學方法,不但有助于培養(yǎng)更為適應國際要求的外宣翻譯人才,對于翻譯教師而言,其自身也是修辭實踐者,掌握科學理性的論辯方法和言語傳播技巧,才能更好地傳授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譯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手段,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對外交流的成敗和對外宣傳的效果。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翻譯人才是時代的迫切要求。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軟實力”、“文化生產(chǎn)力”、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下,外宣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將成為一個重大命題。西方修辭學為教師揭示了西方言語交際活動和傳播活動的規(guī)律,其對于促進現(xiàn)有的翻譯教學工作的作用不可限量。
[1] Aristotle. On Rhetoric,translated by George A Kenned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 Baghramian, M. 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Washington D.C.: Counterpoint,1999.
[3] Burke,Kenneth. A Rhetoric of Motives[M].New York, 1950.
[4] Foss,Sonja K.,Foss,Karen A and Trapp,Robert.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3rd ed.) [M].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2002.
[5] George Campell.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New York: Kessinger Publishing,2004.
[6] James A. Herrick,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An Introd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7.
[7] Perelman,Chaim & L. Olbrechts-Tyteca. The New Rhetoric: 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M].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9.
[8] Werlich,E. A Text Grammar of English[M]Heidelberg: Quelle and Meyer,1982.
[9] 陳小慰.外宣翻譯中“認同”的建立[J].中國翻譯, 2007,(1):60-65.
[10] 陳小慰.漢英文化展館說明文字的修辭對比與翻譯[J].上海翻譯,2012,(1):29-33.
[11] 鞠玉梅.修辭能力與外語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外語界,2008,(6):47.
[12] 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關于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
[13] 譚學純,朱玲. 廣義修辭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14] 溫科學.中西比較修辭論——全球化視野下的思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5] 溫科學.20世紀西方修辭學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6] 袁曉寧.外宣英譯的策略及其理據(jù)[J].中國翻譯, 2005,(1):75-78.
[17] 仲偉合.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J].中國翻譯,2003,(4):63-65.
[18] 仲偉合.高等學校翻譯專業(yè)本科教學要求[J].中國翻譯,2011,(3):20-24.
The translator training mode for external publicity in Guangxi: a study based on rhetorical competence
In the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concepts of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 “go global “strategy have been propos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the translator training mode, and makes a translators’ training plan based on rhetorical competence; as western rhetoric has a strong explanation power for international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spread activies, it is proved that enhancing the rhetorical competence will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for Guangxi external publicity and also be significant for producing qualified translators with a global horizon.
Rhetorical competence; external publicity in Guangxi; translators’ training
G64
A
1008-1151(2015)01-0127-03
2014-12-15
2013年度廣西“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修辭素質與大學生外語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13C002);2014年度廣西外語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基于修辭能力的廣西外宣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GXSKWY14-17)和“修辭與思辨:基于口語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GXSKWY14-18)的成果之一。
曾薇,女,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