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轉型期社會問題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影響及對策
周潤1黃巧仙2
(1.2.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重慶萬州404155)
[摘要]處在深刻社會轉型期的當今中國,出現了諸多社會問題。消除社會問題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造成的消極影響,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需多方參與,標本兼治。
[關鍵詞]社會問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簡介]1.周潤(1976—),男,重慶人,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講師,碩士;2.黃巧仙(1977—),女,重慶人,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講師。
“社會轉型”(Social Transformation)通常是指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層面發(fā)生系列深刻變化的一段特殊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當今中國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迅猛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社會問題明顯增多,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貧富差距漸趨拉大;行賄受賄、權錢交易、貪污腐敗頻發(fā);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現象增多;官僚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盛行等。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社會潮流的追逐者,社會不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進而沖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利于他們思想道德素質的發(fā)展與提高。因此,研究分析轉型期社會問題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造成的影響進而提出應對之策,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大意義。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內涵界定
大學生的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法律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最不可或缺。思想道德素質的內涵可界定為“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觀念、道德原則規(guī)范等在個人身上的體現與凝結,是一個人在長期的一系列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心理特征、內心狀態(tài)和思想傾向”。思想道德素質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素質與道德素質。江澤民同志曾指出:“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所要求具備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主要表現為:有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信念,有遠大志向和抱負,努力奮斗,積極進取;具有愛國、愛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等。
二、社會問題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影響
思想政治素質與道德素質構成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內容,思想政治素質主要包括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和科學高尚的理想信念等等。江澤民同志曾多次強調要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這“三個主義”教育,要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與確立的關鍵時期,社會大環(huán)境與校園小環(huán)境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產生較大的影響。社會不良現象不僅與社會主義道德相違背,挑戰(zhàn)和踐踏法律法規(guī),還毒化整個社會風氣,影響社會公正與正義,影響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由于大學生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理性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社會問題的負面性就會對大學生帶來巨大思想沖擊,對社會形成片面和偏激的認識,消極看待社會,不斷侵蝕與扭曲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道德素質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讓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相互交流和融合。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上出現了諸多違背道德與法律的不良事件與現象?!笆萑饩薄ⅰ暗販嫌汀?、“毒大米”、“范跑跑”、“小悅悅事件”等事件讓人們感到整個社會道德滑坡、世態(tài)炎涼。大學生群體是一個思想活躍,對生活充滿希望,追求自由與獨立的特殊群體。他們往往對社會不良現象等社會問題相當憤慨,但是,憤慨之余又自感無能為力,困惑抑郁,消極對待,不敢正視。社會不良現象已在一定層面影響到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養(yǎng)成與提高。
三、消除社會問題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影響之對策分析
消除社會問題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造成的消極影響,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需多方參與,標本兼治。
各級政府機構和社會力量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要凈化社會大環(huán)境?!叭藙?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重大作用,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要消除轉型期社會問題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造成的消極影響,必需凈化社會大環(huán)境,動員社會力量盡力消除抵制各種社會不良現象,著力降低社會問題的發(fā)生率。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擔負起政治責任,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動員起來,把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整合起來,密切配合,積極營造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
其次,政府應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為根本任務,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政府應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廣大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中去,努力提高包含思想道德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
第三,各級宣傳部門和大眾傳媒要注意正面的輿論宣傳與引導。對于社會不良現象與事件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不炒作、歪曲與夸大事實真相,要注重加強正面宣傳與引導,恪守職業(yè)道德,踐行社會責任與擔當,為大學生乃至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
高校是大學生乃至全社會的精神家園。高校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大學生提升修養(yǎng)與品質之所。高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對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高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大學生以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指南明確思想方向,以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向導確定人生目標,以社會需要為取向實現人生價值,以社會道德為標準把握行為規(guī)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理解。要鼓勵大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日常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確立符合時代和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標準,把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每一位大學生的自覺行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使大學生成長為道德人格高尚、有能力踐行社會責任、自身全面素質得以提高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從而更好地抵制社會問題中不良因素的干擾和侵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其次,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與實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德育工作的好壞,教師素質是關鍵。德育對象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決定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具備較淵博的知識儲備、較強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湛的教學能力。這就要求高校要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注重教師師德師風。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用自身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去培育大學生健康的人格,引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不良現象的同時,教師更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和理性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通過剖析現實中的各種社會不良現象,讓學生受到警示與教育,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知能力和道德鑒別能力。
第三,深化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思政課教育理念。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重視正面宣傳與教育,往往回避一些社會不良現象和事件。在信息爆炸的當下,如若思政課教師刻意回避某些社會不良現象和事件,就會削弱思政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對于社會不良現象與事件,思政課教師應重在正面引導與教育。一是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轉型期中國社會出現的社會不良現象正是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中遇到的曲折與坎坷,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二是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沒有矛盾與差別的社會,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艱苦的長期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要不斷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消除不和諧因素、促進社會發(fā)展與進步。三是要引導大學生運用唯物辯證法,一分為二地看待社會問題。其次,要改革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傳統的思政課教學采用單純的理論灌輸模式,往往是“一支粉筆一張嘴,缺少互動滿堂灌”。重課內、輕課外,重理論、輕實踐,重說教、輕養(yǎng)成。在新形勢下,僅僅依靠單純的理論灌輸是遠遠不夠的,應積極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教育教學中要不斷了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要給他們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和機會,讓他們通過課堂討論、演講辯論等形式對社會不良現象加以正確地辨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思政課具有說服力和生命力,才能真正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第四,優(yōu)化德育環(huán)境,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讓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校園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對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的影響具有潛在性、暗示性和滲透性特征。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陶冶高尚情操、疏導消極負面情緒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優(yōu)化德育環(huán)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第五,要不斷拓展高校德育的新陣地,把握話語主動權。當前,包括博客、微博、智能手機、虛擬社區(qū)、QQ、IPTV等在內的新媒體以其即時性與海量性逐漸占領媒體傳播的主渠道,它為各種社會負面事件和不良信息的傳播、擴散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通道,同時也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手段。高校德育要工作主動占領這一新陣地,把握話語主動權。首先,要重視和加快校園網建設。努力建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絡,開發(fā)各類信息庫和應用系統,逐步建立覆蓋師生教學場所、生活場所等區(qū)域的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條件。要制定科學的網絡管理條例,運用技術、行政等手段,加強校園網管理,凈化網絡環(huán)境,嚴防各種有害的社會信息在網上傳播。要建好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紅色網站) ,掌握和引領網絡傳播的話語權與主動權。其次,要通過各種新媒體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回應他們的關切,有效地進行交流和溝通。對在各種媒體中傳播的社會不良現象和負面事件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和理性的分析,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努力消除社會問題對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消極影響,切實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第六,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形式,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認清社會問題與矛盾,它是高校德育取得實效的基本途徑和有效載體。高校要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廣泛組織學生參與三下鄉(xiāng)、義務勞動、社會調查、社區(qū)服務、勤工助學、青年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使自己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以此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面對各種社會復雜局面,大學生要善于辨別社會不良現象與事件,抵制、規(guī)避社會不良現象對自身的消極影響。對于這些社會問題要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堅定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遠大理想,確立符合時代和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標準,形成正確的價值指向和價值標準。當前,大學生要帶頭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社會培育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楊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