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語課堂管理中獎懲案例分析
——以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小學部為例

2015-03-27 17:29:46顏湘茹廖晶琰
海外華文教育 2015年3期
關鍵詞:懲罰案例老師

顏湘茹 廖晶琰

(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中國廣州510275)

漢語課堂管理中獎懲案例分析
——以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小學部為例

顏湘茹 廖晶琰

(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中國廣州510275)

由于國際學校教學對象和教學理念不同,漢語教師在教學時會遇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分析本文在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小學部收集的關于課堂管理的案例可以發(fā)現,教師為了有效管理學生,很多情況下會實施獎勵和懲罰。這兩種教育方法使用得好,可以成功地引導學生。使用得不好,則不利于課堂。

國際學校;獎勵;懲罰;案例分析;課堂管理

一、案例收集背景

(一)選題緣由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地發(fā)展,漢語熱在全球持續(xù)發(fā)酵,漢語學習者出現了低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在全球開設了漢語課堂,這為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了大量就業(yè)和實習的機會。進入國際學校工作、實習的漢語教師普遍認為國際學校最難的不是教學,而是課堂管理。但目前國內對課堂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本地中小學,尚未涉及到國際學校。而對外漢語方面,相關的論文大部分都是關于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方面的研究,幾乎沒有專門的課堂管理研究。國外對于課堂管理的研究雖然比較全面,但也鮮有針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課堂管理研究。

在國際學校怎樣實施課堂管理?這一直是困擾教師,尤其是新教師的問題。案例分析能夠通過對真實的場景進行描述,反思問題產生的緣由,探討隱藏于表象之下的深層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案例分析無疑是一種非常好的研究方法。

本文收集整理2012年1月到5月間在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小學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中文課堂管理問題,經過分析,發(fā)現很多課堂管理案例都涉及到獎勵和懲罰的使用。合理地實施獎懲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但濫用則無法達到效果,甚至會對課堂管理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本文選取了4個問題最為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通過這些分析,能給國際學校的實習教師及海外漢語志愿者在課堂管理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研究對象

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成立于1981年,它由美國領事館創(chuàng)辦,是一所非盈利性的國際學校,也是目前廣東最大的一所被美國西部學校聯合會認可的國際學校。學校從幼兒園到12年級,分為學前班、小學(幼兒園至5年級),初中(6至8年級)和高中(等級9至12年級)。學生畢業(yè)時,學校為成績合格者提供美國中學文憑和IB文憑。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在廣州共有兩個校區(qū),分別是二沙島校區(qū)和科學城校區(qū)。

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小學部提供完整的學前及小學教育。學校全年上課180天,分設春季和秋季兩個學期。在幼兒入學前必須要經過英語能力考試。小學部周一到周五上課,上課時間從早上的八點到下午三點。所有的學生都有固定的班級和班主任。學生上課時到相應的任課老師所在的教室去上課。學校實行小班授課制,這確保了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教師全面的輔導。除個別班級學生人數接近二十人,其他每個班級人數幾乎都是十人左右。學生由于家庭原因流動性極強,數量不穩(wěn)定。

二、獎勵案例分析

本文共收集案例23個,獎勵案例有8個。通過對案例的描述,可以發(fā)現教師在獎勵學生時,整個獎勵的過程都基本圍繞著獎勵物發(fā)生。在案例中教師使用不同的言語,導致學生不同的反饋,所以本文選取兩個典型案例從獎勵物、學生反饋、老師言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獎勵失敗的案例分析

1.背景介紹

該案例發(fā)生在2012年2月份,實習教師在美國人國際學校已經實習了近2個月,開始逐漸進入獨立教學階段。案例中的班級為美國人國際學校一年級中文最高班。班級中的學生全部都是華裔,學生漢語水平很高,接近本地小學一年級水平,但是學生非常調皮,上課無法安靜下來,實習教師布置作業(yè)學生不能按時完成。

2.情景描述

一年級課堂秩序常常很混亂,學生不愿意完成作業(yè),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實習教師決定在班級里實行獎勵的方法:凡是努力完成作業(yè)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都會獲得獎勵,獎品是紙質的縮印一元錢“人民幣”,實習教師希望能夠通過這種辦法有效地維持課堂秩序。

某一天好多學生遲到。實習教師站在講桌前,對學生說“我們開始上課”。幾個遲到的學生大聲喊著“老師,給錢”、“老師,我寫作業(yè)了,給我錢”。

“今天大家遲到,我不想耽誤太多上課的時間,寫作業(yè)的同學非常好?!?/p>

“老師你課后發(fā)錢會耽誤我們下課時間啊,我還想去上廁所!”一個小男孩不高興地說。

“好了我們先開始上課?!?/p>

“老師不給錢,我就不寫作業(yè)?!彼荒槻粣?,不停地嘟囔著。

實習教師沒有理睬他,開始上課。在做課堂生詞練習時,她將全部同學平均分為四組,以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練習。但是今天大家的積極性明顯不高,那個小男孩在小組里面不停地說話,聲音越來越高。實習教師沒有理睬他,帶領學生進行組詞比賽,最后有一個小組贏得了比賽,但是學生又嚷著要錢。

“好,非常好。尤其那一組。”

“不給錢,我們就不寫作業(yè),也不上課了?!蹦莻€男孩突然站起來。

班級陷入了混亂,幾個孩子在旁邊偷笑,有人鼓掌,僵持了一會后,下課鈴響了。

事后實習教師向美校的指導老師趙老師反映了情況,趙老師找到那個孩子問他“你為什么要上中文課?”

“為了學習中文?!?/p>

“那老師為什么要布置中文作業(yè)?”

“為了……”

“老師讓你寫中文作業(yè)是為了讓你更好地學習中文,那你上課認真聽講、參加小組活動是為了掙錢嗎?”

“不是……”小男孩低下了頭。

3.案例分析

(1)獎勵物

斯金納(Skinner)的行為矯正理論(behaviormodification)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行為都需要教師矯正,學生無法達到自我控制。教師可以使用鼓勵、表揚、懲罰等方式達到矯正的目的。案例中教師就是試圖使用獎勵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a.物質獎勵

Christopher Knapper在他的研究中將獎勵劃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種。此處實習教師使用的獎勵方式是一種物質獎勵方式。皮亞杰的兒童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認為二到七歲的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已能夠準確地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對事物缺乏理性的判斷。由此可見教師使用物質獎勵時,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避免誤導學生的價值觀。王一帆(2011)以問卷調查的形式發(fā)現物質獎勵對小學生的金錢觀、勞動觀、行為動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案例中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前運算階段,對錢的概念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金錢觀。實習教師的獎勵雖然沒有直接使用真正的錢幣,但它讓一年級學生認為老師獎勵的就是錢。用錢激勵學生會使學生認為錢很重要,對金錢產生盲目崇拜,這不利于學生身心的發(fā)展。濫用物質獎勵還會混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認為寫作業(yè)就是為了獲得獎勵,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漠不關心。部分學生重視這種獎勵,是因為重視金錢的價值。因此課堂上出現學生無法安靜上課,一直向老師要“錢”的現象。

b.獎勵物刺激性

李虹(1993)指出獎勵的效果取決于獎勵物的刺激性。教師在進行物質獎勵時要重視獎勵物的刺激強度。過強的物質獎勵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強烈的影響,導致以后的弱刺激獎勵方式對學生沒有作用。從刺激的強度的來看,獎賞的刺激強度要遠大于表揚和贊許。

案例中的學生只有一年級,剛脫離幼兒園還處于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期,內心敏感,對父母和老師依賴感強,受獎勵和批評的影響較為明顯。因此對一年級實施縮印錢幣的獎勵方法刺激性過強,是不恰當的。案例中實習教師為了節(jié)省上課時間,將獎勵物由縮印錢幣更換為口頭表揚。但口頭表揚與縮印錢幣相比是一種弱刺激獎勵方式,無法達到獎勵的效果,因此案例中出現學生不滿實習教師對獲勝小組進行言語表揚,繼續(xù)要錢的現象。

(2)學生的反饋

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源自動機。心理學家麥克杜格爾系統(tǒng)提出了心理動機理論:“我們的行為源自內心的驅動,它決定我們的行為方式”。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種。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的內在需要引發(fā)的動機,例如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而外部動機是指為了獲得某種結果而引發(fā)的動機。例如,獎狀、分數、教師對學生的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本應該是內部動機即對漢語感興趣,但案例中學生主要體現的是外部動機即對獎勵的渴求。

案例中的教師在獎勵學生時,沒有全面考慮班級的學生情況。班級學生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內在動機,即喜歡漢語。另一種缺乏內在動機,即不太喜歡漢語。對于第一種學生,教師不需要過多獎勵。獎勵這類學生,無法增加他們的學習動機還容易使他們對獎勵產生依賴。獎勵行為使學生在心里將寫作業(yè)——獎勵物二者相聯結,教師一旦不給予獎勵就會削弱他們的內在動機;對于第二種學生,教師有必要實施獎勵。適時地獎勵第二類學生,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使他們對漢語產生興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使學生保持學習動力的不是外部刺激(外部動機),而是學生的內在動機。上述案例中的教師使用的縮印錢幣的獎勵方式雖然加強了學生的外部動機,但沒有強化學生的內部動機。教師可以試圖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改變教學方法,將圖片、游戲、視頻等教學手段合理地融入中文教學中,使學生喜歡中文課,對中文感興趣。

馬德申在總結斯金納理論的基礎上認為課堂管理可以使用強化物的方法,強化物可分為正強化物和負強化物兩種。正強化物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暫時性地忽略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生遵守規(guī)范的行為,通過樹立榜樣來營造一個有序的課堂環(huán)境。例如教師在發(fā)現課堂秩序混亂時可以對學生說“我班的某位同學進入教室就打開書開始練習寫字,讓我們給他鼓鼓掌。”所以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可以使用正強化物的方法改善課堂混亂的秩序。

(3)教師的言語

獎勵可分為贊許、表揚和獎賞。這里所說的教師言語側重于言語獎勵——贊許和表揚。德西認為積極的反饋(言語)對學生的動機有加強的作用,因此教師贊許和表揚對學生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布羅費定理指出教師無效的表揚是隨機給出的,是千篇一律的,沒有考慮到特殊性。他認為獎勵學生時言語包含的信息量越大,越能增強獎勵的效果。

案例中實習教師無論是表揚小組還是表揚個人都僅限于“非常好”。教師總是重復這樣的言語獎勵,會導致學生認為老師的表揚毫無新鮮感、缺乏新意、不真誠。實習教師語言所承載的信息量太小,不足以使學生產生滿足感。教師說“非常好”這種獎勵指向目標是含糊的,沒有闡明誰做了什么究竟好在哪里,致使獎勵效果微乎其微,所以教師在言語獎勵學生時一定要明確獎勵的對象。例如,教師可以說“你們小組非常好地完成了老師教給的任務,在游戲中小組成員一起合作,以最快的數度完成了任務,所以老師對你們提出表揚?!边@種言語獎勵方式就有效地說明了獎勵的是誰,為什么要獎勵學生。

4.小結

由上述案例可以發(fā)現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了縮印錢幣的獎勵方法,但這種方法不但沒有達到獎勵的效果還引發(fā)了師生沖突。下面本文將介紹一個獎勵成功的案例,通過這個案例將看到教師如何有效地實施獎勵。

(二)獎勵成功的案例分析

1.背景介紹

該案例中的孩子是美校五年級母語最高班的學生,他們從學前班就開始學習漢語,漢語水平較高。但五年級的學生不太認可新任的中文實習老師,上課也不愿意配合老師。

2.案例描述

五年級的學生一直很讓實習教師很頭痛,似乎對實習教師上課有明顯的抵觸心理。實習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各做各的事情。實習教師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學生也很難打起精神。于是實習教師向美校的指導老師請教,指導老師建議使用獎勵的方法來提高他們上課的積極性。實習教師決定在五年級實行這樣的獎勵方法,即:如果學生上課的時候能夠認真思考并且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實習教師就獎勵他們一塊水果糖。最開始,許多學生很興奮。有幾個學生卻一臉不屑的樣子說“不就是幾塊糖嗎?”。還有幾個孩子在下面小聲嘀咕“我媽媽說吃糖牙疼,我不要糖”。實習教師很無奈對所有的學生說:“老師知道你們家中都有糖,但這是對你回答對問題的一種獎勵,說明你學到了東西”。

下課后實習教師去請教指導老師,指導老師讓她在課堂上多夸獎學生,不要只看重學生的學習效果,適當擴大獎勵的范圍。那天下課實習教師主動對一個不喜歡上中文課的學生說:“老師看到你經常幫助他人,你真是個好學生”。那個學生下堂中文課居然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后來指導老師又建議實習教師換一種新的獎勵方式,即:學生答對問題可以得到書簽或者得到一顆小星星。選擇小星星的學生要把小星星放到講桌上的一個透明的大罐子里,當所有的孩子共同將罐子里的星星集滿,實習教師就帶領五年級的學生開一個中文主題party。實習教師在班級中宣布了實施獎勵的規(guī)則,許多學生都說他們都很喜歡小星星,并且期待能夠與實習教師一起開party,這樣的獎勵措施使得師生關系變得越來越融洽。

3.案例分析

(1)獎勵物

存在主義教育觀強調“個人的自由選擇”,它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去接受什么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選擇,學生選擇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我和發(fā)展自我的過程。存在主義教育方法指出教師要尊重學生,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

案例中教師使用的“小星星和書簽”的獎勵物就符合了存在主義教育觀。首先,教師沒有強制性地制定規(guī)則要求學生必須選擇什么,沒有把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強加給學生。其次,學生擁有選擇的權利。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活動的參與者,增強他們的積極性。

課堂是一個有序的學習環(huán)境,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做任何事。小星星和書簽的獎勵方式非常巧妙,首先,它給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權利,學生能夠自己去選擇喜歡的東西,使學生獲得了尊重,并且增強了獎勵的趣味性。其次,這種選擇的自由不是絕對的,它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教師給出了學生獎勵的前提——你必須要表現得好才可以獲得獎勵,并且給出了選擇的范圍——書簽或者星星。因此這種獎勵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了變相控制作用。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整體效應要遠遠大于個體產生的效應。因此對集體進行獎勵的效果要優(yōu)于只對個體進行獎勵的效果。案例中教師就實施了個體獎勵和集體獎勵兩種方法。糖果和書簽都是個體獎勵,但書簽的獎勵效果要優(yōu)于糖果,因為書簽與學習密切相關,更具有實用價值。但小星星和書簽相比,小星星是一種集體的獎勵方式。學生為了能夠舉辦中文party放棄其他獎勵方式而選擇小星星,可以培養(yǎng)學生樂于分享的品質。實習教師在實施小星星的獎勵方式后,班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這就是整體效應大于個體效應的體現。

(2)學生反饋

通過案例可以發(fā)現學生都很喜歡老師的獎勵物,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同實習老師的關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是因為小星星和書簽的獎勵方式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對需求進行了分類,將人的需求分為七個層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審美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越在下層的需求,人們需要得越多,對人產生的影響越大。

對于國際學校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年齡還比較小,自我實現、審美、求知欲望表現得不明顯。由于他們生活條件優(yōu)越,父母和學校非常好地保護他們,他們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表現得也不強烈,所以對他們來說愛與尊重是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愛的需求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愛和關心,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案例中教師夸獎學生的個人品質、生活方式使學生有種被關心被愛護的感覺。這滿足了他們渴望得到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包括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案例中的實習教師通過小星星的獎勵方式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獎勵物品,使學生有種被尊重的感覺,這滿足了學生的尊重需求。

(3)教師言語

目前對學生的獎勵多數只關注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獎勵。樂于分享、喜歡幫助別人、誠實守信這都是小學生應該培養(yǎng)的優(yōu)秀品質。在獎勵學生時應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案例中的教師發(fā)現學生喜歡幫助他人,于是對學生說“你真是個好學生”,這是對學生思想品質的表揚。教師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點進行獎勵可以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也可以幫助不同的學生樹立信心。

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是至關重要的,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戈登(Gordon)曾說過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課堂管理是極為有利的,關愛型的師生關系會讓彼此都受到尊重。美校的指導老師建議實習教師改變獎勵策略,贊揚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這會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教師的夸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小學生還處于認知發(fā)展階段,容易受身邊的人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較快地接受新老師。案例中的學生對新老師的態(tài)度經歷了一個抵觸到接受的過程。這就說明實習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表揚,同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

通過在國際學校的觀察,筆者發(fā)現沒有經驗的教師常常會將成績作為獎勵的重點。教師在表揚學生時會說“你學習成績真好”、“考得真棒”……而有經驗的老師會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表揚“你樂于幫助別人,是個好學生”、“你把書包整理得真好”、“你從來沒有遲到過”……國際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個人價值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應該將獎勵的重點由成績轉變?yōu)閷€人的肯定。這種獎勵涉及到很多方面:個人品質、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全面的獎勵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心,接納老師,增強學習興趣。

4.小結

本章選取的第二個案例,教師采用小星星和書簽的獎勵方法,并全面表揚學生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了師生關系。

三、獎勵案例對教學的啟示

分析本文選取的兩個關于課堂管理獎勵實施的正反兩個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一)不單純使用物質獎勵,不使用刺激性過強的獎勵

由第一個案例可以發(fā)現對待學生不能只使用物質獎勵,不能使用刺激性過強的獎勵,否則就會出現第一個案例中小學生向老師討要獎勵無法安靜上課的狀況。

(二)尊重學生的選擇,多進行集體獎勵

第二個案例中小星星和書簽的獎勵方式,尊重了學生選擇的權利。它充分考慮到美校學生獨立性強的特點,讓學生自己選擇需要的獎勵。但這種獎勵又有控制性,它是讓學生從已知的兩種獎勵進行選擇,在尊重學生的同時又有效地控制了學生的行為。

(三)了解學生動機,滿足學生需要

通過第一個案例可以發(fā)現,教師在獎勵學生時要先了解學生是否有強烈學習的動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獎勵后學生的表現來反思自己的獎勵是否達到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效果。

通過對第二個案例的分析我們發(fā)現教師之所以能夠實施獎勵成功,在于教師滿足了學生愛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教師在獎勵學生前要了解學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教師的尊重、需要教師的關注、需要教師的愛……教師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同的表現,來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

(四)教師在表揚學生時一定要指向明確,包含大量的信息,要善于挖掘學生優(yōu)點

教師表揚的言語要有針對性,包含大量的信息。沒有經驗的教師在表揚學生時常常會出現表達過于籠統(tǒng),沒有針對性的問題。這使學生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無法達到表揚的效果。教師還要注重挖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質進行獎勵。

四、懲罰案例分析

德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赫爾巴特(Herbart)認為懲罰在學生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懲罰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課堂管理方法。但懲罰實施不當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本文選取了兩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是師生之間發(fā)生了激烈的矛盾沖突,教師濫用懲罰,對學生身心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第二個案例是教師合理的實施了懲罰,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案例將按照懲罰時段分為懲罰前、懲罰中和懲罰后。懲罰前具體可以從懲罰的目的、懲罰原則進行分析,懲罰中從師生沖突的角度進行分析,懲罰后從學生反饋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懲罰失敗的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這個案例是美校指導老師提供的。案例發(fā)生在五年前,美校招聘來了新老師,這位老師在臺灣本地學校執(zhí)教多年。案例中的班級是美校三年級班級,班級的學生主要由非母語背景的學生組成,學生能夠聽說大部分中文。

2.案例描述

美校新招聘的老師很嚴厲,不允許學生上課發(fā)出任何聲音。

在課堂上老師背過身在黑板上寫東西,班級里的學生卻在后面打鬧。老師很不高興,轉過身大聲說“不要說話了”。學生若無其事地嬉鬧著,沒有人理睬她。她提高嗓門大聲對全體學生嚷“都不許說話!”

學生漸漸安靜下來,這時她剛一低頭打算拿起書,學生又開始不停地打鬧起來。她有點憤怒了“閉嘴,你們無法坐著聽課,就全都站起來”,學生緩緩站起來,課堂變得很沉悶。老師拿起書打算讓學生回答問題,卻發(fā)現課堂里的學生有的很難過,有的面無表情,有的好像不服氣。

“老師,剛才Blair拿我鉛筆”這時教師發(fā)現Tony完全不在乎的樣子,一邊笑一邊打著小報告,看到老師注視著自己愈加放縱。Blair是老師平時最喜歡的學生,老師看了一眼安靜下來的Blair,對Tony說:“你閉嘴去那里站著。”小男孩一臉不服氣說:“剛才說話的還有Blair,unfair、unfair……”并且不停地在教室里叫喊。老師憤怒了,直接拿著膠帶一把將學生拉出了教室,用膠帶將孩子的嘴封住。

Tony拒絕上中文課,家長向校長投訴,校長請老師離職。

3.案例分析

(1)懲罰的目的

葉琴指出(2007)懲罰按照目的可以分為教育性懲罰和非教育性懲罰兩種。教育性懲罰是為了糾正受教育者行為上的過失。而非教育性懲罰是人們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進行懲罰,它是一種報復的方法。只是以終止人們的行為為目的,實施這種懲罰會產生不良的后果。

非教育性的懲罰只是為了“懲罰而懲罰”單純讓學生感受懲罰帶來的痛苦,這樣的懲罰只會讓學生產生報復心理和逆反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在懲罰學生時,自身要明確懲罰的目的,能夠認識到懲罰針對的是學生的不良行為,而不是受懲罰者本身。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為什么會受到到懲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什么危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心理上接受懲罰,改變自己的行為。

案例中的教師在懲罰學生的整個過程都沒有明確懲罰的目的。首先,教師在發(fā)現班級出現違紀現象的時候只是對學生說“不要說話了”,批評對象不明確,會使學生產生老師沒有批評自己的錯覺,因此無法達到批評的目的。其次,當教師無法有效制止學生擾亂課堂紀律的行為時,對全班學生實施罰站,這種懲罰會使部分學生產生了抵觸心理。最后,教師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導致矛盾激化。回顧案例中教師懲罰學生的整個過程,其實施懲罰的目的已經同教育懲罰的目的有了嚴重的分歧,教師的懲罰行為已經變成了一種泄憤行為。

(2)懲罰的原則

王雪(2008)指出規(guī)訓和體罰都屬于教育懲罰。規(guī)訓是指言語上的懲罰,例如批評、警告、斥責等。體罰是通過身體的刺激使讓學生感到疼痛,達到改正不良行為的目的,包括罰站、罰抄寫等。根據教學經驗,這兩種懲罰方式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重要的是實施懲罰的人是否能夠掌握好度,是否能夠公平公正。

a.懲罰適度原則

張棟(2012)在論述懲罰的適度性指出,懲罰必須與學生所犯的錯誤相匹配,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各方面因素。對于懲罰的程度,多數學者都認為懲罰要與學生的不良行為成正比。但到目前為止學者們還是無法量化這個比例,教師通常都是在實施懲罰后通過學生的反應來檢驗懲罰是否適度。

案例中的教師存在過度懲罰學生的現象。該教師對于班中的紀律問題首先使用了規(guī)訓的方法,她嚴厲訓斥所有學生。對于學生而言這完全是不尊重人格的表現,很容易引發(fā)學生的逆反情緒。Tony屢教不改,教師對其實施了體罰,后來老師用膠帶將他的嘴巴黏住,這會對學生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這種懲罰與學生所犯的錯誤是不成正比的,因此是一種不適度的懲罰行為。

b.懲罰公平性原則

公平對于懲罰非常重要。教師在維持課堂紀律時,一定要注意公平,否則無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其地位是不平等的,多數情況下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者,因此教師在懲罰學生時一定要做到公正。公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制定公平的規(guī)則和公平地實施懲罰。

案例中的老師所犯的錯誤主要在于沒有公平地實施懲罰。該老師對課堂上違反課堂紀律的Blair和Tony持不同的懲罰態(tài)度。由于她比較偏愛Blair,因此沒有理睬Blair的過失行為。而對于Tony,教師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懲罰,這對Tony是非常不公平的。教師在實施懲罰時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對待所有的學生都要一視同仁。

(3)師生沖突

通過案例可以發(fā)現,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不和諧的,充滿了激烈的矛盾沖突。林存華認為師生沖突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做分析:教育學角度、心理學角度、社會學角度、文化角度。在國際學校由于師生間的文化差異,師生沖突更明顯地表現在文化方面。

首先,案例中的沖突表現為師生文化沖突、成人和兒童的文化沖突。教師和學生之間有不同的價值觀,當出現摩擦時他們誰都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化,因此摩擦激化上升為沖突。案例中的教師代表的是一種成人文化,教師認為自己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學生應該無條件地服從。而學生代表了一種兒童文化,它受到成人文化的影響,既希望成為成人文化的一部分,又想打破這種成人文化主導的秩序。當教師以一種嚴厲的態(tài)度斥責學生時,學生產生了反抗情緒,更加變本加厲,將自己的行為視為向成人的挑戰(zhàn)。

其次,案例中的沖突表現為中美的文化差異。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教師一直被等同于父母,要求學生要像尊敬父母一樣尊敬老師,老師要像家長愛護子女一樣愛護學生。教師愛學生是無可厚非的,但教師不能像家長一樣要求學生。當代新型師生關系更像是朋友之間的關系,它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案例中的教師在臺灣本地學校執(zhí)教多年,但來美校執(zhí)教的時間還很短,對美國的校園文化還不適應。

美式教育一直以來講究以人為本、民主平等。以人為本,就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之間要多加強交流。案例中的教師從開始就制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以一種強勢的姿態(tài)出現在學生面前,導致課堂整體氣氛的不和諧。民主平等就是反對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不可撼動的權威的地位,給予學生一定的權利,要求教師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參與教學和管理工作。

案例中的教師深受本地學校傳統(tǒng)道德觀的影響,認為師生關系是一種命令和服從的關系,即教師要求做什么,學生需要絕對地服從,不得產生異議。

(4)學生反饋

譚立亞在討論教師的懲罰對學生行為模式的影響及教育對策(2006)時認為:懲罰呈現的是一個負性刺激或剝奪一個正性刺激以使某種反應減少的程序。學生在受到教師懲罰后會出現三種行為模式:順應模式、抑制性模式和對抗模式。這三種行為模式是學生在受到懲罰后對教師懲罰行為的一種反饋。順應模式就是學生在被懲罰后為了避免再次受到懲罰而變得順應教師的要求。抑制模式是學生在受到教師的懲罰后會將所有的過錯歸因自己,產生不安、緊張、自責情緒。對抗模式是學生在受到教師懲罰后,在心中要求教師有一個歸因的過程,如果教師的歸因不正確,學生就會產生逆反情緒。

案例中教師發(fā)現班中學生發(fā)出聲音后大聲呵斥學生不要講話,這時候多數學生為了避免再次受到斥責都安靜了,這就是一種順應模式,順應模式的學生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心認同老師型的,這種學生在出現順應模式后會安靜下來,同時他們心里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愿意糾正自己的行為。另一種是不認同老師型的,這種學生即使不在課堂上與老師出現激烈的沖突,心中對老師的懲罰也是不滿的。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教室里鴉雀無聲的原因很可能就是部分學生在受到懲罰后對于自己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感到自責,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這類學生大多內心比較敏感,教師的嚴厲批評會嚴重損害他們課堂的積極性。臺灣教師沒有說明懲罰學生的具體原因讓學生閉嘴,這樣就很容易使一部分學生產生逆反情緒,案例中的學生偏偏要在這個時候打小報告,這是對教師的一種反抗,說明有學生進入了反抗模式。

4.小結

第一個案例老師濫用懲罰,課堂管理遇到了更大問題。下面本文將展示一個懲罰成功的案例,通過這個案將看到教師是如何有效地實施懲罰的。

(二)懲罰成功的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此案例發(fā)生在2012年1月,圣誕節(jié)假期剛剛結束,學生似乎還沉浸在圣誕節(jié)的喜悅中,上課出現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喜歡說話等現象。美校的指導教師為了讓實習教師適應美校的課堂教學,讓實習生從圣誕假期后先給四年級學生上中文課。四年級學生人數較少,學生以華裔學生和韓國學生為主,學習漢語能力比較好,但與母語最高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2.案例描述

實習教師進入班級就對所有學生說:“上課!”但學生似乎沒有理睬她的意思,繼續(xù)打打鬧鬧,于是她大聲對所有的學生發(fā)出指令:“請安靜!請坐好!”(這是美校為學生制定的安靜指令)。

學生很懶散地說:“我安靜!我坐好!”。實習教師微笑地看著他們沒有說話。課堂安靜下來,實習老師開始上課,可Wendy確一直趴在桌子上玩手機。實習教師默默地走過去,將她的手機放到她的書包里,并將書翻到所學的頁碼,Wendy開始認真聽講。

很快課堂上又有學生嬉鬧起來,實習教師告誡所有的學生如果說話超過三次就會送到校長那里。

實習教師繼續(xù)上課,并在白板上寫下剛才擾亂課堂秩序學生的名字。沒過多久,Robin發(fā)出笑聲從椅子上突然跳起來。這時實習教師發(fā)現他已經被記名三次,于是就說;“Robin,follow Miss Su and go to the office of headmaster,please”。他突然央求:“please,Iwill never do that”。實習教師有點心軟了,但根據幾個月上課的經驗,以后懲罰他,他肯定不會改正錯誤。于是實習教師將他交給指導教師,送到校長辦公室。校長拿出了學校的行為守則,指出他的行為違反了其中的規(guī)定,很嚴厲地批評了Robin,讓他簽了一個caution。

實習教師回到教室繼續(xù)上課,班級里突然變得非常安靜,學生開始認真聽講,并且積極回答問題。下課時,實習教師批評了Wendy,希望她以后認真聽講。實習教師多次與Robin溝通,生怕上次的事情會對他造成不良的影響。Robin安靜了很多,和實習教師的關系反而變好了。

3.案例分析

(1)懲罰的目的

周冬梅(2006)總結西方的觀念,將教育懲罰的分為兩個理論:報應理論和功利理論。報應理論認為懲罰的目的在于震懾。教師為了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通過懲罰的手段震懾學生,使學生更正自己的行為。功利理論認為懲罰的目的在于預防,教師懲罰學生可以對其他學生產生威嚇效應,預防不良行為。筆者認為在懲罰中兩種目的兼有。

案例中教師實施了有效的懲罰,達到了懲罰的目的——震懾和預防。Robin由于屢教不改被送到校長辦公室,受到了應用的懲罰。當教師要將他帶到校長辦公室,他立刻轉變態(tài)度,乞求實習教師不要懲罰他,這說明懲罰對于他起到了震懾的作用。當實習教師回到教師發(fā)現所有的學生都會安靜地上課,這說明學生已經認識到擾亂課堂紀律會受到懲罰,所以懲罰有效地預防了學生問題行為再次出現。

(2)懲罰的原則

周冬梅(2009)總結前人觀點,認為教師在實施懲罰時,要遵守目的性原則、法制原則、公正原則、靈活原則、底線原則、適度原則、適時原則。上述案例中教師之所以會實施懲罰成功,很大程度上遵守了懲罰的適時原則。

案例中的教師對學生實施懲罰的時機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她沒有在學生出現擾亂課堂管理問題時,立刻對學生采取措施,而是采用一種目光暗示的方法讓學生回歸課堂。這種方法這可以有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給予學生改正自己不足的機會。在這個時候,部分學生已經安靜下來,并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實習教師看到學生上課玩手機,走過去將書翻到所學內容,這種管理方式有效避免了在課堂上直接批評學生,顯示出高超的管理智慧。課后實習教師對學生進行了批評這種延時懲罰,讓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案例中的Robin一再擾亂課堂秩序,甚至從椅子上跳下來。這說明教師溫和的課堂管理方法在Robin身上不奏效。這類學生性格易沖動、心境變化劇烈,不適于采用延時懲罰,延時懲罰會減弱他的負罪感。對于無法認識到自身錯誤的學生,教師有必要采用及時懲罰的方法,這樣更有利于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

(3)師生沖突

丁靜(2004)中指出,從教育學角度分析師生沖突,可以發(fā)現師生沖突深受學生不良行為的影響。師生沖突按照激烈的程度可以劃分為一般沖突和激烈沖突。學生由于動機不明,自我管理能力差,往往會出現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師生沖突不可避免。當代一些學生發(fā)現師生沖突不光有消極作用還有積極的作用。

案例中的教師和學生就發(fā)生了一般性的沖突,學生上課擾亂紀律出現問題行為,教師試圖阻止學生的行為,學生不聽從教師的勸阻,由此引發(fā)了師生的沖突。最終實習教師采用了第三者介入的方法解決了師生沖突。實習教師和學生的沖突有積極的建設性作用。首先,師生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實習教師樹立威信,實習教師雖然沒有直接懲罰學生,但她樹立規(guī)則(說話超過三次交給校長進行懲罰),使學生意識到擾亂課堂紀律是不正確的,實習教師不會縱容他們的行為。其次,解決師生沖突有利于重構師生關系。案例中實習教師主動與學生進行了溝通,這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了解,師生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和親密。

(4)學生反饋

案例中學生的不良行為得到了矯正,懲罰也沒有對學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這最主要的原因是校長成功地實施了懲罰。坎特理論認為,實施懲罰者要擁有絕對的權威。

美國人國際學校小學部的校長在學校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他不光承擔著組織日常課堂教學的任務,還負責學校的課堂管理,因此校長在學生心中具有權威的地位。案例中校長在實施懲罰的過程中,明確地說出了對學生的要求,學生的過失在哪里,學生的哪些行為違反學校的規(guī)定,學生的行為將對他人造成什么不良的影響,這樣就使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生守則對于學生而言就是學生的行為規(guī)則,上面明確指出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不良行為會受到的懲罰。按照學校的行為規(guī)則,學生課堂上屢次出現不良行為需要簽署Caution。學生如果有三個Cautions,校長會約見學生家長,所以最后學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懲罰。

教師的權威在發(fā)生師生沖突時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克利夫頓認為教師的權威是制度因素和個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師的權威來源于教師的知識和人格魅力。案例中的教師由于是實習教師尚缺乏足夠的經驗,在知識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無法在學生面前樹立足夠的權威。但美國人國際學校的校長管理學校多年經驗豐富,對學生而言是權威的象征,充滿了人格魅力的。因此在實習教師將嚴重違反紀律的問題學生交給校長處理是一種解決課堂管理問題的好辦法。

4.小結

第二個案例,實習教師在課堂上對嚴重擾亂課堂秩序的學生實施了懲罰,課堂秩序得到了有效地管理。

五、對教學的啟示

通過分析本文選取的兩個懲罰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一)杜絕非教育性懲罰,實施教育懲罰的目的在于預防和震懾

非教育性懲罰是對學生人格的侮辱,教師懲罰學生目的在于泄憤,而教育性懲罰的目的是預防和震懾,教師合理地運用教育性懲罰可以預防和震懾學生的不良行為。

(二)懲罰學生時應注意公平、適度和適時

教師在懲罰學生時要注重公平,公平不光體現在公平地制定規(guī)則還體現在公平地實施懲罰。

(三)懲罰學生后,區(qū)別對待進入三種模式的學生

教師實施懲罰后,學生會進入三種模式:順應模式、抑制模式和對抗模式。教師應該在懲罰后應該采用不同的策略安撫學生。進入順應模式的學生很可能是因為懼怕懲罰才表現出的妥協,這就要求教師在懲罰學生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為什么會受到懲罰。對于容易進入抑制性模式的學生,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情緒波動,以免學生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對于已經進入對抗模式的學生,教師要有理有據地指出他的過失,使其心服口服。

(四)減少矛盾沖突,樹立教師威信

實習教師在課堂管理中要加強同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內心動態(tài),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樹立權威要從內外兩方面進行考慮。從外部來看,首先國際學校要制定一定的規(guī)則保障教師權力。其次國際學校還可以提供培訓機會,推動教師個人的發(fā)展。教師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更新教育理念,可以樹立威信更好地和學生接觸。最后教師還要多與家長溝通交流,爭取他們的支持。從內部來看,首先對外漢語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使自己具備與學生需要相匹配的技能。其次對外漢語教師還要培養(yǎng)自己的感染力、影響力。這些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隱形的教育影響,感染學生的精神世界。

丁 靜:《關于教師沖突中教師行為的案例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91-94頁。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夸美紐斯:《大教學論》,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譚亞莉:《教師的懲罰對學生行為模式的影響及教育對策》,《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

王 雪:《適度懲罰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楊惠元:《課堂教學管理與實踐》,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葉 琴、繆子春:《論教育懲罰的有效實施》,《教書育人》,2007年。

張 棟:《我國初中教師懲戒教育的實施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周冬梅:《論教育懲罰》,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Cases Analysis of Award and Punishment in Chinese Classroom M anagement——Take Guangzhou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rimary School for Example

YAN Xiangru&LIAO Jingyan
(School of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Sun-Ye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producing a trend to learn Chinese in the world.Chinese teaching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schools offer Chinese courses,whic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 of Chinese.In international schools,Chinese teacherswill encounter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Case analysis is a very good way to solve problems.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experience,The paper have collected and sort out twenty-three cases.Teachers use the punishmentmethod to solve different problems.In some cases,the teacher do not know how to reward their students.The paper selected two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to seek a solution to those problems.In these cases about penalty,the teachers do not know how to punish students.The paper selected two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to seek a solution to those problems.International schoo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nvironment are similar,so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ose people who have overseas teacher-training program.

International school;award,punishment;case;analysis;classmanagement

H195.3

A

2221-9056(2015)03-0377-12

10.14095/j.cnki.oce.2015.03.008

2014-07-04

顏湘茹,女,博士,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副教授。Email:yanxr@mail.sysu.edu.cn

廖晶琰,女,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Email:liaojingyan2008@163.com

獎勵案例中,問題主要集中在教師沒有正確地使用獎勵;仔細分析兩個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從獎勵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得到不同啟示。懲罰案例中,問題主要集中在教師沒有正確地使用懲罰;仔細分析兩個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從懲罰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得到不同啟示。國際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與海外少兒對外漢語教學環(huán)境非常相似,希望本文這些啟示能給海外實習的漢語教師帶來一些幫助。

猜你喜歡
懲罰案例老師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隊活動(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神的懲罰
小讀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Jokes笑話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tǒng)計案例拔高卷
懲罰
趣味(語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8
發(fā)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國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老師,節(jié)日快樂!
送給親愛的老師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fā)的多重思考
老師的見面禮
毕节市| 营山县| 长兴县| 金湖县| 鸡西市| 平谷区| 乌兰浩特市| 万盛区| 铜梁县| 禹城市| 城步| 偃师市| 开鲁县| 攀枝花市| 汾阳市| 巫山县| 乌兰察布市| 湟源县| 盘山县| 宁陵县| 布尔津县| 芜湖市| 姜堰市| 宁海县| 蓝山县| 庆云县| 赣州市| 乐清市| 石狮市| 高密市| 安达市| 丰镇市| 黔西| 犍为县| 东至县| 皮山县| 兴文县| 沁水县| 确山县| 林周县|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