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中,最偉大的應該是造紙,尤其是我這樣一個寫字為生的人。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電腦,但想想2000年前的作者,他們要用刀一筆一劃地在竹簡上刻字,一生能寫出一本書就算不錯了。所以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想起了東漢的蔡倫,一位偉大的發(fā)明家,“倫乃造意,用樹皮、麻頭及敝布、漁網(wǎng)以為紙?!侍煜孪谭Q‘蔡侯紙”,可惜誰也沒有見過那種紙是什么樣的,只知道它改變了世界。
隨著時間推移,“蔡侯紙”已經(jīng)逐漸消失了蹤影。它是不是真的已經(jīng)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呢?沒有!在云南鶴慶的龍珠村、孟定的芒團村還保留著這種最為古老的造紙方法,從原料到生產(chǎn)工藝。你會看到2000年前人類文明的曙光,雖然這種紙不叫“蔡侯紙”,只有一個最普通的名字:白棉紙,看起來很像我們從前用的草紙,但我建議去參觀的人先讓他們在竹子上工工整整地刻上1000個字,然后再去了解這種最古老的造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