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語》中的“禮”之內涵及“仁”“禮”關系

2015-03-17 10:51張雨亭
關鍵詞:質樸管仲愛人

張雨亭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論語》中的“禮”之內涵及“仁”“禮”關系

張雨亭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禮”是《論語》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書中多次出現。自先秦以后,歷代學者都對《論語》中“禮”之內涵做出過自己的解讀和評價。“禮”的實質是愛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對“禮”的實踐貫穿于一個人成長各個階段。在“禮”與“仁”的關系方面,二者是內在與外在的有機統(tǒng)一,“克己復禮為仁”,“仁”不僅以“禮”為評判維度,同時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更有超越“禮”的部分,即是對全體人的大愛和對人的生命的尊重。

“禮”;“仁”;《論語》

一 “禮”之辯

“禮”是孔子思想中繼“仁”之后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論語》一書中“禮”字分布于36章之中,一共出現了76次。對于“禮”具體的內涵和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古往今來的各位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見解。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寫道:“禮”是“天理之節(jié)文,人事之儀則?!保?]即“禮”是天理的表達形式,是人們行事的準則。“禮”是以質樸的忠信等德性為本源的,實踐禮的過程就是用天理克服私欲的過程,當人能完全克服自己的私欲時,人的本性中擁有的全部德性就能顯現出來。這也就是為什么說有“禮”人才能“立”,因為執(zhí)禮的過程就能讓人的德行越來越堅定,以至于無可動搖。所以朱熹認為禮的規(guī)范作用就是讓人克服所有私欲,進而復有所有人本性中德性,從而使得所有的行為都符合天理。

梁漱溟認為:“禮”是心之節(jié)文,是心情的自然表露。他說,在孔子看來禮是源自情的,而情是質樸的,如果沒有好的禮還不如質樸。但是質樸雖然是近乎圣人,但畢竟不是圣人的境界,所以更好的方法是用禮影響心,使質樸粗亂的心變得真誠又細膩。而這種以禮影響心的方法在他看來就是所謂的誠意的功夫。綜上所述,在梁先生看來,禮是一種啟發(fā)良善之心,啟發(fā)真誠之心情的制度。[2]

余英時認為:在孔子的理論中“禮”與“仁”是相互貫通的。在孔子的理想中,君子的內心是以仁為根本,而外在的行為方面又完全合乎禮的人。所以仁必須要通過禮才能表現出來,而禮也必須以仁為依據,不然禮則失去意義。[3]

在葛兆光看來,孔子的思想中有兩個字最為重要,即“禮”與“仁”。他解釋說,禮是一個人必須要遵守的規(guī)范和履行的責任,即古人所說的“禮,履也”。一方面,禮是一套外在的制度,即通常我們所說的“禮制”;另一方面,禮還是一套內在的觀念,即我們常說的“道德準則”。而禮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宗法制度”,是維護各種社會關系使其不至于混亂的制度。禮的主要內涵有兩個方面,一是區(qū)分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使之有差別;二是協調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使之更和諧。前一個方面重在“分”,后一個方面重在“合”。而“合”即是與“仁”的概念的結合。仁的核心是由血緣關系而擴展的愛,而禮對于各種社會關系的“合”正是“仁”的理念在“禮”方面的體現。當然葛兆光認為孔子提出“禮”的作用重點是調和社會矛盾。他認為在孔子之前禮多是嚴格的區(qū)分制度,而加入“仁”的概念后,孔子所講的禮就有了內外結合的內涵,且去掉了法制的嚴厲代之以仁愛的溫情。這樣的禮能更好地調和當時的社會矛盾。[4]

二 《論語》中“禮”的內涵與實踐特征

1.“禮”的內涵。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內容,也是評價一個人是否符合君子標準的重要維度,在筆者看來,“禮”即是對“仁”的思想的外在的表現。仁的核心是以血緣關系由近及遠逐步擴展的愛人之心,所以禮亦是源自人的愛人之心,是愛人之心的自然的流露。但是“禮”不是任由這種愛人之心無度的流露,這個度就是“禮”,也就是愛人之心適度的表現,這一點即是“禮”的實質。所以“禮”的概念來源于內在情感和外在的規(guī)范兩個方面,內在的情感是人的真實的愛人之心,外在的規(guī)范是用行為表達情感時不能偏激。就這兩個方面來說,在孔子看來,前者要重于后者??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第三》)又說:“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進第十一》)質樸的感情要比繁復的節(jié)文更重要,如果沒有真誠的感情,那么繁復的禮節(jié)就是空洞無用的。“禮”是“素事后繪”(《八佾第八》),有了質樸的感情再加上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才會是文質彬彬的君子。

2.“禮”的實踐特征。

“禮”的概念最為特殊的一點在于實踐?!妒龆菲姓f:“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薄对姟贰稌范紱]有說執(zhí),而唯獨禮說執(zhí)。朱熹說:“禮獨言執(zhí)者,以人所執(zhí)守而言,非徒誦說而已也”,[1]意思是說《詩》《書》都可以僅僅是誦讀,只有禮不能只是讀和講,必須要有實踐行為不然禮就失去了其意義。從禮的實踐上來說,它既作用于個人的成長和人格的完善,也作用于社會和國家的和諧。

就個人的成長來看,從兒童至成人,禮貫穿其發(fā)展的始終。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堯曰第二十》),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第八》),可以看出禮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立足的開始。幼兒性情質樸,若遇長者不一定會行禮問好,這并不代表他不尊重長者,只不過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尊敬之情,所以需要學習禮節(jié),學會禮節(jié)才能在社會中與他人更好地相處。但學禮才是一個開始,僅僅是“立”而已,這個時候人多半還只是遵守禮儀的規(guī)范,還沒有將規(guī)范和情感完全融匯。所以需要不停地實踐練習,直到能將禮儀規(guī)范、內在情感完全融匯,所有行為無不和于禮,也就是達到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既是一個人的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人格和道德完善的過程,從質樸的“野人”到君子再到圣人的過程。

就整個社會來說,禮是一個調和社會矛盾的制度。但禮的目的不是一味的和,《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學而第十二》),孔子也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第十三》)所以禮的運用不是一味的追求和,是有原則的和諧,即所有的人在守禮的前提下追求和諧,一味的追求和而放棄所有道德原則的行為是小人的行為。

三 “禮”與“仁”

“仁”是孔子認為個人修身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對于自己的學生,孔子不輕許其以“仁”。有人說:“雍也仁而不佞。”孔子的答復是,“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長第五》)。又答復孟武伯說,子路、冉有、公西華,都“不知其仁”(《公冶長第八》)??鬃訉λ袑W生,僅僅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第七》)

如果說“禮”是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外在的社會規(guī)范,那么“仁”偏重于內心自覺追求,徐復觀先生在《中國人性論史》一書中將二者歸納為“客觀的人文世界”和“內在的人格世界”。[5]不過,“禮”雖然是外在的規(guī)范,對“禮”的遵循仍要求出自內心的自覺自愿,并且要以“仁”為心理基礎,否則的話,“禮”就只是虛假的文飾而已,對此,孔子批評道:“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第三》)

仁是禮的核心,是蘊藏于禮之內的思想;而禮是仁的表現形式,是實現仁的途徑和方法。在孔子的理想中,君子的內心是以仁為根本,而外在的行為方面又完全合乎禮的人。所以仁必須要通過禮才能表現出來,而禮也必須以仁為依據,不然禮則失去意義。由此看來,在孔子那里,禮就是對仁的內容的實踐行為。

孔子有言:“克己復禮為仁。”從這個角度看,“禮”是“仁”的維度,評價一個人是否符合“仁”的標準即看其行為是否符合“禮”的標準。孔子對“禮”非常尊重,從來不曾否定過“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秩序,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怒斥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彼钥鬃铀岢龅摹叭省北囟ㄊ墙⒃凇岸Y”上的“仁”,是符合秩序的“仁”。

但是,孔子心中的“仁”,不僅僅要符合“禮”的標準,更為重要的是,當中還包含超越“禮”的部分。《論語·八佾》提到:有人問孔子:“然則管仲知禮乎?”孔子回答說:“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孔子認為管仲“樹塞門”“有反坫”,是僭越禮制的表現,所以評價他是一個不知禮的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不知禮”的管仲,卻符合孔子心中“仁”的標準:“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第十六》)孔子認為,齊桓公主持會盟,停止戰(zhàn)爭,都是因為管仲的力量,所以說管仲是仁德的。這一點,即是孔子心中“仁”超越“禮”的地方,齊桓公九合諸侯卻不以兵車之力,減少了人民受戰(zhàn)爭的痛苦,這是大的仁德。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xiāng)黨第十七》)有人認為,偉大如孔子,在倉促之下也沒有做到對人與馬的生命一視同仁;也有人解釋說,孔子是在倉促之下才只問了人而沒有顧及到馬。就筆者看來,這一點正是孔子心中“仁”對于“禮”的超越。徐復觀先生認為,春秋時期是中國人文思想的發(fā)端時期。在這一時期,“人”的思想慢慢覺醒,不再似殷商西周時代的思想觀念是以鬼神為中心,人的重要性正在慢慢凸現出來,而孔子正是其中的先行者。子曰:“仁者愛人?!边@種愛,首先應當是對人的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其次才能延伸到其他層面,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綜上所述,“仁”不僅僅以是否符合“禮”作為評判標準,更有超越“禮”的部分,就是對全體人的大愛和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而正是這一部分,才是孔子作為偉大思想家的最為光輝和閃耀之處。

[1]朱熹.論語集注.新編諸子集成·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51,97.

[2]梁漱溟.孔子人生旨趣[A].劉德廣,等.名家品論語:卷3[C].北京:華僑出版社,2008:126.

[3]余英時.孔子“君子”的理想[A].劉德廣,等.名家品論語:卷4[C].北京:華僑出版社,2008:223.

[4]葛兆光.《論語》:禮與仁[A].劉德廣,等.名家品論語:卷2[C].北京:華僑出版社,2008:77.

[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61.

[6][以]尤銳.展望永恒帝國:戰(zhàn)國時代的中國政治思想[M].孫英剛,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趙儷生.有關孔子思想中“仁”“禮”關系的一點辨析[J].孔子研究,1986(1).

[8]韓連琪.論孔子的仁與禮學[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1).

[9]薛顯赫.淺析孔子的“仁”與“禮”的關系[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3(1).

Concept of the Ritua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tual and Benevolence

Zhang Yut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The ritu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nd it appears many times in the book.Since the pre-Qin Dynasty in China,many scholars have explained the ritual.The essence of ritual is not only the natural expression for love in one’s heart,but also the practice to ritual which is throughout the various growth stages for one pers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tual and the benevolence is the unity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of ritual,self-restraint and restoration of rites are taken as benevolence.The Confucius considered that the benevolence is beyond the ritual and is the universal love and the respect for life.

ritual;benevolence;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222.2

A

1672-6758(2015)10-0042-3

(責任編輯:宋瑞斌)

張雨亭,在讀碩士,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3級。

Class No.:B222.2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歡
質樸管仲愛人
一片質樸的原始主義樹葉
管仲買鹿
山有桂子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跡探討
管仲:我給你們唱個曲兒
我在我質樸的心原流浪
我的愛人
用最質樸的文字寫出最真誠的感動
愛人就是愛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愛人