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麗
在地處滇東北的鎮(zhèn)雄縣,烏蒙山脈縱橫綿延,橫江、赤水河、烏江蜿蜒流淌,銀杏、珙桐、方竹郁郁蔥蔥。在廣袤植被覆蓋下的懸崖峭壁和河底溝谷間,深藏著一種有色細沙沉淀而成砂巖狀的石材——紫砂石,被當?shù)厝朔Q為“陽矸石”或“砂石”。
紫砂石多呈灰色、黑色,有相當一部分層理豐富不繁,色彩雅艷不俗,有黃膘、綠膘,多含紫膘等彩紋混參一體,結(jié)構(gòu)細膩緊密且變化多端。早在人類新石器時期,居住在這里的彝族、苗族的祖先就已經(jīng)感知到它們綿韌、耐火、透氣的特性,將其制成石鍋、石缸、石盆、石碗、石磨等生活用具。而關于鎮(zhèn)雄紫砂石壺的最早記載則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芒部彝族(今鎮(zhèn)雄芒部)濟火將軍給諸葛亮“獻糧通道”的故事。這時的紫砂石茶壺作為奢侈品,僅限于達官貴人們使用。
此后,紫砂石器的使用進入鼎盛時期,直至清朝雍正年間“改土歸流”,中央政府調(diào)北征南,中原輕巧精致的瓷器和金屬器皿傳入烏蒙山區(qū),這些古樸而略顯笨重的原石用品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紫砂石壺雕刻技術也最終失傳。
2006年,在陶藝廠學有所成的工藝美術大師劉健回家鄉(xiāng)鎮(zhèn)雄創(chuàng)辦了鎮(zhèn)雄縣河壩頭石雕藝術廠,開始從事雕刻工作。硬度、密度、溫潤度獨具特色,有著特殊界面和石品花紋的紫砂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萌生了用此制作紫砂石壺的想法。
為了查明紫砂石是否適合制作茶具,他特意選取上好的宜興紫砂壺、云南建水壺與紫砂石一起送往相關部門進行成分檢測,結(jié)果表明三種材料不僅結(jié)構(gòu)基本相似,紫砂石中的錳、鋅、鈣、鈉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含量更是高于其他材質(zhì)。
隨后,劉健帶領團隊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紫砂石壺制作。他在邀請著名藝術大師們設計造型圖案的基礎上,還積極向工藝比較成熟的宜興紫砂壺、云南建水壺“取經(jīng)”,經(jīng)過7年探索,工藝日臻成熟精湛。如今,走進紫砂石壺體驗館,一把把造型古樸、線條流暢、紋理奇特的石壺依次排列,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清冷而優(yōu)雅。
與傳統(tǒng)的紫砂壺要經(jīng)過高溫燒制、上釉等過程相比,不添加任何化學元素,取烏蒙山天然石材“千磨萬擊”而成的鎮(zhèn)雄石壺則顯得更加健康和環(huán)保。這種天然水砂巖特殊的結(jié)構(gòu),讓茶水可以通過石頭的小氣孔進行“呼吸”,放置一小會兒,滲出的細小水珠顫巍巍的依偎在青黑色的壺壁上,晶瑩可愛,讓人在感受茶香、品嘗茶味的同時也多了一份“茶趣”。而良好的透氣性不但能提升茶葉耐泡度、回甘度,更增加了保鮮度,使得茶水可以久放不餿。數(shù)千年前,我們的先祖在高大巍峨、石類豐富的烏蒙山中挑中紫砂巖來制作水缸,大約也是朦朧的感知到了它這種神奇的特性吧?
七年精誠所至,一朝金石為開。2013年8月,第一批紫砂石壺進入市場,第一個紫砂石壺體驗館掛牌成立。自問世以來,紫砂石壺便立即得到茶藝屆人士喜愛,稱其“上水穩(wěn)、收水均、易包漿,可去茶之苦澀異味,盡展茶韻醇香,使茶湯清透,入口生津,留香腮喉”。如今,被譽為“鎮(zhèn)雄三寶”之一的紫砂石壺不僅在國內(nèi)的云南、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大受歡迎,更遠銷至美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鎮(zhèn)雄河壩頭石雕藝術廠的產(chǎn)值也已達到4000萬。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間是一條波濤洶涌的河流,輝煌一時的紫砂石器具轉(zhuǎn)眼便消失在起起伏伏的浪花中。然而依托現(xiàn)代先進的科技和工藝美術大師的獨特眼光和智慧,古樸精美、造型別致更勝從前的紫砂石壺重新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視野。春天,緩緩地降臨在了烏蒙山脈的峭壁河谷間,春風,徐徐地喚醒了沉睡千年的紫砂石,千錘萬鑿出深山,千磨萬擊始成形的紫砂石壺必將在人類茶具器皿史上書寫下更加燦爛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