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大,馬久菊,李 惠,禹 斌,王 俊,李 上,張 強,阮怡簫
(中國冶金地質(zhì)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黑龍江三道灣子金礦深部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研究
王一大,馬久菊,李 惠,禹 斌,王 俊,李 上,張 強,阮怡簫
(中國冶金地質(zhì)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河北 保定 071051)
文章在研究三道灣子金礦床地球化學特征的基礎上,確定了礦體-暈的軸向分帶及疊加成礦成暈特征,建立了三道灣子金礦床成礦的構造疊加暈模型,用此模型對深部有利成礦部位進行了預測,提出了找盲礦靶位,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構造疊加暈;深部預測效果;三道灣子金礦;黑龍江省
三道灣子金礦為石英脈型金礦床,嚴格受構造控制[1]。為保障黃金礦業(yè)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進一步在深部探礦增儲,三道灣子金礦邀請以李惠教授為首的團隊采用構造疊加暈找盲礦方法對三道灣子金礦開展研究工作;本次工作建立了三道灣子金礦床的構造疊加暈模型,并進行了深部盲礦預測,提出了盲礦靶位。其初步驗證已取得好的效果。
1.1 地質(zhì)概述
(1)地層。三道灣子礦區(qū)及外圍出露地層有白堊系下統(tǒng)龍江組、白堊系下統(tǒng)光華組。白堊系下統(tǒng)龍江組主要巖性為安山巖和安山質(zhì)火山角礫巖。白堊系下統(tǒng)光華組巖石組合為流紋質(zhì)含角礫凝灰?guī)r、火山角礫巖、凝灰?guī)r、流紋巖、英安巖等。含金石英脈就賦存于下白堊統(tǒng)龍江組NW向斷裂破碎帶中。
(2)構造。三道灣子礦區(qū)的斷裂構造以NE向、NW向斷裂為主;NE向構造為控礦構造,NW向構造是導礦和容礦構造,含金石英脈主要充填在NW向斷帶中。在NW向斷帶中見有多條含金石英脈和礦化蝕變帶,大體平行排列,成群出現(xiàn),走向290°~320°,傾向NE,傾角50°~70°;其長度為120~560 m,寬1~10 m,在平面上略呈反S型。在石英脈中見圍巖角礫、石英脈自身有硅質(zhì)細脈及網(wǎng)脈穿插,石英脈兩側多見有熱液硅化角礫巖,局部脈體及圍巖有同向的斷裂破碎帶,其空間分布特征顯示斷裂帶呈現(xiàn)張(扭)性。
(3)巖漿巖。侵入巖主要發(fā)育早侏羅世中粒二長花崗巖,脈巖有輝綠玢巖和流紋(石英)斑巖。
1.2 礦體特征
三道灣子金礦礦體受NW向張性斷裂控制,主要為石英脈,次為強硅化安山巖和安山質(zhì)火山角礫巖。礦體形態(tài)以脈狀、透鏡狀為主,沿走向和傾向有膨脹和狹縮現(xiàn)象,產(chǎn)狀總體呈NW-SE走向,傾向NE,向NW側伏。
1.3 圍巖蝕變特征
圍巖蝕變主要見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其中前三種蝕變與金礦最密切。
1.4 礦石組構特征
礦石的主要結構有自形-半自形晶結構,它形晶結構,交代結構,包含結構,碎裂結構等;主要構造有致密塊狀、浸染狀、細(網(wǎng))脈狀、細脈浸染狀及角礫狀等構造。
1.5 礦石組成特征
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磁鐵礦、赤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毒砂、自然金、銀金礦、輝銀礦和自然銀、金銀碲化物。礦石中非金屬礦物有石英、長石、高嶺石、絹云母、綠泥石和方解石等。
1.6 礦床主成礦階段
礦床主要成礦階段分為三個階段:(Ⅰ)石英-黃鐵礦階段,主要形成石英、黃鐵礦、磁鐵礦等,該階段礦物構成了石英脈的主體,但流體含金濃度低,構不成礦體,該階段為弱金礦化階段;(Ⅱ)石英-金-多金屬硫化物-碲化物階段,為主要金礦化階段,形成了顯微細脈-浸染型金礦化,在構造有利部位石英脈膨大地段形成了礦體的富礦段;(Ⅲ)石英-碳酸鹽階段,方解石、石英細脈沿早期巖石和礦體的裂隙及空洞進行穿插和充填,此階段幾乎不含金,為無礦化階段。
2.1 礦區(qū)圍巖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三道灣子金礦區(qū)圍巖石類型主要有安山巖、二長花崗巖、含角礫粗安巖、火山角礫巖、石英閃長巖、閃長玢巖,其微量元素含量特征為:(1)各元素濃集克拉克值≥1的元素(從大到小)依次是Te(103.18)→Bi(30.18)→Au(5.22)→Sb(3.98)→As(1.58)→W(1.58)→Pb(1.55)→Ag(1.37)→Sn(1.22)。(2)在6種圍巖中普遍含量較高的是Te、Bi、Au、Sb、As、W、Pb、Ag、Sn,特別是Te、Bi明顯偏高;在石英閃長巖中As、Sb的含量相對于其他圍巖稍微偏低,火山角礫巖中As含量相對其他圍巖偏低,閃長玢巖中Zn、Ti、V含量相對其他圍巖偏高;Au、Ag、Te、As在閃長玢巖中含量最高,Sb在安山巖、火山角礫巖中含量最高,其他元素的含量相差不是太多。
本次將三道灣子礦區(qū)的主要圍巖的微量元素含量幾何平均值設定為為礦區(qū)背景值,以便為構造疊加暈異常下限及濃度分帶提供了依據(jù)。
2.2 礦體元素含量及元素組合特征
三道灣子金礦床Ⅰ2號脈礦體(Au≥2×10-6)的幾何平均值、方差和襯值,如表1所述。
(1)元素組合。以各元素襯值>1為標準,各礦化體和礦體元素組合是Au-Ag-As-Sb-Hg-Cu-Pb-Zn-Bi-Mo-W-Te;按襯度值≥1從大到小的順序為Au→Ag→Hg→Mo→Te→Sb→Pb→Cu→As→Zn→Bi→W。
(2)特征元素組合。以Au襯值>10,其它各元素襯值>2為標準,礦體的特征元素組合是Au-Ag-As-Sb-Hg-Te-Pb-Cu-Mo。
2.3 不同成礦階段元素含量及元素組合特征
三道灣子金礦不同成礦階段地球化學指標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述。
(1)不同成礦階段元素組合。以各元素的襯值≥2為標準,不同成礦階段的元素組合是第Ⅰ階段Au-Ag-As-Sb-Hg-Mo-Te;第Ⅱ階段Au-Ag-As-Sb-Hg-Cu-Pb-Mo-Te。不同的成礦階段的元素組合很相似,它們都有共同的元素Au、Ag、As、Hg、Mo、Te,第Ⅱ階段多出Cu、Pb,顯示了多金屬元素成分更加復雜的特點。
(2)對比兩個階段的微量元素含量變化。第Ⅰ階段除元素Mn、Co、Ni、Ti外,各元素含量普遍較低;第Ⅱ階段Au、Ag、Sb、Bi、Hg、Cu、Pb、Bi、Mo、W、Te含量相對較高,特別是Au、Ag、Sb、Hg、Cu、Pb、Mo、Te比第Ⅰ階段高出多倍。
表1 三道灣子金礦礦體地球化學參數(shù)特征表
量單位:wB/10-6,w(Hg)/10-9。
表2 三道灣子金礦不同成礦階段地球化學指標統(tǒng)計表
量單位:wB/10-6,w(Hg)/10-9;襯值=幾何平均值/礦區(qū)背景
表3 三道灣子金礦床構造疊加暈濃度分帶標準
量單位:wB/10-6,w(Hg)/10-9。
3.1 礦床(體)構造疊加暈分帶標準
由于構造疊加暈樣品采自石英脈或構造破碎蝕變帶,各樣品中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含量相對都較高,一般是以礦區(qū)各元素背景含量為基礎,根據(jù)各指示元素含量高低及其含量區(qū)間的大小,將各指示元素的濃度分為外帶(弱異常)、中帶和內(nèi)帶(強異常)。外、中、內(nèi)帶異常濃度下限的標準確定,一般是以背景值的2—4倍、4—8倍、8—32倍為標準。為發(fā)現(xiàn)和突出礦床構造疊加暈中各指示元素的軸(垂)向分帶特點,部分元素沒按上述標準分帶;三道灣子金礦床構造疊加暈濃度分帶標準,如表3所述。表中各分帶元素值為大于等于其低值而小于其終值,例如Au的分帶標準:0.1≤Au外帶<0.5,0.5≤Au中帶<1,1≤Au內(nèi)帶<3,Au強帶≥3。
3.2 礦床疊加成礦成暈的特點
根據(jù)金礦脈受構造控制,而構造活動有脈動性,故金礦成礦成暈也具有多期多階段疊加成礦成暈的特點。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探圈定的金礦體是含金熱液多次疊加成礦的結果,因此在研究不同成礦階段和礦床元素組合基礎上,研究每個成礦階段熱液形成金礦體及其原生暈軸(垂)向分帶及識別不同階段形成礦體(暈)在空間上的疊加結構,建立礦床構造疊加暈模式,對于判斷礦體向下延伸大小和盲礦預測具有重要實用價值。
三道灣子金礦屬于與燕山期火山活動有關的淺成低溫火山熱液型金礦床。礦床(體)明顯受NW向斷裂構造控制。NW向斷裂構造系統(tǒng)是其礦液運移和賦存的有利構造空間,金礦成礦成暈具有多期多階段疊加的特點。
圖1為三道灣子金礦Ⅰ礦體的12種元素構造疊加暈垂直縱投影圖,表明金礦體是多期多階段疊加成礦成暈結果,疊加致使異常非常復雜。
3.3 礦床(體)單一次成礦軸向地球化學異常分帶
研究金礦體-暈的軸向分帶是確定盲礦預測標志的核心內(nèi)容和關鍵技術。金礦體-暈的軸向分帶是熱液向上流動方向元素濃度及組合的分帶,一般可用三種形式表達:①金礦床-體前緣暈、近礦暈及尾暈;②計算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③礦體-暈軸向地球化學參數(shù)變化規(guī)律。
圖1 三道灣子金礦Ⅰ礦體的12種元素構造疊加暈垂直縱投影圖Fig.1 Vertical projection of 12 elements of structure superimposition haloin ore body I of the Sandaowanzi gold deposit
由于三道灣子金礦體構造疊加暈在垂直縱投影圖上顯示了向北西深部側伏的特點(見圖1),金礦體的軸向是垂直縱投影圖上從SE(上)→ NW(下),含礦熱液來源方向指向NW深部。在構造疊加暈垂直縱投影圖上識別礦體的前緣暈、尾暈時,應注意礦體前緣暈在熱液流動前鋒SE(上),而尾暈在熱液來源方向NW(下)。具有側伏的礦體原生暈,在剖面圖上難以識別礦體真正的前緣暈和尾暈。在剖面圖上顯示的金礦體的“前緣暈”實際是礦體的側上暈,金礦體的側上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反應前緣暈;剖面圖上金礦體的“尾暈”實際是金礦體的側下暈,在一定程度上有尾暈特點。
3.3.1 原生暈分帶特征(前緣暈-近礦暈-尾暈)
從三道灣子金礦I號礦體元素構造疊加暈垂直縱投影圖(見圖1)不難看出,Ⅰ號側伏礦體疊加暈軸向上控制基本完整;據(jù)其金礦(體)構造疊加暈中各元素中內(nèi)帶異常分布的特點,并參照中國金礦床構造疊加暈軸向分帶的普遍規(guī)律,三道灣子金礦床(體)單次成礦構造疊加暈的軸向分帶具有以下特點:
(1)異常元素
在礦體及其周圍能出現(xiàn)異常的元素有Au、Ag、As、Sb、Hg、Bi、Cu、Pb、Zn、Mo、Mn、Co、Ni、Ti、V、W、Sn、Te,這些元素對金礦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指示作用;由于Ti、Ni、V、Sn、W、Te異常強度低,且零散,對金指示作用不大,因此在圖1中未列出。
(2)各異常元素特征
Au軸向上以金礦體或以構造疊加暈金內(nèi)帶為核心,向礦體前緣和尾部逐漸降低。
Ag內(nèi)帶異常(內(nèi)帶≥4×10-6)比Au礦體(內(nèi)帶≥1×10-6)范圍略大,總體形狀差不多,與金礦體的中心基本吻合,其中心在礦體中心略偏下方。
As、Sb、Hg異常強度高,范圍大,內(nèi)帶異常稍偏離礦體中心,分布于礦體中、上部及下部,其下部異常是深部盲礦體前緣暈的疊加暈。
Cu中、內(nèi)帶異常范圍比Au異常小,但濃集中心明顯且與礦體濃集中心基本一致,并分布于金礦體中上部。
Pb中、內(nèi)帶異常范圍與礦體范圍基本一致,有向深部范圍變大趨勢。
Zn中、內(nèi)帶異常范圍小,基本在礦體范圍以內(nèi),分布于礦體中下部。
Bi中、內(nèi)帶異常分布于礦體的中下部。
Mo中、內(nèi)帶異常分布于礦體范圍內(nèi),向下有增強趨勢。
Mn、Co、Ni、V異常較弱,且范圍小,分布于礦體中下部。
綜上所述,Au在軸向上以金礦體或以構造疊加暈金內(nèi)帶為核心,向礦體前緣和尾部逐漸降低;Ag與Au異常類似,范圍比Au略大,與金礦體的中心基本吻合;As、Sb、Hg的強異常帶在軸向上有分布于礦體前緣的趨勢,為前緣暈元素;Cu、Pb、Zn強異常帶分布與Au異?;疽恢?,為近礦暈元素;Mo、Bi、Co、Mn的強異常有分布于礦體尾部的趨勢,為尾暈元素。
3.3.2 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
根據(jù)三道灣子金礦體和各元素構造疊加暈中內(nèi)帶異常在垂直縱投影圖上顯示向NW深部側伏的分布特點,并參照中國金礦床已有原生暈軸向分帶研究成果,三道灣子金礦床原生暈軸向正常分帶序列(從上到下)為:
Hg-As-Sb(礦體前緣暈(頭部))→Cu-Ag-Au-Te→Pb-Zn(金礦體近礦暈)→Bi-Mo-Co→Ni-Ti-W-V-Sn-Mn(金礦體下部暈(尾暈))
3.4 礦床(體)構造疊加暈的疊加結構識別及疊加特點
(1)各指示元素中內(nèi)帶異常多中心、前尾暈共存均指示疊加。Au以金礦體為中心在軸向上,其向上、下及兩側濃度逐漸降低。在金礦體側伏延伸方向上,以Ⅰ2號礦體為例,從上部地表約240 m標高至下部-360 m標高,Au有多個濃集中心。對應Au的多個富集中心,Ag、Cu、Pb、Zn也有多個濃集中心,前緣暈元素As、Sb、Hg及尾暈元素Bi、Mo、Mn、Co等也有多個濃集中心。如果Au的兩個濃集中心相近,則上部礦體的尾暈與下部礦體的前緣暈疊加,形成前尾暈共存,指示下部有盲礦。
(2)計算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出現(xiàn)反?!胺捶謳А敝甘警B加。本次選擇Ⅰ2號礦體不同標高礦體樣品幾何平均值作為基礎數(shù)據(jù)(表4),通過計算分帶序列來研究礦體從上到下(上地表→下-160 m)的變化規(guī)律。根據(jù)表4,計算出分帶序列從上→下為:Pb、Mo、Ti → Ni、V → Ag → Au、Te → Hg、Sb → Bi、Co → As、Cu、Zn、Mn。此結果與前述總結出的三道灣子金礦床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從上到下是:Sb、Hg、As→Au、Ag→Pb、Cu、Zn→Mo、Bi、Mn Co、Ni)有所差異,前緣暈元素 Sb、As、Hg出現(xiàn)在了計算原生暈軸向分帶序列的下部,即出現(xiàn)反常反分帶,反映有疊加現(xiàn)象。
(3)礦體-暈地球化學參數(shù)軸向轉折指示疊加。三道灣子金礦床Ⅰ2號礦體地球化學參數(shù)在垂向上的變化(見表4),顯示了該礦床多階段疊加的特點。從上部地表→深部90 m→深部-160 m,Au顯示出了三個濃集中心(地表,90 m,-160 m);As顯示了三個高值區(qū)(170 m、90 m—50 m,-160 m);Sb在地表、50 m和-160 m顯示了兩個高值區(qū);Hg顯示了兩個高值區(qū)(地表、50 m);Hg、As、Sb在-160 m再次升高,反映另一礦體前緣暈疊加,指示礦體向下還有很大延伸(或第二富集帶)。通過計算前緣暈/尾暈的比值(表5)可研究礦體從上到下(上地表→下-160 m)的變化規(guī)律,表5中w(Sb)/w(Bi)、w(As )/w(Bi )從上到下多次轉折,反映有疊加現(xiàn)象。
表4 三道灣子金礦Ⅰ2號礦體不同高程礦體樣品微量元素幾何均值表
量單位:wB/10-6,w(Hg)/10-9。
圖2 三道灣子巖金礦床構造疊加暈模式(縱投影)圖Fig.2 The structurally superimposed halo model (vertical projection) of the Sandaowanzi gold deposit
高程w(Sb)/w(Bi)w(As)/w(Bi)地表74.6613126.863170m124.013468.44721130m111.627840.7683590m140.987687.4853850m176.338557.23999-50m36.6635918.90057-160m86.3371168.45177
三道灣子金礦床嚴格受構造控制,具有多期多階段疊加成礦成暈的特點。根據(jù)其金礦床構造疊加暈特點,建立三道灣子金礦床深部盲礦預測的模型,包括構造疊加暈模式和盲礦預測的標志。
4.1 礦床構造疊加暈模式[2-3]
(1)最佳指示元素及特征元素組合
最佳指示元素為:Au、Ag、As、Sb、Hg、Cu、Pb、Zn、Bi、Mo、Mn、Co。
特征指示元素:前緣暈特征指示元素As、Sb、Hg;近礦特征指示元素Au、Ag、Cu、Pb、Zn;尾暈特征指示元素Bi、Mo、Mn、Co。
(2)礦床單一期次成礦原生暈軸(垂)向分帶序列
從上→下元素元素組合為Hg-As-Sb-Pb → Cu-Ag-Au-Te → Zn → Bi-Mo-Co → Ni-Ti-W-V-Sn-Mn。
(3)構造疊加暈模式特點
三道灣子金礦床Ⅰ2號礦體的礦體-暈向SW深部側伏,上下串珠狀盲礦體(暈)可能是同一階段(第Ⅱ階段)形成的兩個礦體(暈),也可能是第Ⅱ礦階段形成的兩個礦體(暈)與第Ⅰ成礦階段形成的礦化體同位疊加結果。
若是第Ⅱ主成礦階段形成的串珠狀礦體,則串珠狀礦體有總體前緣暈和尾暈,但串珠狀礦體中每個小礦體又有自己的前、尾暈,但其規(guī)模和強度都小于串珠狀礦體的總體前緣暈和尾暈。
若是第Ⅰ成礦階段形成的礦化體與第Ⅱ主成礦階段分別在兩個有利構造部位形成串珠狀礦體的同位疊加,則前緣、近礦及尾暈強度為兩個礦體(暈)的相加。且下部金礦體的前緣暈疊加在上部礦體的尾暈上,形成前尾暈共存,指示深部有盲礦存在。
4.2 盲礦預測的標志
4.2.1 有利成礦空間的預測標志
(1)礦體明顯受北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礦液是由NW深部向SE方向淺部運移,顯示其NW深部有利構造空間。
(2)在已知礦體NW方向深部為有利成礦空間,但有利成礦空間不一定有礦,若其側上方坑道或鉆孔中構造疊加暈符合模式和盲礦預測標志則可確定有利成礦空間有礦。
4.2.2 盲礦預測的最佳指示元素組合及其指示意義
(1) 盲礦預測的最佳指示元素組合
預測盲礦的最佳指示組合元素為Au、Ag、Cu、Pb、Zn、As、Sb、Hg、Bi、Mo、Mn、Co。
(2)各指示元素的指示意義
Au是本區(qū)形成金礦體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示元素,Ag是重要伴生元素。
As、Sb、Hg是金礦的前緣暈特征指示元素,在有Au異常的條件下As、Sb、Hg強異常的出現(xiàn),指示深部有盲礦存在,指示盲礦深度可達200 m。
Cu、Pb、Zn強異常反映Ⅱ階段疊加,可能形成富礦體。
Bi、Mo、Mn、Co是尾暈指示元素,Bi、Mo、Mn、Co的強異常出現(xiàn)指示礦體的尾部,但當Bi、Mo、Mn、Co的強異常與前緣暈指示元素As、Sb、Hg強異常共存時,則指示礦體向下還有較大延伸或深部還有盲礦存在。
4.2.3 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標志
(1)在有Au 弱異常的條件下,若前緣暈指示元素As、Sb、Hg有強異常出現(xiàn),而尾暈元素Bi、Mo、Mn、Co異常較弱,指示深部有盲礦存在;若再有Cu、Pb、Zn異常,反映有第Ⅱ階段疊加,可能礦體較富。相反,尾暈指示元素異常強,而前緣暈指示元素異常弱,則指示深部無礦。
(2)前、尾暈共存時,若在礦體尾暈出現(xiàn)尾暈元素Bi、Mo、Mn、Co強異常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As、Sb、Hg等前緣暈指示元素的強異常,即指示深部還有盲礦存在;若在礦體中、下部出現(xiàn)前、尾暈共存,則指示礦體向下延伸很大。
(3)在構造疊加暈剖面或垂直縱投影圖上,前緣暈指示元素As、Sb、Hg暈的異常強度,從礦體前緣→礦體頭→礦體中部→礦體尾→尾暈,由強→弱→強,或異常一直很強(中、內(nèi)帶異常),特別是在控制最深的坑道或鉆孔的樣品中出現(xiàn)強異常,指示深部還有盲礦存在;若在礦體下部或尾部出現(xiàn)強異常,則指示礦體向下延伸還很大。
(4)金礦體地球化學參數(shù)w(As)、w(Sb)、w(Sb)/w(Bi)、w(As)/w(Bi)值發(fā)生轉折,即從上→下,參數(shù)由低→高→低→最下中段又升高,指示深部有盲礦,或礦體向深部延伸較大。
(5)計算原生暈軸向分帶出現(xiàn)反分帶,指示深部有盲礦。
5.1 預測結果及驗證效果
根據(jù)三道灣子金礦床的構造疊加暈模式和盲礦預測標志,對三道灣子金礦床Ⅰ號礦體和Ⅲ號礦體深部有利成礦空間進行盲礦預測,提出了2個盲礦預測靶位,2個有利成礦部位。共預測金金屬量11.1 t。
其中Ⅰ號礦體深部盲礦預測靶位的預測依據(jù)是:首先根據(jù)礦體向NW側伏特點確定了側伏方向深部是有利成礦空間;其次是其SE側上方坑道和鉆孔構造疊加暈除有Au異常外,還有As、Sb、Hg等前緣暈、中內(nèi)帶異常疊加,據(jù)此確定在有利成礦空間有盲礦存在,將有利成礦空間變成預測靶位。
5.2 預測靶位驗證效果
Ⅰ號礦體深部盲礦預測靶位已經(jīng)三道灣子金礦及黑龍江省地質(zhì)調(diào)查研究總院齊齊哈爾分院于2013—2014年間進行深部鉆探探礦,在預測靶位內(nèi)施工了8鉆孔,其中的3個鉆孔見金銀礦,另外的5個鉆孔見金銀礦化;表明本次對三道灣子金礦深部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研究取得了好的找礦效果。
[1] 黑龍江省地質(zhì)調(diào)查研究總院齊齊哈爾分院. 黑龍江省黑河市三道灣子巖金礦普查報告[R]. 齊齊哈爾: 黑龍江省地質(zhì)調(diào)查研究總院齊齊哈爾分院, 2011.
[2] 李惠, 張國義, 禹斌, 等. 金礦區(qū)深部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模型及找礦效果[M]. 北京: 地質(zhì)出版社, 2006.
[3]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等. 構造疊加暈找盲礦法及找礦效果[M]. 北京: 地質(zhì)出版社, 2012.
Structure superimposed halo model and effect of the deep blind ore prediction in Sandaowanzi gold deposit,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NG Yida, MA Jiuju, LI Hui, YU Bin, WANG Jun, LI Shang, ZHANG Qiang, RUAN Yixiao
(GeophysicalExplorationAcademyofChinaMetallurgicalGeologyBureau,Baoding,Hebei071051)
This paper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chemistry, ore-halo axial zoning and structure superimposed halo in the Sandaowanzi gold deposit. It established the model of Sandaowanzi gold deposit and the predictable structure superimposed halo. We predicted to depth of Sandaowanzi gold deposit with the model, founded blind or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finally.
structure superimposed halo;effect of deep prediction;Sandaowanzi gold deposit;Heilongjiang province
2015-04-21; 責任編輯: 王傳泰
王一大(1980—),男,工程師,2003年畢業(yè)于長春工程學院,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在讀工程碩士,現(xiàn)從事地球化學勘查、危機礦山深部及其外圍構造疊加暈研究及盲礦定位預測。通信地址:河北省保定市陽光北大街139 號,中國冶金地質(zhì)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郵政編碼:071051;E-mail:zywkycszx@126.com
10.6053/j.issn.1001-1412.2015.04.021
P618.51,P59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