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昌
(中共楚雄州委黨校,云南 楚雄675000)
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別人向我們表達觀點,都是直接說出結論。至于結論成立的條件、得出結論的依據(jù)以及怎樣得出結論,卻很少去分析思考。人們常說要培養(yǎng)理性思維,什么是“理性思維”?可以從多方面來論述,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分析一種觀點成立的條件、得出一種結論的依據(jù),這種“條件、依據(jù)”就是思維中的“預設”。在當前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中,社會上流行各種觀點和看法,如果不深入分析各種觀點背后的預設,盲目輕信,往往會誤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分析思維中的預設,對于人們消除思維誤區(qū)、科學理性分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什么是預設?如果從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能夠推出一個共同的命題,這個命題就是預設。就是說,A 和非A 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如果從A 可以推出命題B,從非A 也可以推出命題B,那么B 就是A 和非A 共同的預設。為了便于理解,我們看一個通俗的例子,兩個人爭論,一個人說“張三戒煙了”,另一個人說“張三沒戒煙”,這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從這兩個命題都可以推出“張三原來是抽煙的”這個命題。這兩個人的看法是相互對立的、矛盾的,但他們具有一個共同的預設。
預設是一種觀點能否成立的條件。人們提出某種觀點、同意某種看法,實際上就承認某種預設的存在。就是說,不論斷定A 還是斷定非A,同意A 還是同意非A,實際上都承認預設B 的存在。分析思維中的預設,應注意兩個基本問題,第一,如果預設B 是假的,那么命題A 和非A 都是無意義的,就是說,既不能斷定它們是真的,也不能斷定它們是假的。比如張三本來就不抽煙,即“張三原來是抽煙的”這個命題是假的,那么不論說“張三戒煙了”,還是說“張三沒戒煙”,都沒有意義。第二,如果預設B 是真的,那么在命題A 和命題非A 之中必然有一個是真的,也只能有一個是真的,比如“張三原來是抽煙的”是真的,那么“張三沒戒煙”和“張三戒煙了”這兩個說法中必然有一個是真的,也只能有一個是真的,不可能同真,也不可能同假。
預設是隱藏在人們思維深處的東西,是“觀點背后的觀點”,是“思想深處的思想”。人的思想認識往往受到預設的支配,有時候人們是意識到這種預設的,但在很多時候卻沒有意識到,思想認識往往在無意識中被某種預設支配。預設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有真的也有假的,真的預設是正確思維的基礎條件,而假的預設則會把人的思想認識引向錯誤,對這個問題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分析思維活動中的預設,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即可以避免陷入思維陷阱、可以避免認識和行為上的誤區(qū)、可以從深層次上解放思想。
當我們面對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時,要小心謹慎,不要輕易贊成或反對哪一種觀點,不要簡單肯定或否定哪一種觀點,否則會陷入思維陷阱。有些相互矛盾的觀點,表面看起來對立,但往往有一個共同的預設,不論你肯定其中哪一個觀點、反對哪一個觀點,實際上都承認了它們的共同預設,而如果這個預設是假的、錯誤的,那就等于你承認了一個假的、錯誤的觀點,你就被引入了一個思維陷阱。
這幾年, “PX 事件”鬧了好幾次,多數(shù)PX 項目都被鬧停止了。有些人為了反對PX 項目,搞詭辯玩花招,故意設計出這樣的問題,“你認為政府搞PX 項目的決策是否應該糾正?”我就被問到過這樣的問題。注意,這里面隱藏著陷阱。回答這個問題,無非是“應該糾正”或“不應該糾正”這樣兩個對立的答案。這里的陷阱在于,這些人故意用“糾正”這個概念引導人們的思維。什么是“糾正”?錯誤的決策才需要糾正,而正確的決策是不需要糾正的?;卮疬@個問題,如果你認為應該糾正,那就是說,你承認政府的這個決策是錯誤的;如果你認為不應該糾正,那就是說,你贊成這個錯誤的決策,這個決策還是錯誤的。不論你怎么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都承認政府的這個決策都是錯誤的。進一步分析下去,按照這些人的預設,既然政府搞PX 項目的決策是錯誤的,那么就說明PX 項目是不可行的,反過來又可以說,搞不可行的項目就是錯誤的決策。轉來轉去,這些人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們的思維引向“PX 項目是不可行的”這個預設上去,引導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PX 項目。事實上,從國際上看,不論從技術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證明PX 項目是成熟而有利的重要項目,搞PX 項目的決策是正確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肯定回答或否定回答,而要分析它所隱藏著的預設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如果預設是正確的,當然可以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果預設是錯誤的,這樣的問題就是無意義的,不能做出回答,而要反駁它的預設,指出它的預設是錯誤的,這樣我們才能避免陷入錯誤的思維陷阱。比如對于上述的問題,你不要回答“應該糾正”或“不應該糾正”,而是要回答“PX 項目是可行的”,直接反駁這個問題背后隱藏的預設。
社會生活中各種意見之間的爭論,學術理論研究中各種觀點之間的爭論,對于消除謬誤、探討真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看到,有些意見觀點之間的爭論,看起來很熱鬧甚至很激烈,爭來爭去鬧得不可開交,不僅沒有把問題搞清楚,無法取得共識,反而把人們的思想搞得更混亂,誤導人們的認識和行為。這樣的爭論,這些年經(jīng)常出現(xiàn)。當兩種對立觀點之間發(fā)生爭論時,我們不要簡單贊成哪一種觀點或反對哪一種觀點,首先要分析它們的預設是什么,這個預設是否成立,如果預設是真的,這種爭論就是有意義的,在這兩種對立的觀點中,肯定有一個是正確的,有一個是錯誤的;而如果它們的預設不成立,這種爭論就是無意義的,在這兩種觀點之間,或者不構成真實的對立關系,或者這兩種觀點都不成立。
這幾年人們常講所謂發(fā)展中的“兩難問題”,就是認為在發(fā)展中,要做某方面的事情,就做不了別的事情,反之也一樣,就是要么這樣做,要么那樣做,非此即彼,不能同時做,產生了一些爭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兩難問題”,兩件事情、兩個東西,二者不可兼得,在生活工作中我們也會面臨一些“兩難選擇”的問題,只能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做出一種選擇。但是有些所謂“兩難問題”是人為構造出來的,在這些“兩難問題”背后往往隱藏著錯誤的預設。
比如一度時期有人提出“要快速發(fā)展經(jīng)濟,還是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的“兩難問題”,讓人們來選擇。對這個問題,有人主張要快速發(fā)展經(jīng)濟,有人主張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表面上看是對立觀點的爭論,實際上它們有一個共同預設,就是“發(fā)展經(jīng)濟和保護環(huán)境是不可能統(tǒng)一的”,把“發(fā)展經(jīng)濟”和“保護環(huán)境”對立起來,只能二者擇一。這個預設是不成立的。發(fā)展經(jīng)濟是為了更好生存,保護環(huán)境也是為了更好生存,兩者本來是應該統(tǒng)一的,也是能夠統(tǒng)一起來的,這兩者之間不是對立關系。客觀上本來不對立的事物,由于認識上的片面性,把它們對立起來,形成一種錯誤的預設,必然引起所謂的“兩難問題”,誤導人們的認識和行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發(fā)展生產力;“綠水青山” (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金山銀山” (經(jīng)濟效益),我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個重要論述揭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發(fā)展經(jīng)濟”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消除了上述“兩難問題”中隱藏的錯誤預設,也就破解了這個所謂的“兩難問題”。
“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系,也是這幾年爭論較多的一個問題,到現(xiàn)在還在爭論。有人主張效率優(yōu)先,有人主張公平優(yōu)先,各執(zhí)一端,一直在爭論,對政策制定、對實際工作都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主張效率優(yōu)先,就認為公平是次要的;主張公平優(yōu)先,就認為效率是次要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這兩種看起來對立的主張,其實有一個共同的預設,就是把效率和公平對立起來,認為兩者不能統(tǒng)一,在現(xiàn)實中不可兼得,要公平就沒有效率,要效率就沒有公平。這個預設也是不成立的。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雖然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具體表現(xiàn)不同,但它們在本質上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是相互保證、相互促進的。產生效率的原因和條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而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公平。在社會活動中,通過制定公平的政策,采取合理的措施,效率和公平的統(tǒng)一是能夠實現(xiàn)的,兩者是可以兼得的。如果在理論上把“效率”和“公平”對立起來,形成一個錯誤的預設,必然就會產生“要么效率,要么公平”這樣的“兩難問題”,誤導人們的認識,在實踐中就會使人們產生只顧一個、不顧另一個的片面行為。
在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也是一個一直在爭論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也形成兩種對立的主張,一種主張強調政府作用,弱化市場作用;一種主張強調市場作用,弱化政府作用。有時候這兩種主張還爭得很厲害。實際上,這兩種主張也有一個共同的預設,就是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場的作用”對立起來,二者不相容。從這個預設出發(fā),同樣會產生誤導人們認識的“兩難問題”,即“要發(fā)揮政府的作用,就不能發(fā)揮市場的作用”,或者相反,“要發(fā)揮市場的作用,就不能發(fā)揮政府的作用”?!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這里的要求很明確,是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而不是把它們對立起來;是兩個都要,而不是只要一個不要另一個。如果只要一個不要另一個,“關系”都不存在了,還何必去處理好關系。市場的作用是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這一點政府做不到;政府的作用是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環(huán)境保護等,在這些方面,市場也無能為力。政府有政府的作用,市場有市場的作用,兩種作用是“不同”而不是“對立”。市場的作用政府代替不了,也不該代替;同樣政府的作用市場也代替不了,也不該去代替。政府和市場各自發(fā)揮好自己的作用,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經(jīng)濟社會就能很好發(fā)展。相反,如果把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對立起來,做二者必居其一的選擇,不管選擇哪一個,都不可能促進經(jīng)濟社會很好發(fā)展。
“兩難思維”方式的特點,不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就是首先在理論上把兩個本來不對立的東西對立起來,形成一種錯誤的預設,由此產生兩種對立的意見主張,然后引起人們的爭論,讓人們在這兩個東西之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誤導人們的認識和行為。分析、消除“兩難問題”背后的錯誤預設,可以避免認識誤區(qū),有利于人們在生活工作中采取正確的行為。
人的思想觀念是分為不同層次的。在生活工作中、在實踐中,人們表現(xiàn)出的思想觀點,自己是能夠明確意識到的,別人也是明白的,但是在這些思想觀點背后,往往還有更深層次的意識觀念,它支配著人們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觀點。這種深層次的思想觀念,是人們精神深處的一種“潛意識”,很多時候人們并沒有清醒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它卻在暗中支配人的思想和行為。這種深層次的思想觀念實際上就是一種“預設”。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常常被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觀點所束縛,但卻找不到深層次的原因,有時候甚至還會出現(xiàn)一種怪現(xiàn)象,不同錯誤思想觀點之間相互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們講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錯誤思想認識的束縛,但有時候卻難以找到理論依據(jù),不知道如何入手,實際上是被某種作為潛意識存在的觀念預設所束縛。這時候,我們的認識活動就要向深層次延伸,找到這些思想觀點背后隱藏著的觀念預設,通過消除錯誤的觀念預設來解放思想。
應用邏輯預設理論,反駁、消除一種錯誤的思想觀點,可以首先提出一種同這種觀點相反的觀點作為我們的理論預設,從這個預設出發(fā)構造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中包含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從這兩個命題都必然推出共同的理論預設。不論對方怎樣回答這個問題,都必須承認這個理論預設。這個預設同對方的觀點是矛盾的,根據(jù)矛盾律,既然承認了這個預設,那么就必須否定那個相反的觀點。在歐洲中世紀,“上帝是萬能的”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觀念,經(jīng)院學者們反復對這個觀念進行論證和宣傳,以至使這個觀念牢固束縛著人們的頭腦。當時的唯物論哲學家們?yōu)榱朔瘩g這個命題,想盡辦法,但卻總是找不到有力的理論依據(jù)。后來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上帝能否創(chuàng)造出一塊自己搬不動的石頭”,讓經(jīng)院學者們來回答。這個問題有兩種答案:如果上帝能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塊石頭,但自己卻搬不動,說明上帝至少有一件事情做不到,因此上帝不是萬能的;如果上帝不能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塊石頭,也說明上帝至少有一件事情做不到,因此上帝也不是萬能的??傊?,不管經(jīng)院學者們怎樣回答這個問題,都必須接受“上帝不是萬能的”這個觀點,從而就否定了“上帝是萬能的”這個觀點。20 世紀初,一位美國青年多次去找著名發(fā)明家愛迪生,說要發(fā)明一種“萬能溶液”,希望得到愛迪生的幫助。愛迪生反復開導這位青年,說這是不可能的,但這位青年就是不聽,他的頭腦被“萬能溶液”的想法束縛著。后來愛迪生問這位青年:“那么你準備用什么容器來裝這種萬能溶液呢?”這個問題也有兩種答案。如果有一種容器能裝這種“溶液”,說明至少有一種東西不能被這種“溶液”所溶解,這種“溶液”不是萬能的;如果沒有一種容器能裝這種“溶液”,那么這種溶液是無法存在的。不論怎么回答這個問題,都必須接受“萬能溶液是不存在的”這個命題,從而也就否定了“存在萬能溶液”這種想法。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要反駁、消除某種錯誤的思想觀點,直接說它是錯誤的,理由似乎不充分,難以說服人,而運用邏輯預設理論,通過嚴密的邏輯分析,可以進行有力反駁。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在要不要搞市場經(jīng)濟問題上,存在兩種主張,一種主張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就不能搞市場經(jīng)濟”,另一種主張是“要搞市場經(jīng)濟,就不能堅持社會主義”,這兩種主張進行過長時間的爭論。直到現(xiàn)在,這兩種主張實際上還存在,只不過影響不大了。這兩種看起來對立的主張,其實有一個共同的預設,就是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jīng)濟對立起來,認為兩者不可兼容,要么這個,要么那個,只不過選擇的對象不同而已。從更深層次上分析,這個預設還有更深層次的預設,就是社會主義等于計劃經(jīng)濟,資本主義等于市場經(jīng)濟,搞市場經(jīng)濟就是搞資本主義,搞計劃經(jīng)濟就是堅持社會主義。
在“要么堅持社會主義,要么搞市場經(jīng)濟”這個問題上,爭來爭去不解決問題。如何在這個問題上突破思想觀念的束縛?鄧小平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從思想認識的深層次觀念預設入手,通過消除錯誤的觀念預設來促進思想解放、推動改革。鄧小平在多次談話中,特別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經(jīng)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經(jīng)濟手段。這里的關鍵是區(qū)分了兩個層次的問題?!吧鐣髁x”和“資本主義”處在同一個層次上,這是社會制度問題,在這個層次上,要么搞社會主義,要么搞資本主義,兩者是不能兼容的,當然只能選擇一個?!坝媱澖?jīng)濟”和“市場經(jīng)濟”處在同一個層次上,這是經(jīng)濟體制(經(jīng)濟手段)問題,在這個層次上,要么搞計劃經(jīng)濟,要么搞市場經(jīng)濟,也是不能兼容的,同樣只能選擇一個。問題在于,不能把不同層次的問題混在一起,不能把處在不同層次上的事物對立起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jīng)濟”處在不同的層次上,它們之間不存在對立關系,“要么堅持社會主義,要么搞市場經(jīng)濟”這樣的兩難問題是不成立的。實踐證明,市場經(jīng)濟同計劃經(jīng)濟相比,是有效配置資源的方式,是一種好的經(jīng)濟手段,既然是好的手段,社會主義為什么不能用來為自己服務呢?鄧小平從深層次上分析問題,消除了“社會主義同市場經(jīng)濟對立”這個錯誤的理論預設,打破錯誤思想觀念對人們頭腦的束縛,促進了思想解放,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指明了方向。通過分析我們看到,要突破一些錯誤思想觀念的束縛,應該從深層次上去分析它們的預設,通過消除錯誤的預設來促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