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園,無處不張揚著四溢的青春,年輕的歡聲笑語充溢著每一個角落。而校服正是這飛揚青春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是校園里永遠流動的風景。
校服,顯示約束、自律、規(guī)章,同時,體現(xiàn)了平等。雖然這或者只是一種象征,但至少,在校園內(nèi)體現(xiàn)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近百年來的中國,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人生的記憶里熠熠生輝。
校服的起源
“校服”一詞,源于英語的Uniform,在英語中,Uniform分為“uni”(統(tǒng)一、一致)和“form”(形式)兩個部分,其本質(zhì)含義是統(tǒng)一的服裝。英國是校服公認的發(fā)源地,大約在亨利八世在位(1509~1547)時期就出現(xiàn)了校服的萌芽,至今有將近500年的歷史。而最早具有真正意義的校服出現(xiàn)于中世紀初英國教會所創(chuàng)辦的學校。由于當時學校大多為教會所創(chuàng),所以校服的款式也帶有教士裝扮的風格:長及腳踝的藍色制服外套,并配有豐富褶皺的襯衣。校服的顏色多采用統(tǒng)一的藍色,因為藍色使人安靜,可以讓學子們更加潛心求學,英國人還認為穿藍色的校服會讓學生更為謙遜。
霍舍姆基督公學的藍袍校服(Blue Coat)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校服。藍袍校服起源于以前學生所穿的古雅的、與教士所穿的長袍相似的藍色制服、古尼可絲褲和長襪。這種外套長及腳踝,有著豐富褶皺,用很厚的、密集的毛織衣料制成。制服上的白色領(lǐng)巾源于18世紀的神職人員所穿的相似的衣領(lǐng)。同時,在喬治時期,古尼可絲褲也被補充到整套服裝上。外套的前面釘有一排銀質(zhì)的鈕扣,每個鈕扣上都刻有King Edward VI(愛德華六世國王)的浮雕像。外套與短褲搭配著穿,短褲每個膝蓋上各有3個銀質(zhì)鈕扣。這款著名的及地式藍袍校服一直沿用至今,設(shè)計并沒有太大改動。藍袍制服在穿著活動方面雖然有很多不便,但是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校制服,它是獨特的,被賦予了深刻的歷史內(nèi)涵,是一種信仰和榮譽的象征。據(jù)說,由于長時間穿著引人注目的、衣褶極為厚重的裙式長袍,使得男孩子逐漸形成一種整齊有韻律的、優(yōu)雅的、威嚴的步態(tài)。
日本的校服文化
英國的學生服古老而高級,但是,若論校服的普及與設(shè)計的水準,日本則后來居上,處于領(lǐng)先地位,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不少亞洲國家都受其影響。這百年間令全世界瞠目的巨變,自然與那場明治維新和它的發(fā)起人明治天皇有關(guān)。1871年明治政府頒布新學制,以歐美模式為本,建立近代學校制度。到1879年,“校服文化”被引進了日本。
最初的普通日本校服,由和服正裝以及里面搭配的襯衫、裙褲組成,這種樣式是文部?。ìF(xiàn)在的文部科學?。┻x定的,提高了整個社會對學生的辨識度。那時的上流社會還有一定的精英意識,有錢人的孩子也會穿一種叫“詰襟”的學生裝。這種黑色立領(lǐng)裝,到了明治后期,經(jīng)改造替代了最初的校服,成了一種人人穿得的平民化校服。
初期的裙褲組合被叫做“學ラン”(即“黑色立領(lǐng)學生裝”)的上衣和褲子替代?!皩Wラン”明顯是仿照美軍制服,而這種美軍制服又是仿照“普魯士軍士官候補生”制作的。領(lǐng)子很高、衣料很硬、黃銅扣子一直綴到領(lǐng)口——這種設(shè)計完全就是“進行樂隊領(lǐng)隊”的感覺。深色系的褲子、腰帶、鞋,有時再加上平圓形的、頭頂也是平形的帽子,就是這套服裝的完成形。
日本的校服文化里滲透進了對天皇絕對服從的武士道精神以及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意識。在制服形式上,男學生身著代表管理者的軍官制服,而女學生穿的則是代表被支配階級的士兵制服,原本下半部的褲子也相應(yīng)被改成了裙子。
日本女生的水手服(或稱水兵服),最初是海軍士兵的服裝。1921年,日本的福岡女學院院長伊利莎白·李將水手服率先推行。這種款式的靈感來自英國皇家海軍的制服,是李院長在英國當交換生時接觸到的。后來,日本多數(shù)學校都以水手服為校服,有夏裝與秋裝、冬裝之分。在二戰(zhàn)之后,這種校服亦在亞洲其他地區(qū)普及。在中國香港,它成為了旗袍及六幅裙以外最多學校選用的服裝。
西裝夾克也是一種常見的校服外衣款式,其特征是配有金屬紐扣,左胸的口袋上一般貼有徽章,質(zhì)地以耐久性的毛料為主。最初為波蘭騎兵的制服,后來演變成各種各樣的制服,上世紀60年代起開始作為校服使用,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主流。
在日本,不同學校的校服在細節(jié)上會有些許出入,但這種基本的設(shè)計讓日本的校服風格獨樹一幟。這種服裝常扮演一種勾起學生時代懷舊情緒的角色,一些相對不喜歡拘束的年輕人也喜歡穿著在身。在萬圣節(jié)和其他各種聚會活動中,被稍微更改或保持原貌的水手服常作為宴會裝穿著,在日本的高檔商店和服裝店中均有銷售。可以說,校服已經(jīng)成為日本國民文化的一部分,日本的動漫、電影、流行音樂的MV,都在使用校服元素。
中國校服的變遷
辛亥革命到20年代 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xiàn)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辛亥革命之后,西式學校出現(xiàn),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更有了男女同校的社會景象。制式裝應(yīng)聲而出,這種頗受日本款式影響的校服,成了當時女學生與女教師的最愛。
30、40年代 中式旗袍流行校園
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大行其道,彼時也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各名校的女生們更引領(lǐng)著當時的時尚,開衩領(lǐng)旗袍、荷葉袖旗袍、披肩式旗袍……花樣不斷翻新,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
男生精干的學生裝被溫文爾雅的西裝所取代,他們經(jīng)常上身穿長布袍下身穿西式褲子,腳穿布鞋,有不少人還戴了呢禮帽。到民國中后期,這么一種穿著打扮,儼然已經(jīng)成了知識分子的標志性服裝,別有一種瀟灑和儒雅。
中小學校,男女學生統(tǒng)一著裝。初中、高小學生為童子軍服,戴船型或平邊的童子軍帽,高中生為中山裝,戴鴨舌帽。
50年代 校服比較隨意
上世紀50年代,校服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臺。19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王蒙的《青春萬歲》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60、70年代 消失的校服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毛澤東主席有句詩詞:“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漫長的十年文革,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繡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這個時期,校園是紅衛(wèi)兵的天下,綠軍裝堪比校服,被紅衛(wèi)兵喜愛,成為學生的主流著裝,風靡全國。軍裝、軍帽、軍挎包,書包挎在脖子上,成群結(jié)伙地穿梭于大街小巷。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80年代 ?;晟莱霈F(xiàn)
80年代,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服飾告別單一沉悶的黑、灰、綠,終于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靶7边@個字眼,也逐漸重回國人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么統(tǒng)一的要求。
當時的校服以白襯衣、海軍裝為代表。由于學校沒有嚴格規(guī)定學生必須每天穿校服上學,所以很多學生都沒有穿。遇到特殊節(jié)日或者慶祝活動時,學校才會提前通知,要求所有學生穿上這種藍白色校服。
90年代 運動服一統(tǒng)天下
上世紀90年代起,各省各市眾多的小學、初中、高中的同學們都裹在寬大的運動服里,度過了豆蔻年華。肥大的運動服,作為少男少女的“校服”,卻怎么也讓人提不起精神;于是學生的反抗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進入新世紀,隨著人們對美與時尚的要求越來越高,制式裝又悄然登上了舞臺,有些私立學校開始換上了頗具日韓風格的新式校服,給沉悶的校園吹進了一絲清風。也許,“藍天白云”運動裝校服會慢慢地退出校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