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祎+吳天蓓
內容摘要:余華是中國當代文壇上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之一,其新作《第七天》更是“七年磨一劍”的作品。余華在書中以一個亡靈的視角見證現(xiàn)實和死無葬身之地的美丑顛倒,通過荒誕而真實的敘事告訴我們,比小說的荒誕更甚的是現(xiàn)實的荒誕?,F(xiàn)實中處處隱含著荒誕,荒誕又無處不在反映真實,余華正是要以荒誕的方式揭露現(xiàn)實,希望通過荒誕擊穿人們對畸形現(xiàn)實的麻木和熟視無睹,通過解構現(xiàn)實來重構自己理想的烏托邦——死無葬身之地。
關鍵詞:《第七天》荒誕 現(xiàn)實 理想
一.以荒誕書寫現(xiàn)實的疼痛
余華在隨筆集《十個詞匯里的中國》的后記里說:“這個世界上可能再也沒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們互相溝通了,因為疼痛感的溝通之路是從人們內心深處延伸出來的。所以,我在本書寫下中國的疼痛之時,也寫下了自己的疼痛。因為中國的疼痛,也是我個人的疼痛”[1],《第七天》就是一部書寫疼痛的作品。《第七天》的采用內聚焦敘事,從已經死去了沒有任何知覺更不會說話的亡靈楊飛陰陽互換的視角,講述了他死后七日的見聞。很明顯死者根本不能代替作者說話,所以楊飛本身就是一個荒誕的存在。小說中記錄了許多讓人疼痛的事件,概括起來是金錢和權力兩個方面。
在當今這個物質主義盛行金錢至上的社會,窮人和富人之間有著明顯的分化,親情和愛情在現(xiàn)實面前都顯得軟弱無力。就現(xiàn)實世界與亡靈世界之間的一個媒介物“墳墓”來看,墓地的價格“七年漲了十多倍”,直讓窮人感嘆“死也死不起呀!”至于富人,“他們六個中間有五個的墓地都建立在高高的山頂,面朝大海,云霧繚繞,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海景豪墓?!盵2]小說中寫到富人李峰對自己的墓碑類似天安門廣場的英雄紀念碑感到洋洋得意,這實際上是作者對現(xiàn)實辛辣的諷刺。從愛情來看,鼠妹和伍超這一對情侶從事著最低微的職業(yè),卻有著堅貞的愛情。伍超為了鼠妹放棄一次次機會,為她賣腎,鼠妹也從不真正嫌棄伍超的貧窮??墒沁@樣美好的愛情最終敗在了血淋淋的現(xiàn)實面前——為了一部山寨iphone鼠妹失足自殺了。鼠妹表面上因為一部手機而死,實則是死在了現(xiàn)實的物質和金錢之下。愛情如此,親情亦然。楊飛和父親之間的脈脈親情讓讀者深受感動。楊飛的父親格外疼愛他,他就成長在父親胸口的布兜里,和父親形影不離,為了他,父親甚至拒絕婚姻,這也算余華小說里少有的溫情。可是最后身患絕癥的父親的臨終愿望卻因城鎮(zhèn)變遷而不得實現(xiàn)。余華曾說:“今天的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巨大差距的中國。我們彷佛行走在這樣的現(xiàn)實里,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蛘哒f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里,同一個舞臺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盵3]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的真實寫照。
富人在窮人面前顯得趾高氣揚,在權力面前卻立刻滅了氣焰。在殯儀館時,小說中明確寫到:“沙發(fā)那邊的貴賓們沒了聲音,豪華貴賓室鎮(zhèn)住了沙發(fā)貴賓區(qū),金錢在權力面前自慚形穢”[4]。市長作為一個城市的最高掌權者去世以后,“早晨開始,城里的主要道路就封鎖了……要等市長的骨灰送回去以后才會放行”[5],即使因為道路封鎖造成連環(huán)車禍也在所不惜??尚Φ氖?,死得這么興師動眾的市長卻是“與一個嫩模共進高潮時突然心肌梗塞”而死。除了作為掌權者的各種特權,政府的強權和虛偽同樣令人發(fā)指。譚嘉鑫的飯館“看上去生意不錯,其實已經入不敷出”,因為政府的人經常來大吃大喝,可是他們誰也不敢得罪;盛和路一堆廢墟中已經死亡的夫妻和在寒風中哆嗦地寫著作業(yè)等待父母歸來的紅色羽絨服小女孩是暴力拆遷的犧牲品,民眾的抗議最終在政府的陰謀下以失敗告終;商場發(fā)生火災,政府為了逃避責任,威脅死者家屬,隱瞞實際死亡人數……這每一件事都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自己的原型。政府本來應該是代表人民行使權利的行政機關,最后卻變成了欺壓民眾謀取上位者個人利益的場所。貧富分化使富人唯我獨尊,在權力面前,財富又瞬間變得渺小。
以富笑貧,貧富分化;以權壓錢,權利至上——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對各種現(xiàn)實的疼痛,身處現(xiàn)實之中的我們日日可見,可是我們卻對這種種視而不見。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事件里,卻很少去追尋產生這些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雜草叢生般涌現(xiàn)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被經濟高速發(fā)展帶來的樂觀情緒所掩飾?,F(xiàn)實已經夠荒誕了,比現(xiàn)實事件更荒誕的是人們的視而不見和無動于衷。
二.以荒誕描繪死無葬身之地的的美丑顛倒
通過對現(xiàn)實的揭露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似乎成了冷漠與不平等的代名詞?,F(xiàn)實很荒誕,我們對現(xiàn)實的麻木更荒誕。然而這還不夠,余華將觀念中本應最讓人恐懼的“死無葬身之地”塑造成一個簡單、純樸、平等、自由、充滿了真善美、令人心生向往的地方,這種不符合日常邏輯的建構看似荒誕,實際上卻與現(xiàn)實世界形成了絕妙的反襯。現(xiàn)實和死無葬身之地形成了美丑的顛倒。
余華對“死無葬身之地”的直接描述有兩處,一處是和鼠妹一起:“我驚訝地看見一個世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jié)奏。我看見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我問她:‘這是什么地方?她說:‘這里叫死無葬身之地?!盵6]這里的人都是因為死后沒有墓地而不能火化不能安息,因此不能保持完整的有肉體的形象,而在經歷了春夏之后,身上的皮肉就會像樹葉一樣脫落,而變成“骨骼”人。骷髏人在我們看來何其驚駭丑陋!但是,這段文字中卻有一個讓人感到奇異的景象“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jié)奏”。心臟模樣的樹葉的這一意象以現(xiàn)實的眼光去看毫無疑問很荒誕,但是仔細思索就可以發(fā)現(xiàn)余華對于現(xiàn)實尖刻的嘲諷——在亡靈生存的這個本應該冷漠的世界,連樹葉這樣的死物都像是一顆跳動的心;而現(xiàn)實中,鼠妹在高樓上準備自殺時,樓下的人只帶著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看好戲,小商小販甚至在樓下密集的人群中歡快叫賣。另外小說中還描寫到:在這里,有人愿意把袖子撕給陌生人當做黑紗;可以從骷髏空洞的眼睛里感覺到會心的微笑;現(xiàn)實世界中勢不兩立的李張二人諧相處,將仇恨擋在了離去的世界;商場中死去的三十八人圍成一團成為一家人,狂風也吹不散他們……死無葬身之地的人們有著最丑陋的外表,卻連樹葉都有一顆跳動的心;現(xiàn)實中的人有著完好的皮囊,卻最為冷漠無情。這樣美丑顛倒后的對照不能不說構成了強烈的反諷。
另一處是小說結尾:“他驚訝地向我轉過身來,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詢問。我對他說,走過去吧,那里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問:‘那是什么地方?我說:‘死無葬身之地?!盵7]這里沒有貧富差距,沒有金錢權力之分,沒有悲傷疼痛,沒有仇恨,自然萬物都是具有靈性的善的存在,人人平等。這里就是一個天下大同的世界,是一個烏托邦般的存在。
死無葬身之地這一荒誕的存在是余華整本小說的核心所在。余華在采訪中說:“我寫《第七天》的時候,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把現(xiàn)實世界作為倒影來寫的,其實我的重點不在現(xiàn)實世界,是在死亡的世界?!庇嗳A是站在現(xiàn)實世界的倒影下,從現(xiàn)實出發(fā),抵達了荒誕和不可理喻,從真實上升到象征,借美好的“死無葬身之地”這種荒誕的存在與荒誕的現(xiàn)實形成對照,以荒誕擊穿荒誕,突出現(xiàn)實的荒誕不經[8]。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余華更深層次的目的——將現(xiàn)實世界與“死無葬身之地”美丑顛倒,通過解構現(xiàn)實世界,重構“死無葬身之地”這一自己理想的烏托邦。
三.解構現(xiàn)實與重構理想
余華說:“這就是我為什么熱愛魯迅的理由,他的敘述在抵達現(xiàn)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9],余華對于現(xiàn)實的書寫正是這種效果。他直面社會,選取一般作家不敢選的作家身處其中的現(xiàn)實生活題材,通過對一群生前的小人物死后的亡靈的書寫,對荒誕的現(xiàn)實社會予以揭露。與此同時,余華在采訪中曾說:“我寫《第七天》的時候,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把現(xiàn)實世界作為倒影來寫的,其實我的重點不在現(xiàn)實世界,是在死亡的世界。”可見余華小說的重心在死無葬身之地——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式的存在。余華正是想在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批判的基礎上,以荒誕的死無葬身之地擊穿荒誕的現(xiàn)實,通過解構現(xiàn)實社會,重構“死無葬身之地”這一烏托邦,構建自己理想的社會藍圖。相比早期先鋒小說的“絕望”和九十年代《活著》等小說中的“忍受”,在這一點上,余華的《第七天》更進了一步。
參考文獻:
[1][3]余華:《十個詞匯里的中國》,夢田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4][5][6][7] 余華:《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13、14、12、126、225頁。
[8]周明全:《以荒誕擊穿荒誕——評余華新作<第七天>》,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6期。
[9]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明天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7頁。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