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言語交際活動中存在大量話語誤解現(xiàn)象,我們認為話語誤解是由交際主體的認知語境偏離造成的。本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探討認知語境偏離的原因,并且尋求避免交際失誤的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收稿日期:2015-05-22
作者簡介:李晶,女,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漢語。
一、引言
交際是用言語或非言語的手段傳遞、接收信息的過程,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活動。成功交際的結果是理解交際雙方的言語意義與非言語意義,語境是交際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話語理解與語境相互依存,脫離語境的話語不會產(chǎn)生任何意義。
語境是言語理解和表達的環(huán)境。人們的交際活動總是發(fā)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雖然交際主體可以在語境中理解彼此的交際意圖,但是言語交際過程也伴隨著話語誤解。比如:
(1)爺爺:娃啊,以后你咳嗽的時候記住要用手捂住嘴巴啊。
孫子:放心吧爺爺,我向您保證我的牙齒不會被咳出來的,哈哈!
該例中,爺爺擔心孫子咳嗽時會把細菌傳染給別人,所以讓他把嘴巴捂上。但是在孫子的頭腦中不具備“若咳嗽時不捂住嘴巴,就容易把病菌傳染給別人”這一認知概念,所以孫子沒有理解爺爺話語的隱含信息,于是產(chǎn)生了誤解。
本文擬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出發(fā),結合認知語境理論研究話語誤解或者交際失敗的原因,我們認為交際者認知語境的偏離是導致話語誤解的重要原因。
二、認知語境
從認知的角度探討語境,便形成了認知語境。關于它的定義,Sperber&Wilson(1995)認為“語境是一個心理概念,是聽者對世界所形成的眾多定識的一個子集?!奔搓P聯(lián)理論認為語境是一個心理結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聽者頭腦中的一系列假設。人們在交際時,需要對彼此的認知語境有一個恰當?shù)陌盐?,聽話人需要在自己頭腦中尋求與發(fā)話人提供的信息(話語的明示刺激)相匹配的假設。 [1]若聽話者在一系列的假設中找出符合說話者期望的語境假設,交際則順利進行,否則就會產(chǎn)生理解失誤。
我們認為,認知語境既包括交際時的客觀物質世界,也包括說話者的主觀認識世界,是一個內含生理、心理、社會的復雜系統(tǒng);而何自然(1998)認為認知語境由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語信息構成 [2];熊學亮(1996)則將情景知識(具體場合)、語言上下文知識(工作記憶)和背景知識(知識結構)作為認知語境的構成要素。 [3]
所以,話語的正確理解、交際的順利進行,不僅涉及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和話語的上下文,還與交際雙方的期待、記憶、心理、百科知識、社交環(huán)境等社會認知因素密切相關。
三、社會文化因素與認知語境的偏離
認知語境偏離也叫話語誤解或交際失敗,它既與說話人又與聽話人有關,是由說話人在編碼時預設的語境和受話人解碼時提取的語境在某個環(huán)節(jié)產(chǎn)生了偏差所引起的。認知語境因人而異,存在個體差異性,所以要實現(xiàn)交際雙方的交往和理解,就必須在說者和聽者之間謀求共同的認知語境。但是,交際雙方在認知環(huán)境中顯現(xiàn)的假設或事實不一定相同,不能達到交際所需認知語境的理想狀態(tài),于是便會產(chǎn)生了話語誤解。
過去學界大都用語用學中的關聯(lián)理論和認知語言學中的一些原理(如意象、原型范疇和理想化的認知模型)來解釋話語誤解現(xiàn)象,雖然有學者意識到社會因素與語境偏差現(xiàn)象的關系,但也只是在文章中寥寥幾筆帶過,未作深入探討。我們認為正確理解話語需要依靠認知語境的推理,而認知語境與交際雙方的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社會習俗、文化標準、認知情感以及各種價值觀等社會文化因素有關。下面,我們對其中幾個社會因素如何引起認知語境的偏差做詳細論述。
(一)社會發(fā)展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我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新詞新語不斷涌現(xiàn),人們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已不限于面對面的交際。
1.對新詞語認知的缺失
一般老一輩人的思想觀念比較封閉傳統(tǒng),對社會變化所帶來的新詞語比較陌生,故在與年輕人交際時,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代溝,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比如:
(2)母女兩人正在看電視劇《大丈夫》,她們非常喜歡女主角顧曉珺,于是產(chǎn)生了下面的對話:
母親:姑娘,曉珺性格豪爽、工作能力強、長得漂亮,要是你將來能這樣就好啦!
女兒:媽,她可是一純純的“白骨精”,我離“白骨精”可差遠了,哈哈!
母親:什么白骨精?她又沒勾引歐陽劍,這孩子咋瞎說,傻啦!
女兒:......
對話中“白骨精”所指已不是《西游記》中的白骨精(化為人形勾人魂魄的妖魔),而是現(xiàn)代社會中有能力、求上進、有地位的人的統(tǒng)稱。該詞是“白領、骨干、精英”的縮略式,類似的詞還有“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等。流行詞語首先被年輕人使用,年齡較大的人接觸新詞的語境有限,故對新詞有認知上的缺失。該對話中女兒的意思是曉珺是一名極優(yōu)秀的女人,自己離優(yōu)秀還有很大距離;而母親誤解為女兒認為曉珺是一個壞女人,女兒的想法與事實完全不符,于是就發(fā)出“傻啦”的感嘆。該例中母親并未真正理解女兒話語的意義,因而產(chǎn)生了誤解。
2.新交際方式的出現(xiàn)
當今社會人與人交際的方式已不僅僅局限于面對面的交流,社會技術的進步使電話、視頻、QQ、微信、短信等虛擬交流方式迅速普及。但由于缺少對交際具體情境中語氣、語調、身勢等非言語因素的直覺感知,虛擬交際時會產(chǎn)生語境偏差現(xiàn)象。比如:
(3)A、B兩名同學所在的學院計劃明天開會,兩個人分別接到了開會通知,而后A在QQ上遇見B,并向B搭話:
A:你是不是接到開會的通知了?
B:啊,開什么會呀?
A:難道你沒接到班長短信通知?
B:不是,接到了,我問的是開會的內容。
若把上述對話換成面對面的交流,第一個話輪中,A可以感覺到B回答的重音應是落在“什么”上,而且“啊”是表示“已收到開會通知”的肯定語氣,誤解就不會發(fā)生。但是A、B兩人是在網(wǎng)絡聊天,雙方了解不到對方的語氣、重音,只能憑借在屏幕上看到的話語推測對方說話的內容,這就使話語的關聯(lián)性降低,導致對話中A誤解了B的意思,出現(xiàn)了認知語境偏離。
(二)社會地位
社會關系中存在主動與被動、支配與被支配矛盾對立的雙方,社會地位低的人與社會地位高的人交際時會有自我保護心理偏向,這種社交心理易對說話者的意圖產(chǎn)生誤解。宗世海(2007)將官職高低、親屬關系中的長幼、階級階層高低、職業(yè)關系中的師生、醫(yī)患及顧客業(yè)主,甚至性別關系中的男女等都歸入廣義的社會地位概念中。 [4]下面,本文選擇幾方面進行說明:
1.性別差異中的認知語境偏離
異性之間進行交往,由于男女雙方在思維方式、推理方法或表述上的差異,造成了很多誤解。比如:
(4)一對情侶吵架后僵持了一段時間,男的先開口說話打破僵局:
男:算了吧,都鬧這么久了。
女:你什么意思啊,要分手直說!
男:我什么時候說要分手了啊,別無理取鬧!
男性的思維是重視結果的理性邏輯思維,突發(fā)狀況時冷靜、沉穩(wěn),而女性擁有重過程的感性思維,吵架時經(jīng)常沖動、語無倫次。該例中男方想結束爭吵,重歸于好,顧全大局,言外之意是“算了吧,和好吧”,而女方出于細致敏感心理誤解為“算了吧,分手吧”。女方在自我保護意識的推動下主觀判定男朋友要拋棄她,因而發(fā)生了交際沖突??梢姡鐣詣e因素對交際中認知語境的把握有重要影響。
2.職業(yè)、地位不對等中的認知語境偏離
社會分工的不同使人們的職業(yè)與知識層次產(chǎn)生差異,不同職業(yè)背景的人相互交際,由于不了解對方的職業(yè)心理和專業(yè)術語,往往會出現(xiàn)交際誤解或交際中止現(xiàn)象。這種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醫(yī)生與病人、老師與學生、主持人與觀眾的交際活動中,說話人往往以自己的職業(yè)習慣和用語進行編碼,而聽話人由于缺少與說話人相同的背景知識,不能進行正確地解碼,無法構建理解說話者話語意圖的語境假設,于是產(chǎn)生了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偏離。
同樣,文化程度差異的存在,導致了交際主體社會地位的不同,交際雙方無法做出正確的語境假設,影響交際進行。比如:
(5)老李今年的莊稼收成總量居全村第一,村長邀請他在表揚大會上把自己的耕作經(jīng)驗說給大家聽聽,開會當天:
村長:老李呀,帶發(fā)言稿了嗎?
老李:什么?啥鎬?
村長:發(fā)言講話需要用的稿呀!
老李:啥?發(fā)言還要帶個鎬?
村長:你沒有稿也得弄個提綱吧。
老李:什么缸?
村長:就是把你要發(fā)言的內容簡要地寫在一張紙上,省得忘了。
當老李聽到“寫”字時,頓時愣了,小聲說:“我不會寫。”
這段對話中,農民老李未接受過學校教育,也未在正式場合發(fā)表過講話,因此他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對諸如“演講稿”、“提綱”等書面用語比較陌生,當聽到這兩個詞時,激發(fā)的是他頭腦中耕作使用的農具“鎬”和生活用具“缸”,與村長對這兩個詞的認知概念產(chǎn)生沖突,于是出現(xiàn)了二者間的交際誤解。可見,交際雙方的文化程度差異對正確把握認知語境、順利完成交際有重要影響。
(三)社會心理
目前學界尚未對社會心理的定義形成統(tǒng)一的說法,我們認為社會心理是個人或群體受到諸如政治制度、價值觀念、民族信仰、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等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心理。導致認知語境偏差的心理,主要是個體在社會因素作用下的心理。 [5]交際雙方交際時各自的認知心理狀態(tài)不同,對同一刺激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對話語的推導帶有各人的特點,聽話者往往會做出錯誤的假設,因此產(chǎn)生誤解。比如:
(6)甲乙是大學室友,且兩個人的關系很好,下午在圖書館學習完,兩個人準備去吃晚飯:
甲:今晚咱倆別去食堂了,去飯店吃吧。
乙:可是我沒帶錢啊,怎么辦?
甲:沒事啊,我?guī)уX了,去吃好吃的啦!
乙:那等我回去把錢給你。
甲:哎呀,沒事,不用!
乙:為什么不用?
(注:甲的家庭比較富裕,生活不愁,經(jīng)常請別人吃飯。與之相比,乙的家庭生活條件不好,不經(jīng)常去飯店吃飯。平時寢室四人聚餐都采用AA制。)
由于生活環(huán)境與成長經(jīng)歷的不同,人們會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反映在交際活動中就是聽話人會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理解話語。這段對話中,甲乙二人擁有不同的社會心理:甲考慮到乙貧困的家庭條件,想要請乙吃飯;而乙認為平時寢室吃飯采用AA制,故這次和甲吃飯仍是AA,加之平時節(jié)儉的消費習慣,AA制觀念在乙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在接下來的談話中,乙表示會還給甲自己應付的那部分錢,雖然甲表示不用還錢,但乙仍然沒有意識到甲要請客的意思,于是發(fā)出“為什不不用還錢?”的疑問。我們認為,該例中的理解偏差還與是否具有請客心理有關,由于乙不具有請客心理,所以未能及時理解甲的話語意圖,產(chǎn)生理解偏差??梢姡鐣睦碓谌穗H交往理解中發(fā)揮著潛在的作用。
(四)社會文化差異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不局限于一國的語言與言語、文化與社會等方面,該理論還研究跨文化交際中涉及的語言與社會因素。不同國家具有各自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傳統(tǒng),由此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群體思維方式、推理模式和社交文化規(guī)約,它們制約著交際者的交際策略與語言運用方式。當兩個不同民族的人進行交際時,如果不了解彼此的社會習慣,則很難理解對方的話語意義,這個交流過程也會因此而中斷。比如:
(7)一位美國同事(A)生病了,中國同事(C)表示關心:
C: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
A:I'm feeling sick.A cold, maybe.
C: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s? Put on more clothes.Have a good rest.
A:You're not my mother,are you?
該例中的交際失敗是由說話者未意識到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的,中國人認為別人生病時提出建議、表示關心是禮貌行為;而美國人則重視個性,追求個人獨立。交際雙方都從自己的社交文化模式推導話語意義,故當中國人以親戚式或過來人的口吻給美國人提出建議時,美國人會有被視為弱者的感覺,因此產(chǎn)生憤怒情緒,交際中斷。
四、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話語誤解的現(xiàn)實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日常交際中產(chǎn)生認知語境偏離的原因多種多樣,但話語誤解必然只在參與交際雙方之間產(chǎn)生,因而,我們聯(lián)系相關的社會因素從說話者和聽話者兩方面尋求避免話語誤解的途徑。
話語交際是一個合作推理過程,說話者提供信息的方式對聽話者正確推理至關重要。說話者要盡量考慮到聽話者的現(xiàn)實認知狀況,提供“明示”的話語或行為;聽話者要在現(xiàn)有的認知語境中調用百科知識、或者從交際情景和記憶中提取相關信息來進行正確“推理”。 [6]
首先,交際時如果意識到聽話者可能對新詞語有認知上的缺失,說話者應該耐心并充分地解釋,掃除交際障礙;同時,聽話者應該關注社會、時代與科技的進步,豐富自己的知識。其次,說話雙方需要判斷聽話者與自己在社會地位上是否有較大的差距,并且結合自我價值確認與保全面子原則,盡量從對方的社會心理角度出發(fā)組織話語;若是與異性交際,則要充分把握對方的思維特點進行推理。最后,跨文化交際時,我們不僅要學習國外的語言知識,也要關注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在充分了解交際雙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有效交際。
五、結語
言語交際過程中,由于認知語境的偏離引起的話語誤解是常見現(xiàn)象,而認知語境的偏離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從社會變化、社會地位、社會心理與社會文化差異四方面探析了交際過程中認知語境發(fā)生偏離的原因,其中涉及交際者所處時代、年齡、職業(yè)、性別等影響因素,并結合具體實例進行了詳盡說明。論文結尾,我們設想了避免話語誤解的相關途徑,以期引導人們正確地進行交際。當然,本文只是對引起認知語境偏離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也許不是很全面,我們將持續(xù)觀察、思考,力求使認識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