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5-03-28 23:12:42曾長秋
關鍵詞:心理學政治思想

曾長秋,凡 欣

(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曾長秋,凡 欣

(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積極心理學將視線轉移到關注人性、社會和生活的積極面,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與主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啟示。我們可以將積極心理學理念和方法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據教育規(guī)律和大學生心理特點進行教育,關注和發(fā)現大學生個體的內在潛力。高校要通過營造積極氛圍、建設積極物質文化、設置積極活動文化、凝練積極精神文化等途徑,努力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轉型。

積極心理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

積極心理學追求個體自我塑造能力,尊重個體意愿,鼓勵充分挖掘人固有、潛在的力量,倡導促進個人及社會和諧發(fā)展。這種積極的價值取向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自2009年,我國學者開始涉足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探索積極心理學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啟示及其運用。短短十幾年時間,積極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取得了迅速發(fā)展。學者將積極心理學思想引入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積極心理學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途徑。另外,積極心理學是一門應用學科,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挖掘并培養(yǎng)人類的優(yōu)勢和美德。在這個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擔負著一種重大的社會重任,即從教育人、提升人、塑造人的境地出發(fā),進而從根本上使人超越現有的狀況,在最終的價值旨歸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1]。盡管積極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研究的歷史相對短暫,但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對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然而,縱觀前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發(fā)現問題與分析問題”理論認識階段,對于如何利用積極心理學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難題,卻沒有深入的論述。因此,理性分析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思路,最終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轉型,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理性分析

積極心理學倡導培養(yǎng)人的積極心態(tài),這與當前我國倡導的價值觀相吻合,因此,“積極心理學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尤其是教育領域”[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訴求,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體現人文關懷價值。積極心理學起源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則屬于中國特色,二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但卻有著相同的本質。

(一)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歷史主義的觀點認為,人的需求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斷向前發(fā)展的,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促進人類需求螺旋式上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發(fā)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大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又是活動的客體,他們是一種自主建構的存在,在這個建構過程中,大學生賴于生存的環(huán)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他們的成長需要不斷變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發(fā)展再向前推進一步。

1.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面臨多種挑戰(zhàn)與滲透,面臨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要求。當前全社會大力提倡和落實以人為本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承擔起研究“和諧心理、積極品質、幸福感”等價值理念,通過人文關懷來塑造人們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人們的心理韌性,預防心理疾病,促進身心健康,培養(yǎng)人們積極的社會心態(tài),為創(chuàng)造積極、和諧的社會奠定基礎。和諧心理是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保障,要達到這種和諧,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開放式發(fā)展,吸取其他學科優(yōu)勢,尤其是心理學基礎理念和方法,不斷引導人們思想觀點和諧、行為方式和諧。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創(chuàng)新取向。

人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始終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核心,也是人類所孜孜追求的一種幸福。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活動的主體是人,對象是人,更要以人的發(fā)展為目標,不斷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追求人類幸福生活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專門育人的工作,對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未來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人學化發(fā)展,夯實“政治性”的人學基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取向,把人的價值和發(fā)展進步放在首位。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fā)展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高等教育改革向縱深發(fā)展,擴招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演化為大眾教育。大學生不再炙手可熱,相反,學習、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讓他們難以承受,尤其是市場化影響了高校,讓社會上再次出現“讀書無用論”。許多學生無法體驗幸福感,缺乏生活學習目標,精神迷失,“郁悶”成了他們的口頭禪。在現實工作中,不少高校把培養(yǎng)大學生當作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手段,無視受教育者已有的積極品質,反而對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十分敏感、過度關注。這種教育模式直接惡化師生關系,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妨礙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yǎng)。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教育思想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沖擊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掀起了創(chuàng)新熱潮,創(chuàng)新模式層出不窮。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意在吸收西方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的主要思想和方法,結合我國思想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提出一種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致力于塑造大學生面向未來的積極品格,既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基于所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弊端提出的改革措施。

(二)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可能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要遵循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規(guī)律,將其心理狀況作為開展工作的重要依據,重點應關注大學生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積極心理學雖然不是專門為大學生開設的一門課程,然而它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卻有相通之處。

登子在一個盆子里挼了一大坨糌粑,再把糌粑小坨小坨地分給孩子們。孩子們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小阿布的幾粒糌粑掉在衣服上,扎巴趕緊用指頭粘起,送到自己嘴里。

1.大學生內在積極特性是基本前提。

大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希望在大學期間體驗人生價值,然而現實當中充滿了壓力和困境,學生長期處于這種緊張的生活與學習狀態(tài)。這樣不僅壓抑了自己的幸福體驗,幸福感無從談起,同時也帶來了心理問題,甚至是行為問題,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創(chuàng)造一種能讓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環(huán)境,包括培育幸福感以及樂觀的態(tài)度等。大學生自身所擁有的是積極品質的種子,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需提供養(yǎng)料,時刻注重挖掘潛在的積極特質,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并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潛能,提高運用潛能的主觀能動性。

2.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fā)展理論是思想源泉。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本質理論,是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重要理論之源。人的需要是主觀能動性的實踐,人的需要最終訴諸人的行動。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是相對于人的片面發(fā)展所提出來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生產勞動方面的重要意義,還應該包括思想、道德、性格等在內的發(fā)展。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個性化教育是教育發(fā)展的方向,未來教育必定是服務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個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起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階段融入積極心理學,實行個性化教育,對人的成長及人一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淵源是有力支撐。

關于人的知識、智力、品德的形成,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有過詳細的論述,對后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孟子說過:“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薄氨M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彼J為,人生來就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端”,“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體也”。這四個“善端”擴充就會產生仁、義、禮、智。因此,仁、義、禮、智不是由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而是早已潛伏在內心的種子,通過“養(yǎng)浩然之氣”等“內求”法,就能保持善端。孔子要求學生樹立遠大、高尚的志向,要求他們“志于仁”。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志向崇高,其道德行為才不會迷失方向。人與人的區(qū)別,更多地來自后天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改造。從孔孟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知識和道德都是天賦予人的,它存在于人的心中,因此必須摒除聞見,閉門反思,內求內尋,依靠人的自我覺悟把握它??酌隙紡娬{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自我修養(yǎng)出發(fā),由己及人,由近及遠,兼善天下,他們所塑造的“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成為后人們追求的目標。

二、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思路

“積極教育并不僅僅只是為了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足,更主要的應該是尋找并發(fā)現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并在實踐中實現這些積極品質與學生自身生活的良好結合”[3]。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大學四年,恰當的思想引領和心理疏導是一種心靈所需的互動,是一個擴充心靈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大學生自我完善的一種輔助教育。

(一)抓住時機——進行積極思想引領和心理疏導

大學時期是受教育個體渴求發(fā)展與改變的關鍵時期,他們期望發(fā)展新的技能和力量,也在不斷地尋求機遇以促進自我成長和發(fā)展。大學四年他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適應環(huán)境、學習壓力、寢室矛盾等,每一個問題事件都給他們改變自我提供了重要機會,但是,這些機會如果不及時加以引領和疏導,也可能會挑戰(zhàn)他們的應對能力。抓住受教育個體成長的機遇,及時進行引導和疏導,促進受教育個體積極改變和個人成長則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首要前提。因為,一個人在處理機遇和挑戰(zhàn)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力量幫助自己使策略與環(huán)境匹配來達到目標。有時我們拒絕承認存在需要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而且也沒有打算去處理它,但在另外一些時候,我們會接受挑戰(zhàn),并且努力去面對它,有效處理機遇和挑戰(zhàn)之后,會產生一系列積極的結果。這個階段是教育主體幫助教育客體發(fā)現問題的階段,此時,一部分人可能會拒絕承認自己遇到的問題,一部分人意識自己遇到了問題,但不知道如何解決,比如網絡成癮者可能會說:“喜歡上網打游戲對我來說只是興趣愛好,不是一個問題,我不能沒有網絡游戲,這是我的精神寄托,網絡游戲沒有像你們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它能給我?guī)砜鞓?,并沒有給我造成任何的傷害?!痹谶@個時期他們不愿意聽到任何與網絡游戲有關的不好的信息,他們或者通過拒絕的方式過濾那些讓他們意識到問題存在的信息,簡單地認為自己不存在問題,或者通過投射,責備他人,將問題歸結于受他人的影響。此時,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可能會高估解決問題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不然,這恰是受教育個體改變的一個前預期階段,即改變的起點,恰當的引導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靜觀其變——發(fā)揮教育客體的自我分析能力

繼續(xù)以一名網絡成癮者為假設,來闡述受教育客體的自我分析過程。經過前期的教育引導,教育客體會否認自己在某一特定領域有問題轉而正視這個問題,產生正向應對心理。當然,仍然會存在一種矛盾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源于平衡改變的代價和受益。他們可能會這樣說,“網絡游戲對我來說是一個問題,有時讓我覺得寂寞空虛,并且讓我身體不適,我很喜歡打游戲的感覺,但是長時間的網絡游戲會損害我身心健康,此時停止網絡游戲有利也有弊”。這個時期,教育客體在權衡停止網絡游戲的利弊,教育主體可以利用“評價改變的利弊判定平衡表”[4],幫助教育客體進行利弊權衡。但是,在行動問題方面,應打破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方式,因為“灌輸”未必“入腦”,“理解”未必“接受”[5],而是要成為一個旁觀者,靜觀其變,不能對其指手畫腳,不然這一階段的改變就會產生叛逆的阻力。因為,一個自發(fā)的改變承諾比強加的承諾更有利于促進個體改變。經過利弊權衡,在教育主體的正確引導下,教育客體可能會做出改變的承諾,當教育客體決定改變之時,教育主體應把握時機引導其達到自我開放的過程,要求其將承諾向家人、朋友公開,告訴大家改變計劃。因為“公開承諾是需要勇氣的,如果我們沒有遵循計劃,就會有丟臉的風險,并且,這會激發(fā)我們堅持自己的計劃”。有了承諾之后,督促教育客體把承諾這個總體目標轉換成一個清楚的行動計劃。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過程雖然是個假想的過程,但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也是大多數的改變過程。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教育主體所能做的不是全程“說服教育”,而是技術性的引導,是以教育客體為主的自我反思,自我探尋改變目標的過程。當然教育主體需要在關鍵時刻給予恰當引導,讓其在預設的思路中進行自我探索,切忌任其天馬行空。

(三)監(jiān)督反饋——優(yōu)化教育客體的改變進程

在教育客體把計劃付諸行動而進行實際改變時,教育主體要發(fā)揮“監(jiān)督反饋”作用,因為有時他們制定的計劃并不十分合適,或者缺乏真正的計劃,而是衍變成一個口號。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的惰性,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希望改變,但是卻不愿付出努力,也不愿意做出犧牲,需要外界力量的監(jiān)督。大多數自我改變者都會經歷循環(huán)和復發(fā)階段。AlanMarlant教授稱之為節(jié)制違反效應,他發(fā)現許多飲酒者,都告訴自己,“我已經喝了一口了,所以我現在知道自己已經完全不受控制了,并且將會瘋狂地喝下去”,然后就會變化到從喝一口到酗酒的地步。這種行為被稱為節(jié)制違反效應(AVE)的思維方式同樣會發(fā)生在網絡成癮者身上。對于教育主體來說,應對習慣復發(fā)的關鍵是識別他們,及時糾正教育客體的這種思維,讓他們認識到這是不理性的,引導他們找替代物來滿足需求。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復發(fā)是幫助教育客體了解情境、人際關系、思維、行為和感覺方式的好機會,比如,如果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寢室矛盾問題,就會發(fā)現無論我們在教室、食堂或者路上都擺脫不了矛盾帶來的煩惱。問題的反復也教會教育客體相對于最初的思考,大量更多的努力、時間和思考對于我們解決問題來說更為必要,或許之前制定的策略存在問題。

三、營造積極文化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轉型

培養(yǎng)學生離不開校園環(huán)境的陶冶,這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學校環(huán)境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建設積極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校園精神的一種導向體現,主要顯現學校的集體智慧和力量。優(yōu)雅文明的校園環(huán)境能折射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廣大學生和教師的積極進取力量。物質文化建設包括校園環(huán)境建設、校園網絡建設和校園環(huán)境藝術設計,每一塊內容都承載著一種積極的境界和氛圍,讓身在其中的師生真正感到“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始終貫穿“物質文化增強積極情感體驗”的功能,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傳達一種積極的正能量。校園的一草一木、樹林小路如果利用得當都能達到使用、審美和教育于一體的功效。校園優(yōu)美環(huán)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激發(fā)學生愛校之情,培養(yǎng)大學生美好情操,學會熱愛自然,關愛學校、社會和他人。公共場合布置要富有積極的藝術氣息,可以使用名人書畫、內涵雕塑等文化作品,積極營造大氣、健康、積極的人文景觀環(huán)境。

(二)設置積極活動文化

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活動開展專題思想政治教育則能大大提高教育的實效性,校園活動內容和形式對活動成效來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活動得到學生的支持,能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才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觸動,才能影響學生個性發(fā)展。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應注重內容與形式有效結合,活動開展應充分考慮大學生發(fā)展需求,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加幸福感,體驗積極情緒,通過活動樹立自信,增加勇氣,從而達到培養(yǎng)積極品質的最終目的。一是文化活動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促進學風建設。院系文化活動應依托專業(yè)開展,凸顯專業(yè)特色,巧妙地將專業(yè)精神融入校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專業(yè)技能,在活動中接受鍛煉,提高素質。寓專業(yè)學習于活動中,讓學生全面感受專業(yè)學習的優(yōu)越感和認同感。二是文化活動與學生成長需求相結合,培養(yǎng)積極品質。校園文化活動設置應充分考慮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求,最終目標應該圍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一切活動都要服務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品質,服務于學生全面發(fā)展。活動開展要圍繞學生現實發(fā)展需要,圍繞感恩教育、勵志教育、挫折教育等主題,活動主旨圍繞解決學生發(fā)展實際問題和生活中的發(fā)展困惑,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

(三)凝練積極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在謀求發(fā)展過程中凝練出的一種校園意識形態(tài),是圍繞著既定教育目標和長期教學實踐積淀而成并為在校師生廣泛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是學校理想追求、價值觀念、培養(yǎng)目標、道德情感和行為準則在師生身上的具體體現”[6]。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境界,校園精神文化具有精神導向、價值導向、激勵導向、行為導向的功能。校園精神文化雖然不能直接產生教育生產力,但卻時時刻刻起著滲透教育的作用,這是其他知識和技能所不能替代的。因為有精神文化的引導,大學校園文化層次才能提升到一定境界,才能形成一種濃厚的積極育人氛圍。當然,精神文化還可以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作為一種精神因素約束著師生的言行,使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符合學校發(fā)展要求,形成一種積極和諧的氛圍。因此,高校應充分把握精神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不斷凝練校園精神文化。明確辦學理念,一個好的辦學理念對內來講是凝聚力,對外來講是競爭力。充分發(fā)揮校訓的育人功能。校訓是大學文化的一種靜態(tài)陳列,是辦學理念的直觀反映,校訓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改過遷善,而不自知”[7]。因此,大學要充分發(fā)揮校訓的育人功能,注重提升學校品牌效應的軟實力。

[1]程廣麗.從思維還原到現實還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轉向[J].探索,2014(2).

[2]梁爽.積極心理學教育:高校的呼喚、優(yōu)勢與基本思路[J].學術交流,2014(2).

[3]任俊,李倩.積極心理學:當前的困擾與未來的走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4]卡爾.積極心理學[M].鄭雪,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268.

[5]史明濤,徐麗曼,張利.國外高校實踐育人的經驗及啟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9).

[6]羅婷,趙淑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陽光校園文化建設[J].現代大學教育,2013(2).

[7]張允熠.馮友蘭的德育思想與“抽象繼承法”[J].江淮論壇,2012:(6).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ENG Chang-qiu,et al

(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 keeps its eyes on the positive side of humanity, society and life. Its thought and proposition provides profitable enlightenment for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pply positive psychology’s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each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law of education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focus on individual potential, no efforts should be spared to achieve positive transition of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creating positive atmosphere, establishing positive material culture, promoting positive activity culture, condensing positive spiritual culture and so on.

positive psychology;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pplication

2014-05-17

浙江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Y201329108)

G641

A

1000-2359(2015)01-0185-04

曾長秋(1950—),男,湖南瀏陽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凡欣(1983-),女,河南開封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嘉興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心理學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泾川县| 淮安市| 通榆县| 兰考县| 临桂县| 长岭县| 水富县| 南乐县| 正定县| 镇远县| 鄂托克旗| 台南市| 福州市| 彝良县| 千阳县| 河东区| 大同市| 西丰县| 故城县| 寻甸| 普兰县| 景泰县| 嘉峪关市| 桦甸市| 伊宁县| 黄平县| 德安县| 满洲里市| 克什克腾旗| 栖霞市| 肥西县| 兴海县| 玉环县| 化州市| 环江| 桐庐县| 罗定市| 铜川市| 沙湾县| 西宁市|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